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接班人,因此,小学生应完整地接受公民教育,充分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此,教师就应科学地应用公民教育内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全面地进行公民教育,进而引导和影响小学生。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公民教育;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教材中融入了走入自然、关爱家人朋友、关心社会发展和热爱祖国等多种主题,其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要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传递公民意识,而公民教育的内容也应充分结合公民身份的教育目标完成设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公民教育充分体现了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个人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
1.国家认同
公民身份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个人应忠诚于国家,同时还应享有国家保护的权利,所以公民也应认同国家的文化、国情、制度和核心价值观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积极培养学生对国家制度和文化的认同,其收编了《家》《升国旗》《上学歌》等文章,这些文章内容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加骄傲和自豪,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责任和义务观念。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重要义务,而教材当中的《日月潭》和《欢迎台湾小朋友》等课文也为学生展示了祖国的景物,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这对促进民族团结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文化自信
公民均离不开国家特定的文化,文化充分反映了社会时代的精神内涵,且可梳理国家的发展历史,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是我国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也是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统编语文教材应从拼音作为切入点学习汉字,首篇课文当中以三才开篇,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古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二课的内容出自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在学习《日月明》的过程中则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会意字的构字规则,进而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生字。
另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中的精髓也融入到了语文教材中,这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韵律感,同时也能够更好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唐诗、宋词、元曲等为学生介绍中国古典文学,一年级可学习古诗,二年级可学习神话故事,三年级到六年级可学习文言文,同时《数九歌》、《剪窗花》等均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识字课和语文天地当中出现了很多谚语和俗语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历史背景,体悟背后的文化内涵。
3.人与社会
公民是社会中的重要的群体,人与社会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要增强公共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要科学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坚持尊重与平等的理念,进而在家庭关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美德,同时,社会责任感也集中展现了公民的良知,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社会责任感应充分了解其社会发展的准则,严格遵守行为规范,积极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同时也应主动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统编教材中设置了《请你帮个忙》、《我们做朋友》等课文,这也充分满足了学生参与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基本需求。尤其是《请你帮个忙》中充分解决了学生在与家庭脱离和校园后,在公共场所中如何大方礼貌地请求帮助的问题。《我们做朋友》则为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交友观,同时也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也应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人际交往时应充分尊重对方,同时还应互相帮助。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谁和谁好》、《夏夜多美》等应用童话和儿歌来引导学生真诚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让学生养成真诚善良、友爱互助的良好美德。
最后,家庭是社会发展中的细胞,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传下来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齐家是治国和平天下的前提,家庭在公民教育当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不同的家庭成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应履行义务。统编教材中从识字中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家人的稱呼,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介绍自己的家人。《一封信》一方面展现了孩子对父亲的思念和忧思,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孩子对父亲真挚的爱。《妈妈睡了》则是借助作者对睡梦中妈妈样子的描述,一方面感受到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课文当中并无过于华丽的辞藻和枯燥的说教,而是在流畅和自然以及更加贴近生活的语言当中表现了儿童对家庭的感受与付出。
4.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民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公民教育在很多其他的学科中也均有所体现,语文教学中,公民教育内容的渗透尤为明显,公民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公民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很好地弘扬了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这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和国家建设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先云.谈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及呈现方式[J].小学语文.2017(10)
[2] 刘霞.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5(07)
[3] 冯建军.公民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4] 冯建军.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4(03)
[5] 王建梁,陈瑶.英、澳、美、加四国公民教育课程改革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03)
[6] 黄崴,黄晓婷.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01)
作者简介:
谢永丽(1976.9—),女,汉族,籍贯: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沈河区六一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专业: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作者单位:沈阳市沈河区六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