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视域下人力资本的创新效应研究
——基于区域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8-08-03 01:49秦天如康玲梁文群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8年4期
关键词:效应工业效率

秦天如 康玲 梁文群

(1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 南宁 050001)(2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太原 030024)

1 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同时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第一主体。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企业立足实践、面向市场、不断创新, 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全国40%的GDP, 但同时却消耗了全国68%的能源, 排放了全国83%的二氧化碳(周五七, 聂鸣, 2013),这种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对中国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伤害。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第一排放国, 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持续加大, 复合性大气污染日益突出(赵国浩, 杨毅, 朱莉莉, 2015)。2004-2014年, 中国工业SO2排放量以每年约0.95%的速度递增, 烟(粉)尘排放量以每年约4.74%的速度递增, 污染排放量已远远超过环境容量, 大部分地区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超过上限(任小静,屈小娥, 张磊磊, 2018)。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工业企业这种不可持续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显然已经难以为继, 唯一的出路就是实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区域绿色低碳创新效率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 而提高区域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 只有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区域创新效率, 发展绿色低碳技术,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倪超, 孟大虎, 2017)。

人力资本是知识积累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是助推绿色低碳生产的重要源动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与日俱增, 成为决定创新活动质量和影响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张磊, 李荣杰, 赵领娣, 2016)。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如何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创新是新时代赋予科研人员的重要任务和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深入研究人力资本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创新效应, 对提高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人力资本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理论界和政府的一致认同, 学者们普遍认为,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中, 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大, 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力也随国家、地区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刘智勇, 张玮 , 2010)。Ertur和 Koch(2007) 对 1960-1995年 91个国家的研究发现, 人力资本与国家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闫春和邓阳(2017)认为,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依然离不开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 但是最有效的方式却是人力资本投资, 对反映人力资本质量的“学研型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要远远超过对“人口型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倪超和孟大虎(2017)选取中国1978-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 得出了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具有异质性的结论。但是, 到目前为止, 关于人力资本在科技创新中作用的研究还不多, 对人力资本在不同地区的创新效应的研究结论也未达成共识。Marvel和Lumpkin(2007)认为, 一般和特殊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创新产出都有重要作用, 技术企业家对市场营销了解得越少, 越会利用技术知识进行突破性的创新。刘智勇和张玮(2010)认为, 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的理论假说并没有得到实证上的一致认同, 原因是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同, 创新型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发动机”, 它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胡凤玲和张敏(2014)认为,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效应, 但如果企业仅仅拥有高异质性的人力资本, 但却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知识管理及转换能力, 企业就无法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张海峰(2016)采用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和技能工人就业密度三类指标, 分析了人力资本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 结论是人力资本集聚有利于县级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 其中, 专业技术人员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梁文群, 牛冲槐和杨春艳(2016)认为, 人力资本教育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高中、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效率有正向作用, 但大专教育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效率有抑制作用,人力资本的创新效应在东、中和西部存在显著异质性。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 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人力资本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 人力资本可有效缓解资源约束, 改善环境污染, 促进低碳转型(宋涛, 荣婷婷, 2016; 张磊等,2016)。但是, 到目前为止, 将人力资本作为重点专门研究人力资本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中作用的文献还没有,少数的相关研究也只考虑了能源和“三废”排放等指标,忽视了创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这一重要的非期望产出, 影响了对人力资本作用的正确认识。鉴于此, 本研究首先构建绿色低碳视域下人力资本的创新效应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其次, 选择中国30个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依据共同前沿分析理论对各区域在能源、环境与碳排放约束下的创新效率进行测算, 并称之为绿色低碳创新效率; 然后对人力资本对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与现有研究相比, 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拓展: (1)构建绿色低碳发展视域下人力资本的创新效应作用机制理论模型,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与阐释; (2)同时将代表环境效应和低碳效应的指标纳入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区域工业企业的绿色低碳创新效率进行科学测度, 首次对人力资本在绿色低碳创新中的作用效应进行定量研究; (3)分别对全国整体及分地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 验证了人力资本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的假设, 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稳健性。

2 绿色低碳发展视域下人力资本创新效应的理论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 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 不同质量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生产所做的贡献不同, 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可以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对企业的贡献较大。作为一种“活资本”, 人力资本具有增值性、创新性和创造性, 具有促进技术进步、缓解能源环境约束和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根据人力资本的内涵及对众多文献的梳理, 本研究认为, 人力资本对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作用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影响渠道来实现, 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低碳视域下人力资本创新效应的理论模型

