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浩
【关键词】思维训练;共生教学;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9-0031-03
写作训练,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训练。思维在文章的生成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写作,是写作主体运用写作思维进行的系统活动,是写作主体各种思维相互作用及其定向运动的活动。在写作主体的写作过程中,多种思维活动会相互作用,然后在内心形成一篇具有基本轮廓的“心灵作品”,最后将“心灵作品”变成清晰可辨、文字精确的“物化的文章”。由此可见,思维,是文章形成的核心因素。
共生作文教学,则是通过灵活丰富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多种思维,形成一个思维域场,让写作主体的各种思维在写作目标的指引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逻辑变量恒定的情况下,相互作用、整合,从而产生整体效应的动态功能系统。因此,共生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以多种思维训练为主要途径的寫作教学。
如何在思维训练中实现写作共生呢?在思维训练中又能实现哪些写作共生呢?这里笔者以“放鞭炮”一课为例,逐一阐述。(注:课例实录请参见本期P27-30)
辐射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上起始,向多方向寻求思维结果的思维活动。从总体上说,辐射思维强调思维主体主动寻找多种答案,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以便通过这种思维活动,求得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思维结果。运用辐射思维,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思考,让学生的生成丰富而与众不同,让写作的内容丰盈充实。
譬如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写一段“放鞭炮”的过程。并把“放”字作为作文起始的“共生原点”。所谓共生原点,既是共生教学展开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展开的支点,它还是教学活动的激发点。在这里,“放”字是动作描写的信息源,也是学生思维的发端。学生的思维从“放”字开始,向多方面寻找结果,即寻找替代“放”、呈现“放”、丰富“放”的动词,来展现“放鞭炮”的整个过程。在学生生成的过程中,笔者捕捉到了“放、拿、离、点、跑、捂、卷、绕、取、摆、挡、甩、清理”等动词,实现“词词共生”。一个行为用十几个动作展现,这大大地充实了动作描写的内容。换个角度来讲,要想将动作描写具体、充实,其描写基础应该是多个动词的灵活使用,达成联动效果。学生通过发挥辐射思维,生成众多动词,相互借用,使得每个学生的动作描写都变得更为具体。
另外,写作主体看到同伴生成的动词,还会激活自己原有的动词积累,又生发新的动词,这样动词会越来越多,动作呈现的样态也就越来越丰富。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首先辐射思维激活了每个学生的动词积累,然后生成大量新动词,再接着,学生之间生成的动词相互激活,又生成更多的动词,从而让动作描写的内容更加丰富,让动作形式更加多样。
再譬如在教学的第三环节,笔者为了让学生的动作描写更加生动,再次运用辐射思维训练的方式。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从同伴的动作描写短语“小心翼翼地放”“一圈圈地绕”中,发现在动词加修饰语之后可以让描写更生动。接着让学生模仿这两个短语给其他动词补充修饰语,于是学生生成了“手颤抖着点”“激动无比地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躲起来”等生动有趣的动作描写短语。当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之后,在写作时,就会根据自己习作中动作描写的需要,借用和创造修饰语,让动作描写更加生动、活泼。
此外,方法之间也可以共生。既然在动词前面可以加修饰语,那动词后面也是可以加词语来进行补充修饰的。而且,对动词的补充修饰,更能通过动作的趋向程度表现动作描写的趣味。如有学生这样写:“躲得很远很远”“把耳朵捂得死死的”等。这些补充修饰成分,不仅可以让孤立的动词描写更直观、形象,还可以让动作描写为突出人物性格提供凭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以同伴的生成为例子,给动词加修饰语,经过发散思维不断丰富动作描写内容,是学生动作描写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精彩的动作描写,就是通过运用辐射思维相互影响、共生共长达成的。
运用辐射思维训练学生写作,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沿不同的方向发散,多侧面、多角度地寻找恰当的写作点来丰富动作描写。辐射思维的多向性,让学生的表达不受定势约束,这样既能生成新奇的、超乎寻常的词汇,又能扩充动作描写的内容。
辐辏思维,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也称求同思维。辐辏思维是从若干个不同的信息源上起始,向一个中心导致思维结果的思维活动。即思维主体把从不同渠道得到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重新加以组织,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使之明确无误地指向一个正确的答案。辐辏思维的运用,在这节课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散思维后的聚拢、集中;二是精选动词和修饰成分进行动作描写,让人物性格更准确地凸显出来。
