教学考试杂志社“优师计划”阶段性成果展示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高频考向试题选登

2019-07-31 02:12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4期
关键词:本题考查材料

必修一——民主革命的探索

1.有学者指出:“‘五四’的真精神不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五四那些新兴的知识分子,要求彻底重估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社会制度,其实是对思想多元、政治民主、表达自由等现代理念的一种呼唤。这表明五四运动 ( )

A.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促使救亡与思想启蒙相结合

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答案】C

【考查角度】本题以五四精神为背景,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国民民族意识觉醒是在甲午战争后,题目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领导力量的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五四’的真精神不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得出五四运动促使救亡与思想启蒙相结合,故C项正确;促进思想多元化探索的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

2.在河北西柏坡的某次会议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此次会议的召开说明( )

A.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全国的胜利

B.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

C.共产党已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抗日战争已进入到战略反攻阶段

【答案】B

【考查角度】本题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精神为背景,考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知识,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分析】从题干信息判断,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议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B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中国共产党并未取得全国的胜利,A项错误;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1952年,C项与题干提示的时间不符,可排除;D项与题干提示的时间不符,可排除。

3.纳散尼尔·佩弗认为:“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在纳散尼尔·佩弗看来,“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主要是因为 ( )

A.革命党自身的软弱性

B.孙中山照搬美国模式

C.缺乏实行的社会基础

D.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答案】C

【考查角度】本题以对中华民国的政体基础的评价为背景,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素养。

【选项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对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建立起的共和政体给予很低的评价。据材料“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可知,中国共和政体失败是因为它缺乏实行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A,B,D项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材料作者所强调的主要原因,排除。

4.据《温故一九四二》记载,1944年,日本人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在横扫黄河以南的国民党守军时,当地农民竟蜂拥而起帮助日本人打中国军队。“为日军带路的,给日军支前的,抬担架的,甚至加入队伍、帮助日军解除中国军队武装的,不计其数。”这反映了 ( )

A.农民缺乏国家观念

B.国民党严重失去了民心

C.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D.中共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答案】B

【考查角度】本题以抗战后期农民对国民党的态度为背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家国情怀素养。

【选项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抗战爆发之前中华民族就已经觉醒,农民对日本侵略者十分痛恨,故A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北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对日本侵略者十分痛恨,而农民却“帮助日本人打中国军队”,说明农民更加痛恨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失去了农民的支持,故B项正确;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解题技巧】理解材料是解答反映类试题的关键。材料要通读两遍,第一遍快速浏览,将其与所学知识结合,为利用所学知识判断其中一些表述提供方向;第二遍带着选项找材料中的信息,与材料信息“完全对应”的才是正确选项。要注意以下关键点:选项中会有一些概念,先看这些概念是否能从材料中概括出来,如果能,再观察材料中的程度词等。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38年10月,宜昌大撤退开始。在预定的40天内,这场举世瞩目的大撤退使民生公司付出了重大代价。16艘轮船被日寇击沉,116名员工献出了生命,61名员工受伤致残。但是,他们做出的成绩是巨大的。从宜昌抢运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成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有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珍贵文物等。600多家工厂,数以万计的抢运入川的专家、技术工人,以及十多万吨物资设备,很快就在西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区,构成了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工业命脉,保存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实力、政治实体、工业命脉、教育传承和文化、商业事业的精华,为前线将士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和给养,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徐文杰《世界知识》

材料二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历时九天,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总共有338 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 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 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阵亡,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

——蒂佩尔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撤退相同的历史背景,比较“宜昌大撤退”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不同点。(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大撤退的历史作用。(11分)

【答案】(1)相同背景:①都是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都面临法西斯国家大规模的进攻。(2分)

不同点:①宜昌大撤退以民间和私营企业的组织为主,敦刻尔克大撤退以政府组织为主,民间参与;②前者主要运送战略物资和部分人员;后者主要运送军队;③前者以内河运输为主,后者以海运为主;④前者运输工具以民间船只为主,后者以军民船只为主。(其他正确说法也可酌情给分,每点4分,任答3点,共12分)

