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视角下真善美何以铸就匠人之“技”:促动与路径

2018-05-14 11:47陈鹏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工匠技能职业

[摘要]全人教育旨在通过全方位的教育铸就真、善、美的完满发展的职业人。对于一国工匠而言,求真可以促进技能更加高明,求善可以促进技能更加高尚,求美可以促进技能更加高贵。在新的时代,要铸就匠人之健全人格,必须强化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并构建纵向一贯的终身育人框架和横向融通的协同育人体系,实施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全人教育 工匠 技 真 善 美

[作者简介]陈鹏(1982- ),男,山东单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 徐州 221116)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2017年度青年项目“生源供给侧视角下普职教育衔接研究”(项目批准号:17JYC011)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2017年度重点项目“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邏辑与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ZDIXM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江苏省“青蓝工程”2016年度项目(项目批准号:苏教师〔2016〕15号)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7-0011-07

随着新时代制造业生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发展,急需一大批“顶天立地”“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补充劳动力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在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凸显出新时代对大国工匠素质的全面性诉求。要成就一国之工匠,仅有简单的“一技之长”并不达标,需要在各方面实现健全发展。本研究旨在从全人教育的视角探讨大国工匠的素质互动及其培育路径,以期对新时代的工匠素养结构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一、全人教育理论概述

关于全人教育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对于完美生活的精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质问,引致了这样一个理论的产生,即“人生有一个内在良好的、主动设计的模式,因此,对于所有人都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只有在遵循此模式的基础上,好的生活才能达成,至善的状态才能拥有”①。近现代以后关于全人教育理论的针对性论述,主要有康德的“完人”教育、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斯宾塞的“完满”教育思想等。其中,康德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并同时提出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即通过培养认知层面的纯粹理性、道德层次的实践理性和审美层面的批判理性,实现个体在真、善、美方面的完满发展。在康德的完人教育理论基础上,小原国芳又进一步扩充与丰富了全人教育的内涵,增加了圣、健、富三个维度,指出应通过教育使学习者在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斯宾塞则从教育要“为人类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旨趣出发,从“直接保全自己”“间接保全自己”“做父母”“做公民”“参与文化活动”五个维度探讨全人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其本质目的仍然是让人们求真、求善、求美。可以看出,真、善、美是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和目标追寻。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养成,同样需要真、善、美的涵养,以规避匠人之“技”的僭越性,发挥匠人之“技”的效能性,进而实现工匠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全人教育视角下真善美对匠人之“技”的促动

进入新时代,面对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技能型人才要成长为一国之“匠”,仅仅拥有“一技之长”已经不足以在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有立足之地。新时代智能化的职业环境需要高技能型人才具有高端的科学文化素养(求真)、绿色的职业伦理素养(求善)和高超的职业审美素养(求美),这三个维度的素养可以使他们的技能施展得更加高明、高尚和高贵。

(一)求真促进技能更加高明

真,即真理或者知识,对技能型人才而言更多的是科学原理。设想一位对物理、数学一窍不通的人何以胜任机械行业。“求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技术理性的追求,是技术主体按照技术活动自身的规律和要求来合理地进行技术设计和产品制造的倾向,可以确保技术行为实践的精确性。”②与此同时,科学原理还可以助推科学精神的萌发与实践,进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服务。杜威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养成科学精神,那么他就没有“人类为有效地指导的思考所设计的最好的工具”③,进而就不能利用最好的工具从事研究和学习。随着中国智造时代的到来,现代制造业各岗位已经不满于拥有“一技之长”的单向度素养。产业工人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要懂得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斯宾塞认为,知识最有价值。只有对科学规律有了充分的掌握,才能在自己的技能岗位上崭露头角,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

