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秋杰
摘 要:在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我们努力将探究活动从原来的突出动手慢慢转变为突出动脑,注重执行转变为注重思考,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为此,我们进行了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教学的初探。
关键词:单元主题;探究教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数学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知识产生的起因,探索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寻求规律、获得结论。”在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探究活动从原来的突出动手慢慢转变为突出动脑,注重执行转变为注重思考,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为此,我们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教学的初探。
一、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教学简介
所谓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教学,是根据单元学习内容整体考虑单元教学甚至单元之间的教学,从分析思考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基础,根据学生情况,思考哪些知识需要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哪些知识需要学生自学,哪些需要老师的讲授,把握好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教学,鼓励从“大概念”出发进行教学,创设有利于探究的情境,突破一个个“小概念”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将“小概念”逐步发展成“大概念”,将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沟通起来,使之形成有联系的整体。
二、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认知的过程,遵循数学内容的逻辑序、探求知识间的联系,是数学课堂展开的重要线索和过程。单元主题探究教学的内涵非常丰富,具体单元教学实施的策略也十分多样化。因此,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叙述我们在实践中的做法。
1. 整体规划教学内容,遵循数学内容的逻辑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在数学教学的实施中指出:“教师要重视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对于每个教学单元,要整体规划适合各节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要整体把握、整体规划教学内容。数学知识重在逻辑推理,数学推理思想存在于数学内部的发展之中,遵循数学内容之间的逻辑线索,合理利用教材,有利于我们开展单元主题探究教学。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中的《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一课时,如何教会学生将大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小数?教材中“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4400不满1万,改写后应该用小数部分的数来表示”这样的解释对于很多善于思考的孩子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只理解到这里似乎是不够的,孩子们仍会产生一些疑问:“用怎样的小数表示?”“小数部分怎么写?”“为什么小数点要点在那里?”……
當我们联系本单元前后知识,沟通分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时,我们的思考逐步走向数学逻辑式的思考。回到“小数的意义”进行思考:“4400个一如何写出小数”,因为要用“万”作单位,所以只要将1万平均分成10000份,4400个一就是其中的4400份,用分数表示,即根据分母是10000的分数可以改写成4位小数,所以就是0.4400,根据小数的性质,0.4400就是0.44,所以384400=38.44万。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分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进行推理,使学生经历“将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小数”这一思维过程,教学中遵循这种逻辑线索,通过这种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推理,联系单元整体甚至单元之间,规划教学,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去探寻数学概念、数学方法的产生、发展的过程,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2. 围绕主题开展教学,尊重学生认知的发展序
在单元主题探究教学时,根据每个单元的特点、知识结构、序列设计探究主题,使每个知识点连串成线。与我们平时一课时一课时地备课相比,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性、学习方法的迁移,使学生的认知尽可能完整化、系统化。更多考虑教学素材的选取及利用,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感受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努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学生自主构建46÷2的除法竖式中出现如图1、图2所示的两种情况。通常我们在教学时,如果按照教材的课时安排进行教学,大多数学生的内心更接受图1的这种竖式,他们认为这样写非常简便。事实上,这样的竖式只能运用在像46÷2这种“高位能除尽”的情况中,具有特殊性。在进行本单元主题探究教学研讨时,我们结合教材后面的例题,在课堂上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46÷2的竖式,因为46十位上的4÷2能整除,具有特殊性,在不否定图1竖式时,学生的思考十分顺利;第二次探究36÷2的竖式,36十位上的3÷2不能整除,怎么办?学生有以下三种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比较三种竖式,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此时竖式的形成过程:
课件出示3捆小棒和6根小棒,结合分析展示分小棒的过程。
师:先分什么?(先分一捆一捆的)是哪一步?
生:3÷2,每份分1捆,还剩下1捆。
师:分完了吗?(学生表示没有)这一捆该怎么办?
生:把这一捆拆开,与6根合起来,即16÷2=8。
通过两次探究,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图1的竖式不能运用在计算像36÷2这类高位不能整除的除法中,从十位算起比较合理,从而得到更具一般性的竖式。
3. 把握教学的关键点,构建探究学习的新常态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师就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题探究教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学习从“具体——抽象——具体”不断反复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思维进展规律,暴露学生原始的思维,确定学生学习的需求点,把握探究过程中的兴奋点,放大富含逻辑思维的思考点,经历无法言喻的感悟点,使学生思维和教学程序尽可能同步。
在学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让学生自主探究用竖式计算62÷3时,很多学生自己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竖式(如图3),从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到学生的真实学情,尽可能直观暴露其思维,从而正确把握教学的起点。
在教学三上《除法》的一次练习中,笔者遇到几位平时思维能力并不强的孩子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图4):
24÷5=4(根)……4(米);
31÷5=6(根)……1(米);
4+1=5(米);
4+6+1=11(根)。
对于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解题过程比较复杂,但这却是孩子真实的思维。因此在交流的时候,笔者让这样做的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在相互解释中感受这种思路的可行性,在对比中发现“先求出红房子到绿房子之间有多少米”的方法更简便,通过放大学生富有逻辑的思考过程,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单元主题探究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探究”,需要我们尊重最近发展区理论,贯彻循序渐进原则,梯度引导学生探究,把教学内容从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 ,通过不断地拓展、联系,加强学生主体知识的建构,逐步形成认知结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