(2)宜昌大撤退:转移了重要战备物资;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保证了抗战工作的基本运转;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每点2分,答满其中3点即可得7分)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英法保留了大量坚持战争的有生力量;为日后的反攻奠定基础。(4分)

【考查角度】本题以二战时期中外“大撤退”的比较为背景,考查抗日战争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考查唯物主义、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素养。

【解题分析】(1)第一小问“指出两次大撤退相同的历史背景”,依据材料一“1938年10月,宜昌大撤退开始”和材料二“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历时九天”可归纳出,从国际上看二者都处于反法西斯战争,从国内上看二者都面临法西斯国家的进攻。在回答第二小问两次撤退的不同点时,可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撤退的组织者、运送的物资、运送的工具、运送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或从其他方面进行归纳,言之有理即可。(2)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层面、军事层面等来归纳其共同的历史作用。

【方法技巧】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①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②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③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④联系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⑤归纳整理,以简练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6.(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临时约法》采取责任内阁制的原因并不难解释。清末预备立宪期间,责任内阁制曾经是议论的大题目。朝野上下,无论对于立宪持何种态度,对于立宪体制下要实行责任内阁制是没有疑议的。辛亥革命和清末立宪在时间顺序上虽然前后有分,但清末立宪的影响并没有因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就消失得一干二净。在清末立宪期间,立宪派所广泛宣传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实行责任内阁制,君主不负责任,内阁首相负政治责任,对于当时所有政治开化的人们来说,记忆犹新。且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的事实就在眼前。人们对责任内阁制比较总统制相对而言要熟悉得多,因此采纳责任内阁制也是很自然的。

—— 摘编自刘笃才《〈临时约法〉“因人立法”说辩正》

材料二1787年9月各州代表完成制宪工作,开始寻求各州代表会议的最后批准。费城制宪会议后的一年,各州就是否批准新宪法展开了激烈的全国性的公共大论辩。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辩论中,看到了美国植根于文化基因中的民主精神,制宪会议拟就的宪法草案以及此后的公共辩论,直至新宪法的最终通过,都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在反联邦党人看来,赋予合众国总统如此大的权力,实在是危险之举。联邦党人则指出了邦联和州政府因无能而造成的缺陷,美国需要一个独立的、有执行力的总统去实施联邦法律、执行对外政策。同时总统权力是受到各种形式的内在的或外在的限制和制约的。

——摘编自肖龙《美国总统制的历史起源——基于1787年宪法的辩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临时约法》采取责任内阁制和1787年宪法采用总统制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国内对1787年宪法辩论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宪法规定实行的政治体制带来的不同影响。(13分)

【答案】(1)原因:

中国:清末立宪的政治宣传影响;社会精英对责任内阁制较熟悉;受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任答3点6分)

美国:吸取邦联中央无权的教训;民主历史传统;启蒙思想长期浸润。(6分)

(2)特点:参与度高;参与面广(或全国范围开展);彰显民主精神。(5分)

影响:

中国:造成总统与内阁权限不明,权力之争长期存在(或政治实践中造成一定的政局混乱)。(4分)

美国:强化了中央权力;维护国家统一、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有利于民主秩序的形成。(4分)

【考查角度】本题以《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为背景,考查近代中国与美国的民主化与《临时约法》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解题分析】从设问上看,均是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的形式进行,考生要在认真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把属于本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调动起来,思考回答问题。第(1)小题由两问构成,但作答时可能会遗漏“分别”二字,造成漏答。第(2)小题涉及影响的对比,要注意具体的对比方向。

【方法技巧】中西方比较是高考中学科内综合非选择题的常见考法。历史比较也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通过设问找准对比项,明确比较的方向是“异”或是“同”。将对比对象的相关对比项的情况逐一找出,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完成作答。其中,“特点”类可以视为隐性对比,需要找到别的历史事物所不具有的特殊之处,体现自身的与众不同。

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该表为战后不同时期苏联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对比,大致反映了战后1951—1985年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从侧面可以说明 (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不大