被誉为“大国工匠”的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黄金娟,由于对真理、知识的不断汲取,实现了电表智能化检定的历史突破,成为第一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女性普通工人。作为一位普通的女工,为了实现电表检测技术的突破,她翻阅大量书籍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行业动态,不断充实技术方案,由于充实的知识储备以及对新生事物锲而不舍的追求,赢得各方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最终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检测技术的智能化,让电表检测的效率提高了58倍。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实现技术的革新,还可以提高精准率。另一位被称为“大国工匠”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王东江,由于对物理科学原理的极致追求,实现了武器之眼“光学零件”的高精度性。尽管他不是专业科班出身,但由于其肯钻研、重积累,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材料的种类和加工方法的认识比大学教授还要精通,最终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光加工精度的高峰,使得精确度达到发丝的百分之一。这种精确度一旦失之毫厘将会谬以千里,用王东江的话说,“如果有误差的话你可以打不到别人,但别人一定会打到你”,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

无论是黄金娟对创新科技的突破,还是王东江对精准度高要求的克服,都潜藏着科学原理或知识的重要内涵性价值。有了科学知识,技能型工人才能在新的智能时代把握住一个又一个机遇,实现技术的突破与创新,进而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知识与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永恒话题。知识是个体对经验信息的积累与内化,技能是个体将知识应用于具体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外显素质。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职业人技能不是靠简单的操作性训练就能强化形成的,而是需要个体内在的知识结构与外在的工作世界之间的互动方可形成。因此,科学知识表面上看是形而上学的东西,但其价值相当于技能内生与升华的灵魂,不仅可以为技能的发展提供方向,而且为技能的提高夯实基础。“智能制造”不仅仅局限于制造本身的自动化,更需要“制造人”的智慧化。智能装备与智能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生产过程智能化的推进,产品经营、管理与服务方式的智能化,都需要一批既“顶天”又“立地”的智慧型人才。

(二)求善促进技能更加高尚

善,即伦理道德的向善、为良。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即是至高、至善的生活状态,即幸福的生活,而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过程正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④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斯宾诺莎(Spinoza)在他的《伦理学》(Ethics)中勾画出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永恒,并认为这一哲学是现存生活之思想与行为道德的最高目标,这更充分地彰显出道德对完整人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谟在他的《一个王子的基督教教育》(The Education of a Christian Prince)中指出:“美德是教育达到的最高品质。”⑤这也就赋予了教育的“德”义。在现代社会的职场中,与德有关的职业伦理具体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良好的团队精神、诚实的工作态度等。对于职业伦理的重要性,奥地利教育学家茨达齐尔(Zdarzil)认为“职业道德与职业知识和技能同等重要,而且关系着个体未来职业地位获得的高低”⑥。因为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对后期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基于“善”的技能形成要根据新时代的社会要求,结合全球治理、智能生产的需要,竭力求绿、求和。其中,求绿指向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诠释出健康自然环境的维护对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生活达成的重要性。《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⑦而制造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有赖于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安全意识、绿色环保意识等绿色伦理品质。在我国制造业过去的长期发展中,虽然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但高消耗、重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其主要特点,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以及生活的质量。尽管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是由大的工业发展背景、经济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但在迈向智能化的征程上,如果每个人都怀抱健康的绿色伦理意识,绿色发展的常态化将会早日到来。

求和,主要是在团队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追寻的一种善的处事方式。在职业世界中,个体不是孤立的个体,必须学会与同事交往,才能使得自己的技能与他人的技能做到有序的衔接,进而促进完整工作过程的达成和一体化项目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将“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作为面向21世纪必须具备的四项核心能力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将民主和谐的关系体作为个体完满发展的必要条件。拉蒙特(Lamont)认为:“人类通过自身的智力以及与他人的自由合作,方可在地球上建构一个永恒的和平与美好状态,而只要这样,人们才能幸福生活的最大化。”⑧存在主义学者马丁·布伯则反对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将人类作为物体来对待而形成的“我与它”(I and It)的主客体关系,进而提出应建立“我与你”(I and Thou)的主体间关系。因为只有在这种关系中,主体间才会相互分享知识、感情和愿景,进而促进社会和谐范围的最大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温斯罗普(Winthrop)将和谐的社会关系称为“意义社区”(intentional community),其中自由和真誠是和谐社区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现代职业世界中,每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正是忠于自己的职业,进而贡献大同的社会。“大国工匠”谭文波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在一项项技术发明的背后也渗透着求和的精神品质。他为了完成一项很可能产生30吨爆炸性拉力的压力性测试,选择在一个无人的周末进行实验,以免造成更多的生命性伤害,这正诠释了其求善的为人方式,使得他获得的各项发明专利显得更为高尚。