人力资本对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是将人力资本视为最终创新产品的直接投入要素, 这种影响机制下,人力资本是通过其内部效应、外部效应和替代效应直接作用于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内部效应是指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个体人力资本存量, 带来个人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效应, 由教育投资产生的人力资本以内部效应的形式溢出,产生知识创新, 知识与技能越多的人具有越高的生产力与创造性。外部效应是指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提高周围人的生产效率, 还能够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率。由“干中学”所产生的外部效应能产生知识外溢效应,使其它生产要素的收益递增。替代效应是指人力资本能够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 克服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与“原生劳动”的不足, 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对能源、物质资本要素的替代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其替代能力由人力资本的水平和质量决定。

人力资本对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间接影响是将人力资本视为其他活动的投入要素, 是通过影响其它中介而间接作用于绿色低碳创新效率。诸多研究表明, 区域绿色低碳创新依赖于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和环境规制等因素, 而人力资本是影响这些因素的重要因素(钱丽, 肖仁桥, 陈忠卫, 2015; 刘锐, 2017)。首先, 人力资本是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动机。区域的技术进步主要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或模仿两种方式产生, 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技术吸收和模仿的必要条件, 人力资本水平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人力资本是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主体,人力资本能推动技术积累, 为自主创新提供知识来源, 人力资本的知识积累和结构决定了自主创新的效率与效果;二是人力资本能通过对外交流和外商投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制度和管理经验, 提高知识存量并促进技术创新。其次, 人力资本通过节能减排来促进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提升。人力资本对节能减排的作用主要有二种: 一是企业研发活动加速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联接, 新型节能产品的研发与推广驱动企业能源强度下降, 进而能提高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 促进资源节约; 二是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节能环保意识越强, 在工作中会更注重绿色、低碳、环保技术和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进而降低企业的碳排放强度, 抑制环境污染, 在生活中会形成绿色、低碳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并会利用其所学知识对他人进行环保宣传,也会抑制环境污染, 减少资源浪费。第三, 人力资本还能通过作用于环境规制促进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提升。Poter和Van Der Linde(1995)认为, 严格的环境规制可以引致技术创新, 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能够弥补甚至超过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人力资本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与资本的使用效率, 而且有利于企业采取严格的环境标准降低能源强度, 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 已有学者研究发现, 人力资本的知识积累、知识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技术创新效率, 环境规制与一定水平的人力资本相结合才会对技术进步产生推动作用(张磊等, 2016)。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及以上作用机理的分析可知,人力资本对区域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 中国地大物博,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技术条件及资源禀赋存在很大差异, 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也存在显著异质性, 人力资本对不同地区绿色低碳创新的影响效应如何? 为了进一步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 人力资本对不同地区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

H2: 人力资本对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效应。

3 绿色低碳发展视域下人力资本创新效应的实证研究

3.1 模型构建

(1) SBM模型

本研究的内容是人力资本对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 而从现有的统计报表中不能直接获得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数据, 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测算。目前学者们对传统创新效率的测算主要是基于创新活动的资本、劳动投入和期望产出, 借助生产前沿分析法来进行, 常用的方法有确定性和随机性生产前沿法2种, 前者以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为代表, 后者以随机前沿分析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简称SFA)为代表。SFA能考虑统计噪音和随机因素的影响, 但需要对模型设定和随机干扰项的正态分布进行假设, 而且只能对单一产出情况下的效率进行测定。DEA是对决策单元进行相对评价时常用的方法, 传统的DEA方法由Charnes和Rodes(1978)提出, 它运用线性规划模型构造生产前沿面,通过比较决策单元与生产前沿面的距离来计算被评价单元的相对效率(刘明广, 2017), 不需要设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 也不需要对生产活动施加各种假设条件, 对多投入多产出系统效率的评价具有独特优势。但是经典的DEA模型忽略了能源投入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 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技术效率水平。对此, 本研究采用了Tone(2001)提出的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进行测算, 该模型将松驰变量纳入目标函数,同时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对决策单元的无效率状况进行计算, 可避免因径向与角度选择不同导致的偏差, 既解决了径向模型对无效率的计算中没有考虑松弛变量的问题,又能较好地拟合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的真实过程。模型公式为:

其中,ρ*为被评价单元的创新效率值;n为决策单元个数,m、q1与q2分别表示创新投入、期望与非期望产出指标数,X、Y g和Y b分别为投入、期望与非期望产出向量;xik表示第k个决策单元的第i项投入,yrk表示第k个决策单元的第r项期望产出,yuk表示第k个决策单元的第u项非期望产出,s-、s g和s b分别为投入、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变量;λ为权重向量。对于特定的决策单元, 当且仅当ρ*=1 即s -= 0、s g= 0、s b= 0 时是技术有效的 ; 如果ρ*小于1, 说明决策单元是技术无效的。

(2) Tobit模型

鉴于SBM 模型计算得到的效率值是介于 0 到 1 之间的数据, 属于受限因变量, 需要建立截断因变量回归模型,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 往往会导致参数估计有偏(余淑均, 李雪松, 彭哲远, 2017), 因此, 本研究采用美国经济学家Tobin(1958)提出的Tobit模型进行研究, Tobit模型采用的是最大似然估计方法, 可使截断数据得到一致性的估计结果(余淑均等, 2017)。模型设定如下:其中,i和t分别表示区域与年份,eff*it为被解释变量,本研究中为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值。α0为截距项,β0为人力资本变量的待估系数,βi为控制变量的待估系数,xit为解释变量, 代表人力资本变量,zit代表一系列控制变量, 包括碳排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环境规制水平、技术市场成熟度和市场化水平,εit为扰动项,εit ~(0,σ2ε)分布,ui为个体效应, 如果u1= u2=...= un,

则可直接进行混合回归, 如果各区域的个体异质性非常显著, 则更适合采用随机效应的面板回归(陈强, 2017)。

3.2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3.2.1 人力资本变量

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 可以用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 目前常用的计量方法有成本法、教育指标法和收入法3种。成本法是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对人力资本进行衡量, 教育指标法是以识字率、入学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教育成果来测量人力资本的存量, 收入法一般以个人的预期收入或终身收入来衡量人力资本的价值, 这3种方法各有利弊, 但收入法因收集和获取数据的难度较大, 所以一般较少采用。由于人力资本对创新活动的影响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发挥作用的, 为了全面地对人力资本的创新效应进行研究, 本研究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教育指标法来对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行测量, 由于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 所以本研究采用教育成本法来计量人力资本水平, 用人均教育投资来表示。用教育指标法计量的人力资本水平借鉴梁文群等(2016)的研究成果, 采用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本研究依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7-2015年)》中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分类方法, 将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划分为7类, 分别是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按照中国目前各阶段教育年限分别把各类受教育程度的平均累计受教育年限分别界定为0年、6年、9年、12年、15年、16年和20年, 研究生之所以定为20年, 是考虑到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平均教育年限为3年,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年限最低也为3年,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年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 计算得到的研究生受教育年限约为3.4年, 所以本研究中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年限按4年计算。计算公式为;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学学历从业人员比重*6+初中学历从业人员比重*9+高中学历从业人员比重*12+大专学历从业人员比重*15+本科学历从业人员比重*16+研究生学历从业人员比重*20。

3.2.2 绿色低碳创新投入与产出变量

本研究在选择创新投入变量时除了考虑一般创新活动的劳动和资金要素的投入外, 还加入了能源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 分别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以及能源强度来表示。能源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能源强度=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工业生产总值。其中, 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计算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各区域能源平衡表中工业部门九类能源(煤炭、焦炭、柴油、汽油、燃料油、煤油、天然气、原油、电力)的终端消费量折算成标准煤, 然后加总得到。各类能源折算标准煤的系数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5年)》附录4, 工业生产总值以2006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在选择创新产出指标时, 除了考虑期望产出外, 还考虑了生产活动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 期望产出用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 非期望产出分别用代表环境效应的环境污染指数和代表低碳效应的碳排放强度来衡量。环境污染指数运用熵权法、利用工业“三废”排放量来进行计算, 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类数据进行测算。碳排放强度是区域工业碳排放和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之比,工业碳排放总量依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各区域能源平衡表中工业部门九类能源(煤炭、焦炭、柴油、汽油、燃料油、煤油、天然气、原油、电力)的终端消费量数据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及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参见金万富、汤晓华和陈春桥(2011)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数据集的截面数为30个, 时间跨度为2007-2014年, 样本期间工业企业所面对的宏观经济环境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为了避免因生产技术前沿边界的变动而导致不同时点的效率无法准确比较, 所以采用跨期数据分析法, 将样本期间各区域工业企业全部投入产出数据作为当期的参考技术集, 在全样本的共同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下来进行效率测算, 30个区域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测算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 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绿色低碳创新效率总体较低, 无效率现象严重, 东中西部的效率呈“东部最高, 中部第二, 西部最低”的阶梯式发展格局, 地区间及省域间均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表1 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测算结果

