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语文味共享人文情

2018-09-01 09:39毛勤荣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境界文字文本

毛勤荣

一边是自身被作品深深感动,一边是学生对文本极度冷漠;一边是教师喋喋不休,一边是学生昏昏欲睡……语文课中那种令人陶醉的情愫在我们的教学中渐行渐远,这是语文教学的尴尬和困境。要想走出困境,要想回归语文原本的情怀,我想我们应该重拾语文味,让学生重感语文的乐趣,从中体味母语中的人文情怀。

一、潜心会文——语文课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和文本接触,是感受文字中的语文独有味道的前提,因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最亲密的接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我们重拾的基础就是对文字的品读。

首先,在朗读体验中会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那种摇头晃脑的大声诵读,在我们现在的高中课堂上是罕见的,仅有的朗读声往往也是名家的录音示范朗诵,但别人的感受再深,也不是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如柳永的《雨霖铃》是婉约词的典型,那种缠绵需要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感受得到,与文字交流,与词人交流,最终读出自己的风格。

其次,在思考感悟中会文。《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关于家长制教育对孩子个性扼杀的思考,呼吁尊重孩子个性发展。但小说却没直接切入,而是采用倒叙的手法:“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让人自然想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思考感悟,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才会更深入。又如小说《炮兽》节选自雨果长篇小说《九三年》,当学生读到“……有个人用胳膊肘儿推开他们,走了下去。这人就是他们的乘客,那个乡下人,他们在一分钟以前谈论着的那个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炮兽连勇士都脸色发青时,这个乡下人为什么会这么镇静,具有这么大的勇气?在疑问中,学生寻找下文人物的言行表现,自然能感受到朗德纳克这个叛军首领在这里展现出来的最高统帅风范。

最后,在情境感染中会文。每一个文字都是活的,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因为每个文字的背后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是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过程。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的限制,有些时候,很难走进文本,就谈不上会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场景让学生进入文字所营造的情境。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我与母亲”这部分文字是他怀念母亲的文字,但史铁生特殊的人生经历是学生无法在生活体验中所能感受的,为了让学生从文字感动中有更深一层次的情感体验,在让学生阅读过程中,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在特定的氛围中,学生被文字和歌曲感动,流下了动情的泪水。

语文课堂要充满语文本身的味道,对文字的个性品读是前提,但学生单纯的阅读,这个味往往没有到一定层次,我们知道现在学生的阅读体验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为此,在会文后,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二、用心品文——语文课的过程

“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语文阅读课堂是师生与文本共同对话所形成的一个情感流动的过程。在学生全神贯注地接触文字后,还要用心去品文,这是把握文字,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的实施过程。

培养语感中把握语言美。语感是指个体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这个过程中,体味语言本身的美感。如《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其中美的东西很多,如“曲曲折折”“田田”“婷婷”等叠词所造成的音韵美;“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婷婷舞女的裙”等比喻无不让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文字的驾驭功底,用心品味语言这一语文独特的美。

展开想象中体验意境美。意境是指文本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它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勾勒出作品原本的境界,需要用心品读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恢复原本的那种美的形态。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就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画卷。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品味文字过程中展开想象:一弯残月,惨淡的月光洒落在冷清的院子了,秋风瑟瑟,轻扶院中那无人问津的梧桐叶,飘落一地,这时,愁容满面的词人,一个人徒步登上小楼,遥望故国方向,泪不由满面,愁多于春江水。那种词人亡国后的凄凉悲苦的情感就升上心头。

积淀文化中感受情感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文本背后作者蕴涵的情感就显得至关重要。《长亭送别》节选自《西厢记》,有一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有古典文化中感伤代名词的“西风”,“劳燕分飞”是离别的典型,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白这里是化用诗词,并感受女主人公那种即将离别的愁绪是一种哀伤美。

三、随心评文——语文课的提升

阅读是为了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情感的升华。为此,我们要走出对作者的崇拜,师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依据自身的阅读来品味文本,在品评中升华。《长亭送别》中唱词缠绵悱恻,后人的鉴赏可谓周到而深入,但这些不能代替学生的评论。在鉴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将唱词改成自己理想中的文字。有学生这样改【收尾】:“山影寂寞/包围/重叠的泪水/夕阳萧瑟/埋葬/冰冷的花蕊/還在等谁/车儿载来思念的滋味/带不走秋风的寒冷/还在等谁/空气里布满了心事/装不下/也无法入眠。”尽管学生的文笔还稚嫩,但这是独特的体验,学生已经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营造适宜氛围。要想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营造适宜的氛围就显得极为重要。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代巨人的逝世,让人感到不可弥补的损失,整个课堂氛围就显得凝重;《沂水春风》的讲课,教师干脆分小组自由争鸣,让学生在争论中体会孔子的教学智慧,孔子的理想社会等。

丰富生存智慧。语文教学,是与先哲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丰富个体的生存智慧。《论厄运》与《直面苦难》分别讲到英雄式对待厄运和平凡人怎样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有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让我们明白在最真实的苦难面前,我们唯

一能做的,或者说是一定要做的就是咬牙挺住,不能倒下是做人最起码也是最高的尊严。

提升人生境界。曾记得有人这样说过:“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自己的小气候。”这可谓是语文教师的心声,我们要在我们的课堂上提升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冯友兰先生把中国人的人生境界划分为从低到高的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就是像原始人那样凭本能做事;所谓功利境界,即主观为自己,同时又可能客观为他人;所谓道德境界,即“正其义不谋其利”,即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所谓天地境界,即为整个宇宙的利益而做事。人是万物的灵长,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语文教学就是要使人身上的魔鬼属性越来越少,天使属性越来越多。程少堂如是说。

阅读是美丽的,那以阅读为前提的语文课堂也是美妙的,只要我们在旅程中重拾曾经失落的语文味。在这个旅程中,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我们都能在“语文”这本书中,得到生存的智慧,共同寻找到精神的青鸟。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杜桥中学(317016)

猜你喜欢
境界文字文本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品“境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慎独的境界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