(三)求美促进技能更加高贵

求美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生产和塑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⑨日本当代工艺大师赤木名登在《造物有灵且美》中直言:“每一段故事诞生的地方,都有一种‘美的存在。”⑩美可以使一个人豁然开朗,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可以赢得人生幸福感。对于工匠,要保证所造之产品赢得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不仅要在科学求真、伦理求善中维护产品的质量,而且需要通过“创造美”实现产品表象的个性化、形象化、艺术化。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韦尔(Weyl)曾指出:“我们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们必须在两者中选择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11可见,“美”对于职业价值和技能发挥的举足轻重性。

求“美”对于工匠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跳出思维定式、审时度势的创新品格,同时也是一种针对个体差异、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一种匠人品质。明朝嘉靖年间,一位御史大夫请京城的一位知名裁缝为其设计一套朝服,裁缝反问其“做官多久了”,御史大夫不解,裁缝才说出其中的道理。按照裁缝的观点,做官时间的长短关系着衣服前后的长短比例。刚刚上任的官员,趾高气扬,挺胸凸肚,衣服后短前长;做官一段时间后,意气微平,姿态端正,衣服前后长度相当;临近退休时,内心抑郁不振,再加上年龄原因,走路时会低头弯腰,衣服应该前短后长。这种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的设计品质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中仍具有发扬光大的价值。在智能化时代的劳动力市场,消费者市场的需求、反馈与评价是决定匠人品质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在商品选择中,会优先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物美价廉的工匠精神得以具象化的产品,这就产生了对工匠活动不同程度的肯定或舍弃。久而久之,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工匠精神才得以传承和发扬。

企业家吴晓波认为,“人格体”是未来中国制造业市场面临消费升级的重要特点之一。他指出,每一个品牌背后都是一个“人格体”,都潜藏着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喜欢”或“审美”,尤其在未来制造业转型发展中,满足这种“人格体”的价值观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制造业而言,制造一件物品不是因为销售员销售得有多好,而是因为消费者用起来更舒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商业的本质就是做一双让消费者“穿”上去舒服的“皮鞋”。“舒服”不是对消费者表层“审美”的肤浅满足,而是融入其人格深处的一种深层次共鸣,其实质是一种有内涵的审美。对于工匠而言,“‘好用就是一种‘艺术感”12。“这种艺术感包含了匠人高度的知性、完美的技艺、制作的喜悦和百里挑一的材料选择,这些因素糅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动人的魅力。”13尤其在当今智能化的劳动力市场中,高端的求“美”可以使以“技术”为底本的产品更加高贵。日本的马桶盖之所以受到国人的青睐,除了技能含量和性价比外,还有服务质量好的原因,好的服务恰恰是顾客对产品的一种深层次的“美”的追求。只有表里如一、内外兼修的制造业产品,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加高贵的地位。

三、全人教育视角下健全工匠人格的养成路径

全人教育不仅意味着培养目标的全人性,还意味着培养路径的全方位。因此,健全工匠人格的铸就,不仅需要职业院校深化内涵建设,更需要职业院校协同普通学校以及行业企业,建构立体化的育人路径。

(一)强化内涵建设,深化多元素养训育

职业院校作为培育大国工匠的核心力量,要实现完满发展的匠人之培养,必须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在课程与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真、善、美的要素,抵消过于功利的匠人之“技”的规训,实现真、善、美、技的融通式发展。

