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的传统教学面临着培养对象的知识基础、学习场域和学习方式、人才能力需求的巨大转变,这给职业院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由管理者变为合作者以及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者;同时,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转变思维方式,通过批判性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化思维和主体化思维来回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职业院校教师只有做“互联网+”时代的拥抱者、先行者、实践者、学习者和自我增值者,才能在未来谋求立身和发展之道。
[关键词]“互联网+” 职业教育 思维模式 角色轉变 发展路向
[作者简介]古光甫(1977- ),男,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天津 3004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天津职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下岗位课程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2103)和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青年基金项目“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及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YJC8801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9-0059-07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因特网,让互联网与教育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育发展生态。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的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7月4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明确指出“互联网+教育”的重点行动是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服务模式的变革。2015年9月1日,教育部向各省市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高度重视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历史机遇,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互联网+教育”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教育形态,从办学模式到教学改革,从人才需求到教师专业发展,这种改变是深层、系统、渐进的。互联网的信息共享、移动学习和大数据所形成的平等、开放、互动、共享等特征,使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和人才能力要求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给职业教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时代命题和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知识基础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专业内容并未发生本质变化,但所面对的培养对象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大学生处于互联网时代,很早就接触和使用电脑、手机等数字化产品,可以说是生活在数字化时代里的“土著民”。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丰富的信息共享以及快捷的检索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专题探究式学习”,实现基于个人兴趣的“精准学习”,教师课堂所呈现的知识,学生很可能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搜索已经掌握了。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发生了改变,教师的培养方法也需要进行调整。
(二)“互联网+”背景下, 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场域和学习方式发生改变
“互联网+”时代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学生的学习场域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教学环境从以往纯粹的现实场景演变成现实与虚拟相互交错进行,传统的线下课堂学习场域也转变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学习场域。移动式学习、泛在学习、非系统以及碎片式学习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互联网的超文本阅读及非线性学习方式和过程、生动感性的表述方式更加符合人的思维特征、基本兴趣和接受习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同时,虚拟的学习与交往社区、无边界的多维交互(QQ、博客、微博、微信等)使参与者共同构建新的学习共同体,为每个学习个体提供发展和表达的机会,真正实现基于个人兴趣和主动需求的学习革命。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产品进入课堂,让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加丰富,空间选择性更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学习场域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迫使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调整。
(三)“互联网+”背景下,人才的能力需求发生改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开始进入4.0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智能生产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和机器自组织化,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广度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些集专业技能与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创新创意能力等多元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市场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进行跨界学习、自主学习,促进专业化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求传统的集体式、被动式、刺激反应式学习逐渐演变为定制化、主动式、内生式的建构性学习,以此回应快速变化的新技术、新模式、新职业、新岗位分工下的人才需求。
二、适应“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教师的角色转变
“互联网+”时代,随着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场域和学习方式以及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了新的期望和要求。“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颠覆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传统功能、威权地位和知识霸权,打破了师生相处的模式,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指导者和知识传递者,其角色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内容更加多元。
(一)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前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单一,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通过知识经验输出的方式发挥教育的传递功能,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均由教师掌控,学生整体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但是,“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冲击了教师的权威。由于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充分敞开,知识获取的渠道和来源多元而开放,教师不再掌握知识的话语霸权。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独立地、超越时空局限地利用教学资源,按自己的步骤和节奏,掌控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让学习由“集体套餐”变成“个人自助餐”,真正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感。学习由学习者自己掌控,教师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引路者和帮助者,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新时代教师的角色期望。
(二)师生间关系由指导和被指导关系转向合作关系
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化身,教师与学生同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存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本质上是主体间的精神对话与建构活动,它使知识传递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网络环境之间能够形成多维度的互动,在交互中实现各主体的完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前主席Michael Spector说过:“在现在的学习和混合式教学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情况,教师这一角色很容易被忽略。提供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环境,这个学习包括老师、学生以及所有工作人员,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①在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者的關系,随着网络社交媒体和其他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师生交流得以超越时空界限,实现双向平等的全方位互动,而这种交互性正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淡化了施教者和学习者之间的界限,共同探究和发现知识,实现教学相长。
(三)由言传身教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
