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梳理与能力培养
——以人民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为例

2019-07-31 02:12河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4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经济体制时序

河北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也是历史教学中首先要达成的目标。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以时序为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梳理的过程,也是认知历史事件之间联系、探求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与规律、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能力的过程。本文以人民版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为例,浅谈在历史基础知识的时序性梳理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备考能力。

一、对基础知识时序性梳理的必要性

人民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的编写类似于古代史书纪事本末体的体例,由“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三个子目组成,把改革与开放分开,虽然使学生了解了改革与开放的历史进程,但也使学生对改革与开放缺乏整体性认识、对改革与对外开放中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到位。任世江先生认为:“教科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分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开发浦东及形成对外开放格局。这样就打乱了时序性,也破坏了事情自身发展的逻辑。”

改革与对外开放实际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对改革开放中的重大事件进行时序性梳理显得尤为重要(限于篇幅,本文以经济特区对改革开放的影响为主)。

通过知识梳理,可以看到:1984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节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年,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这种影响主要是经济特区产生的联动效应引起的。将教科书所述的1978年至1993年的内容综合在一起,按照时间重新排列,不难发现,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冲击并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的分配制度,开发浦东进一步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不按照时序了解改革开放的进程,就不能理解邓小平的伟大之处。通过知识的时序梳理,使学生对改革开放形成了整体性的认识,教师细致入微、条分缕析的讲解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备考能力的有利时机。

二、知识梳理过程中对核心素养与备考能力的培养

1.时空观念的培养

由于历史事件的既往性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历史时间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比较抽象,如果利用时间轴对历史事件进行时序化梳理,辅以教师的讲解,便可将历史时间具体化,既能揭示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和思路引导至关重要。

(1)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1978年前后中国进行艰难抉择的历史史实。中国的对外开放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为什么首选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需要回到特定的时空去认识。

(2)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历程,使其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经济建设最缺乏的就是资金和技术。同时,教师可结合地图向学生介绍四个经济特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临近沿海不是经济特区的最大优势,临近港澳台和华侨众多的独特环境才是其主要魅力所在。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并将经济特区定位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的‘试验田’”。使得学生对于经济特区建立的时空联系进行有效整合,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3)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邓小平同志为什么要在1984年初南下视察经济特区呢?这要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经济特区的激烈争论说起。深圳特区建立后,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特区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这种变化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的改革开放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邓小平同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踏上了南方视察的列车。教师通过问题设计与思考让学生对于改革的艰难及1984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

2.历史解释的培养

历史解释能力是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解释需要在日常复习中进行精心地教学设计,使之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和复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的‘试验田’”,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成为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时序性梳理,找出经济特区对改革开放的影响,这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比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1984年的南方视察意义同样非同寻常。而这一知识点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是以“隐性知识”呈现的(如图所示),许多教师对此并未重视:

图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时的题词

1984年邓小平南方视察以实际行动给予经济特区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也给“左”倾思想以回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解释,使学生理解“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的深刻内涵:经济特区的发展证明,我们党和国家确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伟大的、正确的;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它让整个世界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融入世界的决心和毅力;经济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念。1984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让经济特区的辐射效应达到最大化,深刻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3.家国情怀的培养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与使命感,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忧虑与关爱。家国情怀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宽广博达的学科视野。

改革是一个各种力量进行争夺、博弈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激烈交锋的过程。如果用一个词汇概括这30年的本质特点,笔者认为最贴切的词汇就是‘解放’。无论是生产力的解放还是体制的解放,无论是观念的解放还是人的解放,这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不断冲破各种束缚、突破各种桎梏、跨越各种禁区的历史。在知识的讲授和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改革势在必行而又阻力重重,成就巨大但也问题不少。要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来之不易,珍惜改革开放的成就,做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参与者。

综上所述,通过时间线索对历史事件进行时序性梳理,注重历史事件时序性的前展后拓,既能使学生构筑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又能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与备考能力。

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备考能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强化时空联系的知识记忆,只有将历史知识置于具体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才可能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具体的认知,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②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体现在问题设计和教学引领上,要符合高三学生认知特点和高考考查的趋向,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师生关系的共鸣以及探求中的成就感;③注意史料的择取与运用,“历史学就是史料学”,史料的选取对于培养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是最基本的保证,如何恰到好处地选取与利用史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摸索。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经济体制时序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顾及多种弛豫模型的GNSS坐标时序分析软件GTSA
清明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基于不同建设时序的地铁互联互通方案分析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