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 杜小娟
现行教材将《数据的分析》这一章分成了5个课时,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数据的离散程度。本章之前学生学习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本节课从学生已学过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入手,让学生自己分析发现引入新的统计量的必要性。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前四个课时,将四个课时整合为一个课时,希望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利用统计的思想,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能用统计量来解释统计结果。
2.使学生经历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探究数据分析的依据。
本周一进行了数学竞赛,以下是两个同学的对话,他们两人收集了数据,老师从中选出了两组(单位:分):
A组:94,105,94,103,104。
B组:105,101,105,100,89。
提出问题:选哪个组参加比赛?依据是什么?
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感觉利用平均数可比较哪个组更好,也有的学生认为可利用总数去比较,还有学生认为可比较100分以上的人数……肯定学生的答案,先从平均数的角度分析问题。
(1)探究一:计算
问题1:你会算平均数吗?
(2)探究二:感受
练一练:本次合唱比赛成绩由三部分构成:着装占成绩的20%,特色占成绩的30%,演唱占50%,咱班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90分、80分、70分,那么咱班的合唱成绩是多少?
自主探究:你是如何计算的?
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在导学案解法部分完成,方法有:90×20%+80×30%+70×50%或板演的同学讲解计算方法。点拨:90分、80分、70分所占的重要程度不同,也就是比重不同,引出“权”的定义。
追问:此题给出的权对我们班有利吗?你能重新给出权吗?这些权能随意给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理解权的含义,发现权之和是1)
变式: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形式:
让学生感受权的形式不唯一,可以是百分数、分数、出现次数等。然后利用最后一个式子给出方法总结,加权平均数=然后上升到字母:紧接着给出一个条形图的练习,一方面练习了加权平均数,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条形图中感受数据的集中趋势,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是一步一个台阶,更容易理解,落实也较好。练习:计算B组平均数:105,101,105,100,89。结论:从平均数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平均数角度比较A组和B组,发现一样好)
(3)探究三:求知
A组:94,105,94,103,104。
B组:105,101,105,100,89。
问题2:我处于什么位置呢?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数据的位置,另一方面,把102去掉,实际上是又给了一个小台阶,104分处于什么位置?学生发现是第4名,而原来的数据中没有102,所以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给数据排序,这样就能找到102是第6名,处于中间位置,这样很容易地引入统计量——中位数)
问题3:选一位同学作队长,你觉得选谁?为什么?
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有谈到抽签、剪刀石头布、投票等,肯定学生的答案,然后说明本节我们采用投票的方式,投票结果如下:1,2,2,1,1,3,3,2,1,2,1,3,你认为几号当选?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引出众数这一统计量。
练习:1.我来求中位数:①5 ,6,2,3,2;②5,6,2,3。
2.我来求众数:①3,2,6,7,6,5,3。
②下表是调查的一些学生的鞋码情况:3.我来求中位数和众数。
鞋码 39码 40码 41码人数 19 20 17
(设计意图:前两题是简单的练习,第3题是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第2题鞋码问题,学生进行一个小讨论,到底众数是40还是20?引发学生对这一易错点的深层认识,然后让学生自行从中位数和众数角度比较A组和B组,发现从中位数角度比较,A组更好,从众数角度来看,B组更好,再结合之前的从平均数角度比较两个组一样好,我们发现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的角度比较,结果可能不同,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要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
(4)学以致用
问题:作为应聘者,你更关注什么角度?
(设计意图:此问题来源于生活,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有学生关注平均数,有人关注中位数,有人关注众数,比较欣喜的是还有学生关注到经理,因为他想竞聘经理;有学生关注到在这个公司的升迁情况)
学生除了从知识、思想、方法方面总结,还有学生谈到了在生活中利用多角度看待问题,说明学生不只是掌握了本节课知识,还将知识有效应用到了生活中。
通过这次讲课我发现,磨课真的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一遍遍磨课,一遍遍思考,一遍遍分析编书者的意图,一遍遍尝试变式……当磨课到一定程度后,自己就对这节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真正上课过程中就会得到升华。此外,通过阅读不同版本的教材,整合编者的理念,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