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经典文本语用教学策略例析

2018-09-01 09:39陈必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朱自清话语语境

陈必超

朱自清先生的《春》作为语文教材的经典文本之一,问世以来,一直被无数的师生传诵、研析,也使人们从中得到无穷的教益。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经典文本,如何进行合理的文本解读、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以充分实现其教学价值,与教师的语文课程观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入境始与亲

语用教学观更强调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语境是同话语实体、语用主体处于同一个层面的语用三要素之一。与阅读教学文本理解有关的语境因素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分别为话语语境(具体教学情景)、文本语境(文本写作背景及上下文等)和背景语境(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等)三个语用范畴,他们共同构成了教学的认知语境。

《春》是1933年朱自清先生应约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系特约撰述之作品”。以后一直编入中学教材。文章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生命的赞美和讴歌,这是《春》创作的基本语境。从更大的背景看,《春》的写作还基于一些基本的社会文化语境: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人们在春天里为未来播种、奋斗,孕育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期盼。显然这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理认知背景,是围绕交际话题双方互明的背景语境。

文本中,朱自清先生充分利用这一外部背景语境,起笔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话就在文章开头营造了富有高度体验性、情感性的语境,使读者一读文章便进入一个基于共同文化背景的文本语境。从具体表达上来说,“着”与“了”相呼应,表明由冬而春,在时间的转换中对行文有高度的指向性,领起全文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一笔对于读者也有极强的制约性,似乎带着读者一下子进入到文本语境中来。

接着,作家用高度经济的笔墨,构筑了一个十分典型的时空情境,引领读者以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去开始一段文本时空中虚拟的游历和情感体验。在这里,背景知识语境和虚拟的时空情境相互融合,为全文设置了一个广阔、明净而又悠远、深情的文本语境。

我们稍微拓展一下,可以发现这似乎是朱自清先生“惯用”的文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荷塘月色》的开头)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的开头)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歌声》的开头)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绿》的开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的开头)

…………

还需要注意的是《春》结尾的几节文字: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用三個比喻性的排比段赞美春天,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三个比喻句也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成长的过程,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信心和感情:我们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人生。篇末的“领着我们上前去”,正与开头“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相呼应,这一呼应,从语境建构的角度说,也是神完气足,全文似一气呵成,让读者至此既在思绪上有一个完结,但又似乎引发了读者无穷无尽的联想:春来春去,岁岁年年,大自然有无穷的美妙,人生有无尽的魅力,只要我们怀着希望和信心,我们就能像春天一样有蓬勃的生命力,不断生长,不断进步,使人生奏出美妙的旋律。

二、语语悟其神

就一般语用义来说,《春》以乐观欢快的感情格调、生动活泼的口语、简洁明快的句式,凝练成表现力极强的修辞,向特定的读者全方位地描述春,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对事物精细的观察和深切的体悟,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文章的结构也严谨精美,这构成了其他各种语用义的基础。对此,通过初步阅读,稍有语感的学生基本都能把握。

话语的突现语用义是说写作者要突出、强调的具体意义往往通过话语的突现形式来蕴含。《春》作为典范的白话文著作,十分讲究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句式的选择和搭配,表现词语、句式结构的突现义,充分体现了现代白话文语言的典范性意义,具有极其丰富的阅读教学价值。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了小草嫩绿的特点,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再如写春风的气息一句:“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酝酿”一词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情味。

还有:“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突出树叶儿、小草儿在春雨滋润下的特点,给人鲜亮的感觉,写出了树叶儿、小草儿的盎然生机,充满无限活力;也从树叶儿、小草儿颜色的变化侧面写春雨,突出景物给人的强烈感受,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至于辞格的突现义更是《春》最显著的特点。全文共三十个句子,二十多句都用了修辞格,且修辞格的单用、连用、兼用、套用、综合运用,无所不包,无所不用其极。作家凭借新颖奇特的构思、朴实隽永的语言,将辞格当作画家绘画的“颜料”,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关于这一点,前人之述备矣。

色彩语用义指的是话语成分自身以及话语结构、关系之间所含有的某种附加色彩,包括感情色彩义、形象色彩义和语体色彩义等。《春》的感情色彩义细微地体现在儿化的运用上:赶趟儿、甜味儿、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草味儿、鸟儿、树叶儿、小草儿、刚起头儿,全文仅631字,表示喜爱感情色彩的儿化就用了12处之多,使全篇始终洋溢着一种欢快、喜悦的气息。

形象色彩义在《春》中也十分典型,全文以即时态的描绘为主,充满动态感、形态感、色彩感、音像感的词语处处皆是,特别可说的是非常普通的动词、形容词,作者在使用时,也着意搭配上“着”“了”“起来了”“的”等时态或者表状态的助词,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象化特点,使描绘对象生动、形象、逼真,还使对景物的描绘揉进了作者的心理情绪,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

《春》的语体色彩义首先表现在描写的表达方式中,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里写道:“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作者始终抓住特征,简笔勾勒;还运用一个个特写镜头,进行细致的描写,把春天特有的景物万花筒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构成一幅幅春景图,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语体色彩义还表现在语言的选择运用上。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春》的语言都是从口语提炼而来,准确生动,朴实鲜活,节奏明快,平易好懂,又意味隽永,有浓厚的抒情味,非常精美。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里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春》的语言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语语出新,而又清新自然,真可以说是夺人双目。

言外语用义多是由话语以外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语用意义,需要凭借联想、推理等过程才能理解。言外语用义可以通过对语用规则的违反来达到,这正是文学作品艺术化的体现。《春》中有一例比较典型:“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作者首先把读者置于南方连绵春雨的氛围中,接着以对话的语气亲切地劝慰人们,然后又以“看”字一转,热情地邀约读者,领起下文对宁静温柔安详的春雨的欣赏:即使是连绵的春雨也是可以欣赏的,雨中景物的美是那么细腻柔和绵密,朴实清新的表达中更有隽永的意味。

三、习焉术渐纯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强调,语文教学最终要达到“文理亦晓畅,习焉术渐纯”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应在语用教学观的指导下,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语用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实质上也是一种语用交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阅读、体味、感悟、评价、表达等手段,对文本进行理解,并在理解中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内化素养。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各种策略,互相调节、补充,从而达到更深刻的理解,充分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就《春》来说,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基本能够把握“意义支点”:盼春、春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人的活动,赞春。在此基础上,也基本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但是文章段落间的联系、每段内部句子间的联系,以及具体语言表达的意义和情味,对于初中生来说要真正理解把握还是有难度的。对这样精美的文章,朗读是一种加深理解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音节、语调以及语速、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不同的处理,仔细体会其中蕴含的意趣,能加深对话语意义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但朗读之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对比联想、讲析启发、设疑评价、拓展延伸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细心揣摩、体会、领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千万不能粗枝大叶,一读了之。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春》像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价值,对于这样的經典篇目,教学处理中可以深挖的角度很多,要引导学生特别用“心”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视野、个人的颖悟,以此为基础生成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展开精美的对话,以灵动的课堂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但同时我们必须强调,对于教师来说,确立语用教学观,并以语用教学观指导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适切性,才能充分实现经典文本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不可忽缺的基本前提。

作者单位:江苏省外国语学校(215104)

猜你喜欢
朱自清话语语境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