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课程设计的优化、完善更为便利。美国教育学者Robert Branch认为:“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模型能够促进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交流,有助于开发积极主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情景化的学习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收集、组织、存储和检索数据的技术方案,为复杂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支持。”②如何让学习者更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需要教师进行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要变身“设计师”,从固有的“言传身教”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变革者,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找到课程有效实施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对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相关的教学活动。
(四)由单纯的被动学习者成为非正规教育的终身学习者
“互联网+”时代,行业发展变化巨大,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师原有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急剧变化的社会和教育需要,自身也面临发展和竞争的巨大压力,因此终身学习成为教师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必然选择。通过互联网,信息内容的远程传输和资源共享成为现实,这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提供了现实基础。对于教师来讲,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如果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和学习上出现断裂、阻隔或停滞,其后果必然是教学生命力的衰弱和丧失,同时也无法回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
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职业院校教师的思维模式转变
“互联网+”时代所呈现的自由、开放、共享、共赢理念,都必然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的认知、体验和反应。“互联网+”不仅意味着教育理念和技术的更新,更意味着思维的转变,即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对教师的信息管理、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教学场域和主体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职业院校教师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回应时代要求。
(一)信息筛选的批判性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巨量且内容庞杂,更新频繁,质量优劣不齐。面对知识信息的碎片化,教师需要用批判性思维来代替海绵式思维,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按照自我逻辑进行理智选择、重新加工、提炼处理信息。既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信息,也要关注相关领域的信息,“零存整取”地提升知识储备,同时“去粗取精”地提升知识质量,并形成自己的知识话语体系、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价值判断。
(二)专业课程的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代表着创新与整合。一是以跨界思维审视和解决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体必须拥有开放、多元的跨界思维方式,跨越自身学科、专业、行业界限的知识及思维局限,以无边界的思维、多视角、多层面来审视和解决问题。二是以跨界思维指导具体教学活动。跨界思维有助于教师从更高、更广的角度看待学科教学和课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创意和深度。
(三)教学管理的大数据思维
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基于大数据分析来优化教学的双回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的概念。他认为,前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属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单回路学习(Single-loop Learning),而互联网时代,双回路学习成为可能,这可以解决与学生沟通单向性和滞后性的问题。“互联网+教育”从数据中认识学生,它不同于以往简单的平均分、优秀率等数据统计,而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大数据挖掘,关注学生个体的微观表现,如课堂提问的知识点、课程交流次数等。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开发软件将课堂联网,学习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发表疑问和感想,同步显示在课件上。据此,教师可及时调整课程,根据数据的统计和挖掘,对课堂难点和学生特点进行精确分析评价。通过这些大数据,不但可以揭示出学生最佳的学习策略,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情,设计更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四)教学场域的平台化思维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学习平台和场域已经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教师作为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构建一个多方参与学习的共赢生态圈,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场域,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成长,推动学员与学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的各种连接。教师将通过互联网构建教学云平台,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通过开办网络BBS、QQ群组、微信朋友圈等进行专业及课程交流;通过链接各种专业学术网站、行业网站获取前沿动态,把握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创造多元化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参与式、协作式、讨论式以及探究式学习,教师和学生在这样的生态圈和共同体中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增值。
(五)自我发展的主体性思维
在信息泛化、教育资源极大丰富和文化多元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在专业发展上具有主体意识和能力,以鲜明的主体立场来引导和规约自我的实践,不断促进自我完善。“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容易导致教师教学活动的趋同化,数以万计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课件、视频等材料)脱离特定场域实现共享,被教师反复加以利用和借鉴,容易引发教师独特个性的丧失和同质化危机。“互联网+”时代,人云亦云的教师不再受欢迎,教师的生存方式将从依附性生存向自主化生存、同质化生存向个体化生存转变。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价值判断、强烈的人格魅力和真实的情感态度,这样才能真正确立自我的主体地位,彰显主体价值。
四、适应“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路向
(一)更新教育观念,辩证认识互联网对教育的作用,做互联网时代的拥抱者
教育部提出要建设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而这一行动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正视现实,理解和把握“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重新审视其专业发展内涵。互联网正改变着职业教育形态,职业院校教师如果固守传统教学经验,很难适应信息环境下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教师知识能力的拓展、教学手段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其次,教师要理性地、辩证地认识互联网的作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载体,虽然可以凭借直观、感性和丰富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能替代教师给予学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和心理关怀。最后,教师要用互联网及信息化思维和理念,重新审视、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未来的职业教育模式一定是“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育”,学校应该注重“互联网+”的环境建设,更新教学设备,组织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鼓励探索运用网络学习和移动终端教学和学习,以促进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互联网时代的“拥抱者”,建构新的符合时代特色的教师角色。
(二)加强“互联网+教育”培训,提升信息化素养与能力,做互联网时代的先行者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积极探索并运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教学改革,是实现“互联网+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领导对“互联网+”时代教育的认识,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互联网+教育”的专题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同时,建立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水平纳入考核内容,鼓励和引导教师运用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并将考核结果与其职称晋升、绩效工资、年终奖励相挂钩。其次,制订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案,创新“互联网+教育”的培训方式。职业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互联网+教育”相关主题的校本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将在线教育培训与直接面授培训相结合,将专家引领式培训与同行互动社区、同伴互教的T2T(Teacher to Teacher)培训相结合,搭建校内教师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最后,完善培训内容体系,建立教师信息化能力及水平的评价指标。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包括“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管理思维、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技术应用层面包括具体的信息化工具使用、学习平台创建、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网络资源共享等。同时,要建立教师信息化能力及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见64页表),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网络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素养,基于互联网的现代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制作及工具使用能力等。
