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亟待加强需求侧管理

2018-05-14 11:47钱学明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着专业匹配不够、职业技能不足、职业精神缺乏三大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职业教育供给侧出了问题,实质上是需求侧管理没有跟上。供需双方没有形成相互制约,无法实现供需平衡。建议从发挥人社部门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办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办好职业教育,从小培养职业兴趣四个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职业教育 供给侧改革 需求侧管理

[作者简介]钱学明(1960- ),男,浙江嘉善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广西区委主委,广西中华职教社主任,高级工程师。(广西 南宁 53020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7-0042-02

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走向中高端,需要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培养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人力支撑。虽然经过两轮“职教攻坚”,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仍面临诸多问题。有数据显示,在2017年“中国教育小康指数”关于“职业教育最大问题”的调查中,36%的人认为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的学生用不上;35%的人认为学生技能不足,不够专业;22%的人认为教育理念跟不上,学生缺乏职业精神。专业匹配不够、职业技能不足、职业精神缺乏是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的趋利性和学生的盲目性,导致专业匹配度不够。由于当前职业教育经费拨付采取“补人头”的方式,学校往往“什么专业好招生,就设什么专业”“什么专业效益好,就多招什么专业”;学生选择专业往往是“什么专业好听,就报什么专业”,不一定符合社会的客观需求,导致部分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匹配度不够。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据调查,全区59%的中职学校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74%的高职院校设有“物流管理”专业。

2.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不足。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其人才培养必须紧跟产业需求,经常进行各个工种的实际操作训练,能适应产业不断升级的需要,这就要求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是,目前公办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许多学校有与企业合作的愿望,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合作风险,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加之社会缺乏对学生技能培养进行有效考核评价的机制,部分学校认为教好教坏一个样,缺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也缺少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动力。此外,虽然不少大型企业有开办职业教育学校、举行职业教育培训的强烈愿望,但由于缺乏国家经费和相关政策的支持,自己出钱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

3.学生缺乏职业精神与客观历史条件有关。过去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劳动力相对富余、廉价,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不太重视。同时,长期处于应试教育条件下的独生子女,从小缺乏手工劳动训练。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客观历史因素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生源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被动选择职业教育的居多,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的较少,且学生对职业技能训练缺乏兴趣,从而难以培养出职业精神。

如果说教育部门是职业教育的供给方,那么掌握全社会总体就业状况、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的人社部门就应该是职业教育的需求方。职业教育存在的上述三大问题,表面上看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实质上是需求侧管理没有跟上,供需双方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也就无法实现供需平衡。因此,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亟待加强需求侧管理。

二、加强我国职业教育需求侧管理的具体建议

1.发挥人社部门作用,形成供需关系,促进供需平衡。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人社部门应当做好需求侧管理。具体来说: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制定行业人才需求规划,提出职业教育的招生方向、数量和技能要求。二是完善职业院校的考核评价机制,评估学生掌握的技能是否满足社会需求,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否達标,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和调整要求。为此,要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赋予人社部门以需求管理职能,解决部门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供需双方的制约和平衡机制。

2.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办职业教育,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要通过需求侧管理,改革职业教育经费分配方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型企业、行业组织开办职业教育学校。要坚持同质同价、一视同仁,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发挥其办学优势,让他们愿意办、办得好。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完善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促进、规范、保障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要大力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力度,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

3.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办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接近人的要求不同,职业教育必须接近产业,与产业的联系也最密切。对于开办职业教育,要因地制宜,考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特色优势。坚持哪里办得好就应当在哪里办、办得好的地方就要多办的原则,不能片面地要求全国每个县甚至贫困县都办一所职业学校,也不能片面地要求每个区域的职业教育占比达到一定比例。要体现区域特点,发挥地方政府、区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功能。

4.弘扬“工匠精神”,从小培养职业兴趣。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大力弘扬崇尚实干、耐心执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育逐渐形成的。从德国、瑞士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础和关键时期。因此,建议在中小学阶段就开设手工、技工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实践习惯,为其将来工作后进一步形成“工匠精神”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