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里,当学生生成了若干个动词之后,如何排序,是随着教学的深入而产生的新问题。如果杂乱无章地简单罗列出这些动词,会让动作描写一片混乱,严重影响表达效果。因此必须给动词排序,让动作有序发生。从作文教学角度来看,动词顺序的排列,不仅可以指导学生更合理地对动作发生的过程进行观察,还可以依据一个标准慢慢构建语言表达的逻辑体系。因此,当学生生成一系列动词之后,笔者带着学生讨论排序的标准,学生生成了“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依据。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组织学生进行具体的排序训练,即围绕时间顺序进行文段写作,学生生成的动作描写就变得更加具体、更加有序、更加细致了。将一组无序的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组合、排列,是辐射思维向辐辏思维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前后的习作发生了变化,前后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前后的写作认知发生了变化,前后的写作能力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自我前后的共生共长。
运用辐辏思维训练,还可以讓动作描写更鲜明地凸显人物性格。例如,教学中笔者先依据“急性子”的性格特点,描写了一个“急性子”的孩子放鞭炮。将描写文字呈现给学生后,让学生讨论分析这段描写。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前后思维品质有了明显的变化,在词汇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准确的指向,笔者再让学生的思维趁势生长,自主描写一个“慢性子”孩子放鞭炮。通过学生呈现的习作,我们能明显地发现,学生的用词变得准确了,能够用动词鲜明而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回顾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在分析教师所出示片段的自我共生中,在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前后多次写作实践中,写作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实现了自我的共生共长。
因此,在以辐辏思维训练为主要方式的共生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作主体运用对比、排除、综合、概括等方法,将所有的思想集中,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可以让文章的主体更加集中、材料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严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随意写作转向规范写作。
比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它的分析基础是事物的同异性。比较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研究对象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利用科学思维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逻辑加工的方法,是从表象中分出事物本质的方法。在写作教学中,为了保证写作知识教学的准确性,往往都会用到比较思维方法。而且,在比较思维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生成会非常丰富。这些丰富的生成,往往可以成为教学中新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写作的新起点。
例如在这节课的第四环节,教师呈现了一个描写急性子孩子放鞭炮的动作的片段。在这个片段里,很多动词和修饰语的使用是不太准确的,需要学生比较推敲。正是教师描写的不足,促进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在描写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时候,如果动词、修饰语使用不精准,那么人物的性格就不能准确到位地凸显出来。学生产生的这种新认知,是前面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又是自己下一个写作阶段的新起点,开启精准表达新历程。在此基础上,笔者马上安排进行学生写作训练活动,描写慢性子孩子放鞭炮,将精准表达训练到位,然后再次比较。由教学现场来看,抽样的两个学生的动作描写都非常准确,所用动词非常精确地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说明学生在师生写作、生生写作的对比中,获得了新认知、积累了新经验。比较思维的运用,既可以发现相同点,也可以发现不同点。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便可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写作的新起点。这些新起点不断推动和共生,学生动作描写的表达便会越来越准确了。
从这个教学过程来看,运用比较思维进行训练,通过选择最精准的词汇描写人物动作,选择最合适的材料表现人物性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写作趋向准确,而且还可以让写作主体的体验得到丰富,写作认知得到更新,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中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那么“活”是怎样呈现的呢?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活”?无疑得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开始的。学生的思维训练方式越多,思维便越活,学生的思维越活。课堂便会越有趣,越有效。
这节课,除了运用了以上三种思维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之外,还有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具体思维、再造思维等。正是这些思维训练方式,让学生的写作内容共生共长,让学生自我的写作能力共生共长,让语言表达共生共长。
[1]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J].语文教学通讯(A),2016(10).
[2]杨文丰.“写作思维场”论[J].学术研究,1998(06).
[3]陈钟梁,张振华.作文与思维训练[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4]张丽.浅析比较思维方法[J].科技创业月刊,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