(三)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社区,做互联网时代教学的践行者
第一,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推动一体化的融合式教学,利用大数据优化课程管理。精心设计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依托翻转课堂设计模型,将教学设计方法论、课程设计模型和教学环境设计有机结合,抽取整理课堂组织和实施的相关信息来分解知识要点,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并通过互联网产品与技术统一配置数字化教学资源,真正做到一体化的融合式教学;利用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环境实施基于大数据的循证教学,通过教学云平台的后台监测和智能分析系统,对学生学习实施管理、监测和跟踪评价,科学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等数据,对运行数据进行及时反映和优化,保证学生的良好学习体验与学习效果。
第二,构建虚拟学习社区和互动交流平台,培育网络学习共同体,共建学习生态圈。教师要设计构建具有智慧创造和技术含量的网络学习平台,利用校园网、手机微信、QQ、手机校园APP等平台,积极开展师生在线辅导、师生交流、班级研讨等活动,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互动和交流,促进教学相长;在课堂上提出拓展性的学习主题、方向、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利用非正式场合和碎片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和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促进非正式学习,使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过程与目标紧密结合,节约学习时间和成本。
第三,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推动个人或小组的定制化学习。发挥MOOC的作用,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分享,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过个人网络平台账户在教学云平台上自由进行课程听课和提问,按照自己的节奏、步骤或方式学习,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及学习风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当学习时间达到标准,并通过了学习评测,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另外,教师可以为组内学生量身定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案,促进“互联网+”环境中的定制化学习。
(四)加强基于自主学习的终身学习,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做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
教师的终身学习有两个途径,一是接受学校安排的各种培训学习;二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师终身学习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主动选擇,是从教师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它比培训学习更注重学习者自身主体性发挥。“互联网+”时代使教师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是要建构多元化的学习路径。自主学习在形式上包括反思学习、合作学习和行动学习,通过在线学习、教科研活动或与其他教师一起做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同伴交流、写教育日志等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把握互联网学习的特点、内容和方向,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互联网+”时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打破传统行业之间的界限,互联网企业与工业企业、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的边界日益模糊,行业产业间逐步转向跨界融合,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现象日趋增多,市场更加需要多专业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结构更为复杂。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自主学习,不断获取前沿的行业、专业知识动态,掌握多领域、多专业和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学科整合教学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与迁移;同时,以淘金式思维对网络资源进行分析与利用,萃取精华,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迭代和融合创新,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三是加强自主学习的服务、激励、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加强教师自主学习的制度性认同,破解组织调训的话语霸权,让教师的自我专业学习和发展占据重要地位,并对教师自我专业学习的最低学时进行强制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制定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的激励机制和跟进措施。例如,认可教师基于专业发展的自组织研修行为和自主学习行动,让教师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对教师自组织的教学研修、学术研究活动及相关成果(项目、论文、报告、设计、产品等),在继续教育学时或绩效考核评价上予以考虑和认定。
(五)在专业发展中实现主体性建构,打造个人品牌,做互联网时代的自我增值者
互联网时代,教师面临着“知识化生存与智慧化生存”“技术化生存与人性化生存”的悖离。互联网强大力量的最根本来源是对人性的尊重,对个体体验的敬畏以及对主体创造性发挥的重视。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在对技术恰当性与适用性评判的基础上,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主体性建构,打造个人教学品牌。“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品牌的建立重点在于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工作风格以及个性化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具有新见解、新思想、新发现和新办法,做学生“生存智慧的启发者”。网络时代的个体生存不再过多地依靠体能和生存经验,而更多依靠的是生存智慧和实践智慧。教师要将自身的生活和生存新体悟、新见解和新思维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积累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其次,教师要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情感态度和人文关怀。真正的教育是有灵魂的教育,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灵魂的、人性化的教师,其能够赋予知识生命色彩与发展活力,能够在教学活动和互动交流中呈现出独特的个人特质、人格素养和情感关怀。最后,教师拥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出类拔萃的教学技巧。无论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情境如何变化,教师都能娴熟地、有创造性地去驾驭、调控和整合课堂。简言之,教师必须明确利用自身教学优势,强化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养成,完善自我专业定位和发展规划,通过不断提升和完善,持续反思与改进,最终超越自我,从而实现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主体增值。
[注释]
①佚名.教师该怎样融入“互联网+”?[EB/OL].(2017-05-03)[2018-01-20].http://www.ouchn.edu.cn/New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65b0ba7f-08fc-4f19-9ff0-4eca2d9a02fc&ArticleType=2.
②朱珂,刘艳芳.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主席Robert Branch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EB/OL].(2015-06-25)[2018-
01-20].http://www.henannu.edu.cn/news/2015/0626/c7234a75786/page.htm.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Z].2015-07-04.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教技厅函〔2015〕76号)[Z].2015-09-02.
[3]李玲英.反思与重构:后现代主义对教师角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4](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斯·库克耶.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赵中建,张燕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罗儒国.网络时代教师的生存悖论和破解之道[J].南京社会科学,2015(8).
[6]居峰.终身教育向終身学习转化的思辨——兼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0(1)
[7]郑益乐.产业·专业·供给——工业4.0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三链深度融合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