表2 人力资本对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作用效应的估计结果

3.2.3 控制变量

由于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不仅受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 还受到区域经济、技术、市场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为了避免夸大人力资本的作用, 本研究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结合区域经济条件和工业企业的差异, 选择碳排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环境规制、技术市场成熟度及市场化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其中,碳排放水平用各区域人均碳排放表示, 人口数为各区域年末总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用各区域人均GDP表示, GDP以2006年为基期进行平减; 产业结构用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表示; 对外开放水平用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投资额占地区GDP的比重表示; 环境规制用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地区GDP的比重表示; 技术市场成熟度用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地区GDP比重表示; 市场化水平用国有控股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表示。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06-2015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研究对象为中国内地30个省级行政区(西藏由于统计数据不全, 暂未考虑)。由于创新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一定时滞, 本研究借鉴大多数学者的做法, 投入产出数据间选择了1年的滞后期。

3.3 研究结果

3.3.1 结果分析

以前文测算出的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为因变量, 分别以教育成本法和教育年限法计量的人力资本水平及其控制变量为自变量, 利用前文构建的Tobit模型, 借助Stata12软件进行模型估计。首先以全国30个区域为样本, 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绿色低碳发展视域下人力资本的创新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并采用最大似然法对模型的个体效应进行LR检验, 检验结果强烈拒绝“不存在个体效应”的原假设, 故认为存在个体效应, 所以采用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见表2。为了进一步分析人力资本对不同地区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影响, 本研究还分别以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对三大地区的个体效应进行LR检验时, 检验结果均强烈拒绝“不存在个体效应”的原假设, 故也采用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进行回归, 估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人力资本对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但对全国及不同地区的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一定差异。以成本法计量的人力资本水平, 即教育投资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工业企业的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效应, 但效果不显著, 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教育投资的数量还不足。虽然近年来中国各地区的教育投资均不断增加, 但是数量还不足, 所以人力资本水平总体上不高, 对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二是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由于资金有限,教育投资主要被用在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义务教育的普及等方面, 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不足, 导致高层次和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短缺, 所以教育投资对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说明各地区在注重投资总量增加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投资结构, 因为只有高层次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才能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 物质投资必须与一定质量的人力资本相匹配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 没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单纯增加投资是不够的。以教育年限法计量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工业企业的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效应, 但其作用效果的显著性不同。人均受教育程度对全国及东部的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推动作用越大; 但对中西部的作用效果则不显著, 不显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西部的人力资本水平与东部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高层次与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不足, 低质量的人力资本难以形成与技术进步的动态匹配, 对能源及其他要素的替代能力较小, 所以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此外, 中西部不仅在人力资本水平上与东部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在技术与管理水平上也差距较大, 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环境还较差, 所以人力资本在东部绿色低碳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更明显。总之, 造成这种地区差异的原因与中国地区间的经济条件、区位条件、管理水平、政策支持及地区内部各省域的个体差异都有密切关系, 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由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本研究的结果充分证明了前文的2条假设: 人力资本对不同地区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 人才资本对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效应。