1.健全课程体系,培养整全人格。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往往过于注重专业技术课程的实施,轻视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的建设,尤其是忽视两种课程模块之间的联系,导致匠人之“技”的短命。为此,建议职业院校重视培养真、善、美素养的自然科学课程、伦理道德课程和审美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式建构。其中,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真唯实以及运用科学原理解决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技术的产生源于新科学知识的应用,而新科学知识的建构必须建立在掌握客观真理的基础之上。伦理道德课程主要承担未来匠人之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以增强高技能人才对职业的认同感、对工作岗位的虔诚、对同事的友好相处等,使得匠人之“技”更加高尚。尤其是在当今“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从学科课程、实践课程等多方位关注职业伦理精神的训育。美育课程在于培养未来匠人之健康的审美精神与态度,良好的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通过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打造学生艺术品格,增强技术能力执行的艺术品位,成就“技”之高贵。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类课程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专业课程相融通,以增强真、善、美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实现职业岗位贡献度的最大化。

2.强化教学实践,融通职业品格。美国学者塞勒(Saylor)等人用三个隐喻论述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如果说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那么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如果说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那么教学则是球赛的进行;如果说课程是一首乐谱,那么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14三个形象的隐喻深刻地表明了教学对于课程从理想成为现实的助推作用。科学、伦理、审美等课程的实施同样需要有效的教学实践予以推动,主要有三种路径:第一,在这些课程的内部课堂通过引入典型的专业案例,增强真、善、美与行业岗位的互动性;第二,文化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合作,由文化课程教师从理论的维度为专业课程教师提供真、善、美的要素机制,由专业课程教师从行业的视角为文化课程教师提供真、善、美的特殊要素,二者通过贡献彼此的智慧助推学生整全性人格的发展;第三,学校与企业合作,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助推学生的专业成长。“走出去”可以实习或现代学徒制项目为契机,让学生在一线企业实践教学与师傅的近距离指导中,感受匠人之“魅”;“引进来”可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的方式,选聘优秀的大国工匠进入校内课堂,以分享个人成长案例、模拟职场情境等形式为学生送上较为直观的匠“技”之真、之善、之美。

(二)纵向一体贯通,前置与终身职业教育

基于大职教观的视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集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于一体的一贯式体系框架”15。职业学校教育仅仅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并不能承担工匠之整全人格培养的全部责任。这就需要将工匠人格的培养前置到普通基础教育和延续到职业继续教育中去。

1.前置到基础教育,重视职业启蒙教育。儿童时期对一个人的终身成长至关重要,英国诗人弥尔顿(Milton)写到“儿童对于成人的重要性就如同一日之晨一样”16,工匠人格的培养同样如此。工匠之整全性人格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前置到普通基础教育中,在持续性的中小学教育中实现“技”的早期发掘、“真”的厚实积累、“善”的渐进养成和“美”的不断储备。对此,国家有关部门也越来越意识到其重要性。例如,国务院在2017年年初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应“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大国工匠优秀后备人才早期发现、选拔和培养制度”17,明确了大国工匠培养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年底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又专门指出工匠精神早期培育的基本路径,即“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18。就具体路径而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中小学校劳动技术教育,通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工匠的初步认知;第二,通过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或者到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产业园区实训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生产实践、职业体验,不断积累工匠人格的多元素养;第三,改革评价方式,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以实现“技”之前置的早期发现与选拔。

