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加强学生接受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一、挖掘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高中古诗文所含有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古代饮食、建筑、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和精心选择,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1.关注作者
学生必须充分了解作者生平,这样才能够准确领悟作者的思想。任何一名作者所写的作品都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其思想的变化、生活的历程,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而这些与其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2.重视语言文字
教师必须重视对作品语言文字的鉴赏,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等方面来更加深入、全面地呈现出文学作品当中的情感、人物、意境、畫面等,确保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之美。
3.挖掘作品文化意蕴
古人多通过笔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各种看法,作品往往直接体现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以及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人生启迪,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但在很多作品中,往往都是较为含蓄、隐晦地表达这些观念和思想,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到其中的思想,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意蕴。
二、课堂教学体现文化气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做好民族文化智慧的传承,完成厚植传统精神、体认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体现文化气息,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积累。
1.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间断性、选择性地设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演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准备之后进行脱稿演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相互交流中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还能够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在新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歌。比如在讲解《阿房宫赋》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杜牧的诗歌导入新课。
2.提高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书本知识内容与学生人生追求、生活经历之间的有效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所采取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灵活多样。比如,教师可以有效结合多媒体课件和纸质教材,在增加课堂容量的同时,增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应用表演、讨论、演讲、辩论等教学形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可以应用研究型学习模式,特别是在传统节日期间,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然后在课堂中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三、加强课外实践与朗读
1.指导学生阅读文化经典
虽然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改革已经走向深入,但高考还是挑选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当中,导致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
要鼓励学生阅读文化经典。所有优秀的古代诗文作品,都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其中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是课外阅读的首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古文阅读书目,如《二十四史》《古文观止》《论语》《诗经》等。学生在阅读这些古代作品时要精读、泛读有效结合。通过积累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能够得到提升,民族精神也能得到培育。
2.诵读积累经典诗文
在语言积累中,熟读成诵有良好的效果。在具体应用中,由于传统经典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进度对其进行合理安排。除了教材中需要背诵的篇目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较高背诵价值的诗歌。比如在学习《赤壁赋》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曹操所写的与赤壁相关的诗歌,背诵《短歌行》。在晨读时让学生反复大声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这有助于学生加强语言材料积累,增强语感,这也是增强记忆力、博闻强识的重要过程,能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
3.有效进行传统文化实践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文教学当中,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全面的地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也更好地发扬和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在了解、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行”,使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总的来说,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充分挖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课外拓展与延伸,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了解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其人文素养,对实现其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八中学(73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