从表2还可以看出, 碳排放水平对全国及三大地区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影响方向与显著性均不相同,对全国及东西部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说明人均碳排放越多, 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越低; 对中部的影响为正, 但不显著, 原因可能与中部的产业结构倚重和发展方式粗放有关, 由于产业结构倚重, 导致产生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高产出”的模式, 所以碳排放水平与创新产出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及东西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中部具有负向作用但效果不显著, 主要是由于中部属于资源型地区, 人均GDP越高, 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能源越多, 产生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越高, 所以绿色低碳创新效率越低。产业结构对全国及三大地区均有负向作用, 只是对中部不显著, 说明二产占比越高, 工业企业的绿色低碳创新效率越低。对外开放对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对全国具有正向作用, 但不显著, 对东部有负向影响, 也不显著, 对中部的影响则显著为负, 对西部的影响显著为正, 这种结果与中国区域发展的异质性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 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为区域提供发展资金, 又会带来环境污染,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 绿色低碳创新需要花费的资金更多, 而西部不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严重资金缺口, 资本积累不足制约着区域的创新活动, 对外开放为西部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促进了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提高,但是由于中国的环境规制水平较低, 在引进外资中相当部分集中在技术水平较低、高污染、高能耗的加工制造行业,由于东部和中部外资企业的规模效应, 加剧了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所以对外开放产生了更多的负面影响。环境规制在全国及三大地区均存在正向作用, 但效果均不显著, 说明环境规制越高, 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越高, 但是由于目前政府对环境规制的力度还不大, 所以效果还不明显。技术市场成熟度对全国及中部的影响为正, 但效果不显著, 对东部有显著负向作用, 对西部的影响为负, 但不显著, 原因是虽然技术市场的成熟与完善程度越高, 越能为创新主体进行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平台, 但是由于中国技术市场的机制还不健全, 各区域的差异很大,所以限制了其为创新主体服务的功能的发挥。国有企业的比重对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影响方向均为负, 只是对东西部的效果不显著, 可见国有企业比重越高, 区域绿色低碳创新效率越低, 所以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是提高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

表3 稳健性检验结果

3.3.2 稳健性检验

本研究借鉴倪超和孟大虎(2017)的研究方法对所用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一是采用变量替换法, 当用受教育年限代替教育投资对模型进行回归时, 各控制变量的显著性与原有模型基本一致, 系数大小变化不大(见表2), 可以认为原模型是稳健的。第二种方法是从研究对象出发,去掉绿色低碳创新效率最高和最低的两个区域, 对其余区域的数据进行回归, 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 各变量的显著性都和原模型结果基本一致, 系数变化也不大, 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模型的稳健性。

4 结论与建议

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已经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提上重要议程,本研究将环境效应和低碳效应同时纳入创新效率的前沿分析框架下, 采用SBM模型, 对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进行测算, 并对人力资本在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创新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中国各地区绿色低碳创新效率总体较低, 无效率现象严重, 东中西部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呈“东部最高, 中部第二, 西部最低”的阶梯式发展格局, 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人力资本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影响效应存在一定差异: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全国及东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对中西部有正向影响, 但不显著; 教育投资对东中西部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效应, 但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 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加大人力资本教育投资, 缩小区域人力资本差距。中国作为人口大国, 教育投入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且区域间存在很大的不均衡, 致使区域间人力资本水平出现巨大差异, 严重影响了区域的均衡发展。因此,首先应继续加大政府对各级教育的投入, 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生产技能、处理信息及资源配置能力, 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其次, 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提高高层次人力资本比重, 强化高端专业人力资本积累, 加大绿色低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达到高效匹配与相互支撑。第三, 开拓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模式, 引导民营资本进入人力资本投资领域, 推动民营教育的发展, 形成政府与市场互补并存的教育投资体系。

第二, 发挥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 加强区域间的人才交流与协作。加强区域间在人力资本领域的合作, 鼓励东部的优秀人才以技术参股或咨询指导的方式参与到西部经济大开发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 实现高层次稀缺人力资本的共享, 鼓励东部的机构以开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等方式, 对中西部的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和管理方法的培训, 促进中西部人力资本积累, 提高中西部人力资本的替代能力, 解决资源型地区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问题。

第三,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体系, 健全人力资本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本流动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人力资本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创新人力资本流动机制, 鼓励人才自由流动, 改革户籍和人事档案制度, 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降低人力资本迁移流动的成本, 逐步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薪酬激励制度, 保障要素报酬与产出贡献相一致, 调整人力资本创新活动的报酬结构, 引导人力资本配置到创新活动中, 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四, 发挥区域竞争优势, 制定差异化人才发展战略。中国地大物博, 区域异质性显著, 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时不能千篇一律。东部应发挥其人力资本聚集优势, 加大对高层次和创新型人才的投入和培养, 提高人力资本的自主创新能力, 成为全国人力资本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部应充分利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 有效调控要素配置结构, 在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同时, 加大对高科技领军人才和绿色低碳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建立绿色、低碳专业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提升人力资本要素对能源和资源的替代能力; 西部应积极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 加强对人力资本重要性的认识, 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利用东部产业转移的机会, 引导人才回流, 改善人力资本的行业分布, 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 加大人力资本积累, 促进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绿色低碳转型。

猜你喜欢
效应工业效率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工业人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