2.延续到继续教育,强化终身技能培训。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就指出,面对新挑战,人们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享用终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面对产业技术的迅速更迭,匠人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长远的职业生涯,职业学校教育也仅仅是为个体提供了一個职业入门的门槛,抑或是处理职业世界的基本方法。在新的时代,匠人要保持其真、善、美之精神以及职业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参与持续性的终身教育。国务院在2018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中特别强调,应“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尤其要“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以不断“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劳动者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职业素质培育,“将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环保和健康卫生等要求贯穿职业培训全过程”19。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是确保大国工匠永葆职业精神的外在动力,是促进整全职业人格维持的国家技能形成机制。“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是职业伦理的集中体现,“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环保”和“健康卫生”融“技能”之求真、求善、求美于一体,共同铸就大国工匠的终身成长。

(三)横向立体融通,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不论是职业学校教育,还是职业启蒙,抑或是职业继续教育,都需要多个主体协同运作,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形成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框架,共同助推工匠健全人格的养成。

1.校校合作,助推多元素质养成。校校合作是促进匠人全方位培养的重要路径。就合作的学校主体而言,可分为不同阶段的普职校合作和同一阶段的普职校合作。其中,不同阶段的普职校合作,主要指职业院校基于高技能人才早期发现的视角,为中小学提供在职业技术课程定制、实训基地开放、实践教师送课等方面的服务,让学生在普通基础教育中感受技能之美,激发他们对技能型行业的兴趣,开启他们对技能型岗位的早期幻想。同时,中职学校、高职学校还可以通过这种合作提前选拔和培育一批既拥有厚实学术基础又有技能潜质的优质生源。同一阶段的普职校合作又包括高中阶段的普职校合作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普职校合作。就高中阶段的普职校合作而言,高中可发挥自己的学术课程优势,为中职学校有升学需要的学生提供智慧支持;中职学校可以发挥自己的技能优势,为普通高中升学无望的学生提供设施支持。目前有些地方采取的模式是普职融通班,在高一学期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基础在普通高中和中职校之间互相流动。就高等教育阶段的普职校合作而言,目前部分省份实行的有“3+2”“4+0”等模式,以确保学生的多元成长。就具体合作方式而言,高职校可以贡献其强大的实训设施支持,普通本科高校则可以发挥其学术研究的优势。总体而言,对于工匠素养的养成,普通学校为其提供了广博的通识基础和高端的学术支持,职业学校则为其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二者的协同有利于学术与专业的融通,从而铸就整全的职业人格。

2.校企合作,对接人力市场需求。工匠之培养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还需要教育与产业对接。黄炎培大职业主义教育观就特别强调,职业学校要与职业界合作。在新的时期,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侧与职业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侧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则是解决人才供给矛盾的核心路径之一。为此,《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应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20。企业是高技能人才的输入地和匠人的归宿,通过校企合作,专业与产业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进而促成学生素养与工匠素养相对接。为进一步规范校企之间的权责关系,促进双方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多元方式实施合作,教育部等六部委于2018年2月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强调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合作。企业的深度参与为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匠人之真、之善、之美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实践平台,为职业学生最终成功地走向劳动力市场实现了零距离转换。

[注释]

①Blackham, H. J. Humanism[M].Harmondsworth,UK:Penguin,1968:65.

②徐宏伟.工匠精神的“理性之维”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8(2):91.

③(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7.

④⑤Elias J,Merrian S.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M].Malabar,FL: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2005:114,114.

⑥中國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85.

⑦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Z].2015-05-08.

⑧Lamont C.The Philosophy of Humanism[M].New York,NY:Continuum,1990:12.

⑨(德)卡尔·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坯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⑩1213(日)赤木名登.造物有灵且美[M].蕾克,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2,10,11.

11靳希平,吴增定.十九世纪德国非主流哲学——现象学史前史札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24.

14Saylor J G,Alexander W M,Lewis A J.Curriculum Planning: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4th ed.)[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81:258.

15陈鹏,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5,36(6):70.

16Watson M,Nota L,Mcmahon M.Child career development: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 Vocational Guidance,2015,15(2):95.

17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Z].2017-01-10.

182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Z].2017-12-05.

19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Z].2018-05-03.

猜你喜欢
工匠技能职业
90后大工匠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致敬!老工匠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