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涛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堂是体现语文教师智慧的课堂,智慧之一就体现在语文课堂的几个控制上:控制过多设计,控制过多表达,控制过分热闹,控制过频使用多媒体等。懂得控制是语文课堂的一种艺术,更是一门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学习钻研的学问。
江苏省南京市程桥高级中学武健老师在一节现代诗人陈敬容的《窗》的赏析课上问题设置简炼,自己的表达简省,学生的活动简化,大部分時间是师生都陷入的一种沉思的状态。但这节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武健老师在谈自己的设计思路时,说他设计的一个关键词是“控制”。
这个关键词“控制”,我认为实在精妙,它道出了许多课堂教学的要义,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要义。有效的语文课堂就该是懂得控制的课堂,下面想就语文课堂教学中该有的几个“控制”,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控制过多设计
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堂当然需要精心的设计,可设计不该精心到扼杀了课堂的生成。一节真正有益于学生知识学习积累和能力培养发展的语文课,它一定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精彩的生成。一节《雨巷》的赏析课上,授课教师让学生先从“丁香、篱墙、油纸伞、雨巷”这个意象群开始体悟,然后做减法,分别去掉“篱墙”“油纸伞”“巷”后让学生品读感受,自然引到“雨巷”象征义的理解上,再以此为据探究主旨。设计相当精巧,重点突出,以点带面,有利于学生鉴赏思维的提升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可是因为设计环环相扣,不允许教师在某一环节过分逗留,当一名学生在雨巷象征义的理解环节提出“雨巷”是不是有可能象征的就是诗人自己,就是诗人的一种心境,一种自己还无法走出的,也许也不想走出的青春的充满迷茫、困惑又单纯、美好的心境。这是一处非常精彩的生成,可它不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中,被匆匆错过了,实在太可惜了。所以,课堂设计一定只能是预设,而且这里的预设一定要留给学生表达的空间,教师更不能因为不想破坏设计的完整性而无视学生精彩的解读。
二、控制过多表达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当然要通过表达来起“引”和“导”的作用。但需要做的是指明思考的方向,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课堂表达作相应的规范及指导,而不是对文本过多阐释,过多解读,进而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凌驾于学生阅读之上,久而久之,学生将疲于阅读,懒于思考,羞于开口。有的教师可能会说:学生思考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我只能自己说了。我想那是因为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多或者引导得不得法,你都自己说了,你教学的初衷是什么呢?仅仅是要灌输给学生这些阅读的体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说到这,不得不说说前面提到的武健老师《窗》这一课的教学,他提出“重帘遮住”“隆冬”等是否与当时中国的形势有关联,学生结合1939年中国当时的背景来谈,教师不急于评价,找出诗中第二节“远去了/你带着/照澈我阴影的/你的明灯”,提醒大家再深入思考。学生接着又去重新多遍默读,反复思考,回答,教师再补充介绍陈敬容的男友曹葆华的资料,学生恍然大悟,于是自觉地查找自己刚才回答时存在的问题:阅读马虎,分析容易粗浅、标签化。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做深入赏析。
整节课,教师的表达可以说惜字如金,然而这样一步步引导,给足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达到了极大的锻炼。学校与课堂是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教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有自己的体验:阅读的感悟,阅读的思考,阅读的体会,阅读的应用。
三、控制过分拓展
这里的“过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文本解读薄弱,而拓展却很厚实;一层是指脱离文本内容去任意生发拓展。语文课,教文字,教语言,教文化,也教文明,似乎,什么都是可以拿来在语文课上教学的,这个观念无疑是正确的,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大语文观”。可拿具体的一节课来说,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品读的基础上。
文本解读薄弱或者脱离文本解读就去拓展都是有违教学目的的。如果《小狗包弟》的教学轻视从文字中去深刻体悟巴金的自省精神,反而去拓展关于“文革”对人性的摧残或大谈特谈我们该如何反省自己;如果《故都的秋》的教学不去深入品味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秋味,却重点让学生谈自己眼中的“秋”或者去读《北平的四季》;如果《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不引领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去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却去拓展现代爱情观或婆媳关系该如何相处,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知要走向何方了。黄厚江说: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要像语文课。文本的解读永远该是也必须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点。
四、控制过频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很多时候使语文课堂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更立体。然而不恰当的滥用,我认为是和语文课的宗旨背道而驰的,是语文课堂的灾难。
近些年音频视频图片资料被大量运用于语文课堂。艺术是相通的,如果在有感情地诵读《涉江采芙蓉》时配上有同样感情基调、节奏舒缓的《思乡曲》,确实会更易让人入境,更动人心扉,更值得玩味。但如果一时找不到这样契合的音乐资料,则宁愿不要。而像讲解《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导入时放一段《敢问路在何方》的歌曲,《涉江采芙蓉》分析其思念的情感具有普遍性时放一首王菲演唱的《我愿意》等,这些音频资料的介入不仅毫无意义,而且画蛇添足,蛇已经不再是蛇。
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们知道执教《包身工》时,当联系到今天仍存在一些同样用人体制的黑煤窑时,相关视频和图片的提供,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那些奥斯维辛集中营图片的展示都会对深入思考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教《林黛玉进贾府》时,还没开始读文字,就先让学生看这部分内容的电视剧视频;教《说木叶》时,还没让学生仔细品味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认知去感悟“木叶”与“树叶”的不同,就先让学生看一组组相关的比较图片,以视听感受代替文字的品读,以直观印象代替阅读的体验,这绝对是不可取的。
就是文字资料的运用,也要斟酌遴选。比如,我们常常将作家作品大量的资料不做整理删减,一股脑儿都放在课件上;名家评价不做甄别解释,课堂上在多媒体上一闪而过,就了无痕迹。其实这些是不是有更为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去思考。
在艺术表现上,胸襟洒脱,狂放不羁,是一种美;懂得控制,内敛含蓄也是一种美。而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上,懂得控制才是真的美。它是一门学问,一门考验教师思考力和智慧的学问,要求语文人不停学习,认真钻研。不懂控制的课堂,也许不仅是低效的,可能还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不能不慎。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五中学(2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