B.苏联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消除

D.两个时期在改革中侧重点不同

【答案】A

【考查角度】本题以战后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统计为背景,考查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及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分析】苏联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整体下降,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不大,故A项正确;1966—1970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961—1965年,不能说明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故B项错误;两个阶段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作用不大,弊端并没得到消除,故C项错误;此表反映的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经济年均增长率,不能体现两个阶段改革的侧重点,故D项错误。

2.“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该国取得的成就是( )

A.粉碎了各种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巩固了受到严重冲击的工农联盟

C.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答案】B

【考查角度】本题以新经济政策的意义为背景,考查新经济政策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分析】由材料“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可以得出,材料所述应为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俄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B项符合题意;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与题意不符,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项是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影响,均排除。

【知识延伸】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是回到资本主义时代。

3.在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积累”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从1927—1928年度的15.9%提高到1932年的26.9%。这种变化( )

A.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

C.推动了发展模式的调整

D.借鉴了西方经济发展的经验

【答案】B

【考查角度】本题以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变化为背景,考查“斯大林模式”知识,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分析】苏联工业化需要的资金主要靠自身的积累来实现,而这就涉及对人民的“剥夺”,农业集体化便是如此,材料中说的是积累的比例不断提高,这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故选B项;积累的比例不断提高,消费比例在下降,这不利于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并未改变,C项错误;西方的积累是通过侵略扩张来实现的,D项错误。

必修三——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这一新儒学构成了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这十分有利于无可比拟的中国文明的持续性,但其代价是形成了一种与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相反的、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材料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 )

A.朱熹评注是八股取士的考试依据

B.理学延续了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理学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思想根源

【答案】D

【考查角度】本题以新儒学为背景,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理学与外界所有的独例性和新观念相反。导致了“循规守旧”,从而对19世纪的中国社会起了阻碍作用,其核心是理学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思想根源,故其正确答案为D项。材料未体现明清的八股取士制度,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的核心观点,故B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理学家反对君主专制,反而成为官方正统观念,故C项错误。

【知识延伸】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1)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2)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

(3)轻视生产劳动,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过分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

(5)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敢闯敢冒、改革创新精神。

(6)“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利于理论创新。

(7)“重道轻器”的体验性笼统思维,不符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

2.《韩非子·有度》记载:“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旨在强调( )

A.重视法治

B.强弱转化

C.加强专制

D.思想控制

【答案】A

【考查角度】本题以《韩非子·有度》的内容为背景,考查韩非的思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分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韩非重视法治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B项和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可排除;材料并未强调加强专制,C项可排除。

【教材延伸】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3.《象山先生全集》记载:“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与材料主旨最相近的观点是 ( )

A.道是世界的本原

B.格物致知以明理

C.良心就是理

D.世界本来就是空

【答案】C

【考查角度】本题以《象山先生全集》的内容为背景,考查陆王心学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分析】材料的主旨是: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与之最相近的为“良心就是理”,C项符合题意;B项和D项偏离材料主旨,可排除;A项强调“道”,而材料强调“理”,故A项可排除。

【知识延伸】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4.有学者认为:孔子是第一个以六艺教一般人者。他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皆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孔子是最早的教育家

B.孔子的教育活动使学术平民化

C.孔子最早教授“六艺”

D.孔子贡献在于大规模招收学生

【答案】B

【考查角度】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知识点,考查解读和理解材料信息能力,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选项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从事教育活动招收学生不论出身,而且最早把六艺以及各种名贵典籍教授给普通人,使学术平民化,因此B项正确;A项内容材料中并未体现,因此A项错误;材料表明孔子最早将六艺教给普通人,而不是最早教授六艺,因此C项错误;D项片面截取材料信息,不是材料主旨,因此D项错误。

【教学考试杂志社“优师计划”研发方向三成果转化为《高考研究·高考命题规律与题·知识巩固卷》(ISBN 978-7-223-05521-5);研发方向四成果应用于“超级全能生”2018年9月联考】

猜你喜欢
本题考查材料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最美材料人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材料
今天是几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