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丹华
摘 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委、特级教师孙景华老师说:“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崔峦老师更是强调:“要注意初读课文概括内容,还要把它作为能力培养起来。”
关键词:概括 支撑点 循序渐进 梯度训练
一、紧扣学段目标,循序渐进
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是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是个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文本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要求也是由易到难而螺旋上升的。
课标第一学段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学段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中,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从课标可以看出,我们在各学段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采用不同教学手段达到学段目标。当然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我们立足课堂,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不断探索、创新。
二、依托教学手段,梯度训练
1.借助有效手段,培养低段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011版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对第一学段精读评价提出建议:“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第一学段是学生阅读起步阶段,课文比较简单,识字、写字、朗读、积累是第一学段的重点,但在学习课文时有必要初步引导学生简单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简单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低年级在学生阅读启蒙开始,教师借助有效手段,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简单感知文章的内容,一定能为学生打下深厚的阅读根基。
借助简单的问题问一问。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文,初读课文后问一问:课文写了谁?(课文写了小松鼠)写了小松鼠干什么?(写了小松鼠找花生)读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后问一问:课文写了谁?(课文写了小燕子)写了小燕子怎么样?(写了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亦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阳光》一文,再问一问:课文写了什么?(课文写了阳光)写阳光怎么样?(写阳光像金子)
借助句式说一说。教学《乌鸦喝水》,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谁?干了什么?学习《王二小》一文时,指导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谁?干什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读完《棉花姑娘》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借助板书连一连。课文《四个太阳》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教学时师生一起说说小作者画了什么颜色的太阳,教师用简笔画画出绿绿的、金黄的、红红的、彩色的太阳,引导学生对着板画连起来说:课文写“我”画了四个太阳,送给……引导学生说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什么季节。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初读后,师生一起说一说谁画了什么?教师板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然后引导学生对着板画连起来说:课文写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了什么?
借助重点词连成句。如《北京》一课,读完课文后出示 “北京、首都、美丽、城市”等词语,然后让学生用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可以添字,这样既感知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遣词造句及说话能力。
2.搭建“桥梁”支撑点,培养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对第二学段精读的评价建议提出:侧重考察“对文章大意的把握”。中段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积累已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但要把握文章大意还得有个过程。教师可为学生搭建一座“桥梁”,给学生一个“支点”,化难为易,逐步训练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1)选词填空。学习《掌声》一课,我设计如下练习卡:选择词语(持久、愿意、鼓励、热烈、讲述)填入下面的括号中,注意写正确、美观。这篇课文写英子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一次演讲课上,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同学们送给她一阵( )而( )的掌声。她( )完童年的故事,班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给了英子极大的( ),从而改变了英子。(2)提纲引导。教学《去年的树》一课,布置初读要求: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思考鸟儿到南方之前答应好朋友大树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 。于是鸟儿问了 和 ,最后找到了 的大树。(3)引用关键词句说一段话。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在词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学习《绝招》时出示词语“小柱子、小伙伴、绝招、丢人、暗暗、练习、羡慕、大拇指”,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一段话,便是文章的主要内容。(4)问题串联。如《争吵》一课,让学生对着课题质疑,提炼出具有价值的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交流,再引导学生把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段话。(5)连接各部分内容。比如教《自然之道》,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6)加小标题。《小英雄雨来》课文较长,阅读时可给每部分内容加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学生一看小标题便知课文主要内容,同时,给每部分内容加小标题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训练学生提炼信息、概括能力及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课文《夜莺的歌声》及高段的《将相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也可用此法。(7)结合课文插图。《可贵的沉默》课文中有两幅插图,人物神情对比强烈,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借画面激趣,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初读课文后,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画面,帮助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根据两幅图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8)抓住主要人物。教《想别人没想到的》一文时,要抓住画师、大徒弟、二徒弟、小徒弟引导学生说一说。再结合插图中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说说小徒弟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9)示意图法。支玉恒老师执教《晏子使楚》可谓是用示意图法把握文章内容的典范。初读课文后,师生一起梳理课文并板书,然后让学生对着板书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有了这些词语、句式、插图、提纲等素材的铺垫,孩子们“跳一跳便摘到了桃子”,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及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也在悄然形成。
3.随文教给文体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高段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常常出现过繁现象,有的学生甚至照着课文念,结果念了这句觉得下句还得念,哪里断开都不行;有的概括得太简单,类似低段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只抓主干:是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有的没有把握文章的主旨,主次不分。2011版课标评价建议中对精读的评价提出:第三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现象概括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的过渡时期,他们已能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联系进行初步的概括,但缺乏系统性、顺序性、概括性,对那些非常抽象的事物还不能进行科学的、本质的、全面的概括,应重在方法的指导,教给一些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不仅了解文章的梗概,还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语言的表达或者书写。随文适当教给文体知识,根据不同文体采取相对固定的概括方式便是一种方法。(1)记叙文。①写人叙事类。这类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再加以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梅花魂》《桂花雨》《慈母情深》等文章。②写景类。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草原》等便是这类文章。③状物类。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的目的。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阅读这类文章要弄清描写顺序,事物的特点,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中段课文《燕子》《翠鸟》《猫》《白鹅》《白公鹅》《母鸡》。(2)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解说事物和阐明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如《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中段的《太阳》《月球之谜》《果园机器人》都是这类文章。概括课文内容时要说清楚介绍了什么,从哪些方面介绍的,有什么特点?(3)小说类。随文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部分可按写人叙事类记叙文,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了什么事(或者说了什么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有时候要素可以有所取舍,如《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穷人》《金钱的魔力》《桥》等便是这类文章。(4)议论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是小学生初步接触的议论文,选编的意图之一是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基础。教学时可随文了解议论文的粗浅知识,即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接着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当然,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追求主要内容概括得特别简练,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了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概括的内容正确完整、语言简练,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训练过程,不要急于求成。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顾雪莲.阅读教学中小学高年级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研究[Z].科研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