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文
[摘 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观可从如下方面着手:立足区域,打开空间视角;多元对比,认识时间维度;分析案例,树立变化意识;组织实践,体验活动过程。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92002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所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更是其成为一名社会公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观,不仅有助于教学地理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重要责任,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成长。
一、立足区域,打开空间视角
区域认知是在“因地因时制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依托于人们的认知与实践,受到时间、背景、人地观念等影响,对不同区域进行不同尺度、类型、功能的划分。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通过不同区域的空间横向对比,既可以让学生的空间视角更加广阔,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地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我在“区域特征”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当前我国在能源发展方面已经取得进步,但是部分能源依然需要通过进口的方式满足供给需求,为什么?中国能源结构与世界能源结构存在差异,其差异性何在?人们如何利用区域特点来进行能源开采,民众与能源、地区之间如何和谐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区域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让学生对不同区域所盛产的能源有了新的认识,更让学生对人与地区、能源之间的相处方式产生新的理解。之后,我挂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区域特征,了解人们在不同地区所采用的能源开采方式,深化学生对区域划分重要性的认识。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相应的区域图或者立体的行政区划图,让学生思考更好的能源开采方式,立足人地协调观来探究区划方式及能源的更好开发方式。
区域认知让学生能够通过空间视角来理解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这与地理教学的目标相符合,也能够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多元对比,认识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学习方法注重从时间视角来窥探地理区域的变化,从时间的角度理解不同区域的发展转变,进而让学生能够通过纵向学习的方式来感受不同的人地观念,分析某些人地观念是否正确。
比如,我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析我国发展战略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开发态度的转变,并让学生探究发生此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此种转变对于我国的综合发展产生什么作用。这样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了国家发展中“人”的重要性,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国家的发展才是真正从民众需要出发,“以人为本”。此过程中融合了时间的维度,也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窥探国家政策、国家战略目标的变化,并对未来国家、世界的发展走势予以预测,对更好地进行国家发展转型、地域发展转型等进行深度思考。
融合了时间维度的地理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从多元化发展角度入手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也让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分析案例,树立变化意识
案例教学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培养其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渗透人地协调观,可以搭建一定的互动平台,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学生们可以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树立变化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比如,在“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个案例来给学生展示全球近些年来气温的变化。1961~199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为14℃;2016年的时候,全球气温为14.83℃。迄今为止,史上最热的17个年份有16个出现在21世纪,且自2001年以来,全球最热年纪录已被打破5次。全球变暖的趋势正在一步一步加剧。通过分析其原因,学生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这些气体排放到空气之中导致地球反射的长波辐射吸收度更高,“温室效应”自然出现。通过这样一个案例的解释,学生很快便明白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变化意识也悄然形成。
案例教学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以具体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树立变化意识,更好地理解并接受人地协调观。
四、组织实践,体验活动过程
地理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多的是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而要让学生深度理解则需要学生展开实践探索。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
比如,我在“节约与保护水资源”教学过程中,便给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调研,了解人们对于水资源的使用情况,看在水资源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情况,以及如何更为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利用。这样的作业布置改变了传统作业的题海战术,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深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有的学生在报告中写道:“我国人均占有水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缺乏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有的学生在调研报告中写道:“沿街的洗车行随意排水、生活中的水管滴漏、洗浴场中随意用水等情况都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正是因为有了实践调研,学生制定的对策更具实用性,诸如“制定相应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开展培训活动”等方式方法学生都想到了,学生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諧相处、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由教师进行引导,但是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才能够有效实现实践活动的目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其渗透到学生意识之中,让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萌生、发展。同时,要让学生真正将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作用,实现学以致用。
[ 参 考 文 献 ]
[1]张淑艳.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课堂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地理教学,2017(16).
[2]杨修志,贾素知.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1).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