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10-17 07:16张青
2016年27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张青

摘 要:我国近几年农产品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但是供需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导致我国农产品的进口数量逐年攀升。一边是粮食的大丰收,一边是进口量的激增,强烈的对比引人深思。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产品供给现状,发现现存的问题关键和弊端所在,求本溯源,相应的提出农产品在种植结构、发展模式和土地优化的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农产品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产品供给;供求落差;供给侧改革

一、前言

“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乱,国家废兴存亡之本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着国计民生。

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粮食进口可能再创新高。粮食进口已经成为了我国确保粮食安全,调剂余缺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粮食融合已经成为了新趋势。然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粮食库存处于历史最高点,很多粮食产区譬如东北地区甚至都需要加快建设新仓库来储存玉米。我们是如何从一个农业大国沦落到进口大国的呢?

对此,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中国粮食局官方发言人认为当前这个局面是非常态的,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为我们分析了以下几个原因:1.库存高主要是因为粮食连年增产丰收,但农户存粮都是一个固定值,而且一些粮食加工企业考虑到费用因素等往往也不愿意过多存放原料用粮。2.进口的国外农产品通过低价挤压了了国内粮食的市场。

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就如何获取超额利润给我们做过相关的分析,除开进行行业垄断外,另外就是提高单位生产率。当生产率还未在全社会范围内同步提高时,生产率高的部门生产的价值量就大,总体价格就高。

二、农产品供给现状

我国农产品供给现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农产品供求结构不合理,品种结构存在缺陷。一方面是大豆、油菜籽等的产量连续下滑。大豆的产量自从2011年取得最高值后连续下滑,2015年的产量仅仅1215万吨,而根据中国粮食信息网预测,2016年大豆产量可能会因为主产区种植面积的减少降为1100万吨。相对应的,我国的大豆需求量却是连年上升的,已经有国内总产量的七倍之多,供需之间巨大的差额导致了进口持续走高。

2、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中国幅员辽阔,但是很大比例的土地却无法进行耕作,加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但是中国却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民群体,中国农村有大概2.3亿户的农民,平均每户承包的土地也就是6亩地左右,规模比较小,虽然存在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自有土地进入流转,使得单户农业经营规模得以扩大,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对比,经营规模仍旧非常细小,这也是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3、不合理的供给结构,导致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超负荷,给资源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用占世界耕地面积不到1/10的土地生产出世界1/4的粮食,实现了产量“十一连增”。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太过粗放,粮食增收不仅消耗掉了大量的资源,也给土地带来了严重的负担。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奉行高投入、高产出模式,耕地利用强度过大导致,耕地质量呈现出‘三大和‘三低态势。

如何改变当前这种局面,绝不是简单推行一些保护政策和刺激消费政策可以解决的,我们应该从根本出发,找到根本问题所在,那就需要对农业生产实现供给侧改革。

三、供给测改革建议

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端入手,解放发展生产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之前一直在强调需求,认为需求不足导致经济下行,但是需求刺激收效甚微,很显然,需求不是根本原因。放在农业经济层面上,三高现象已经证明供给端才是其核心所在。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有三个要点:1、保证粮食总供求的平衡,我国现存的粮食缺口还很大,因此要加快农业生产改革,提高和稳定的粮食产量。2、品种矛盾比较突出,所以要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3、价格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单纯提高产量和质量,国际市场粮食依旧可以凭借价格优势挤进来。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培育优良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土地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着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首先,我们要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加速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大力推广,提高种植面积,提高单位产量。其次,面对人们日益挑剔的饮食需求,营养、卫生、安全的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我们应该摈弃传统的利用化学农药和生长剂来保障粮食产量的做法,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此外,有机产品作为符合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产品,应该被积极的推广和发展。最后,面对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的严重失衡,我们应该根据真实需求对种植面积进行合理分配,既要保证粮食作物的供给,也要逐渐提高经济作物的产量,减少进口。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应当着重转变生产方式。在最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指出,我们应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80年代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逐渐形成了一家一户的独立种植模式。虽然这种生产方式在实行初期迅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其间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转变为规模集约化种植,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首先,政府部门应该通过进行奖励和补贴等措施,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并对农业承包经营的合法性给予确认和登记。引导农户依法流转承包地,降低土地纠纷。其次,基层组织必须坚持耕地的农化使用,杜绝恶意侵占耕地挪作他用事件的发生。最后,各类农业支持部门加快建立农业服务组织,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等服务形式。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合理使用土地,避免土地超负荷运行。强化耕地质量的管理,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在政策机制上,建立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预警机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控,制定出耕地质量长期发展规划。并依据规划完善耕地质量评级机制,推进评级机制的制度化和法制化。2、在技术支撑上,制定统一规范的土壤污染控制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标准,禁止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的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和污泥进入农田和水体;开展高强度种植条件下耕地质量提升的技术体系研究。3、在服务体系上,耕地质量的长期评价与检测必须坚持下去,并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处理,确定土地质量阈值,一旦达到阈值,应当预报预警,对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一对一针对性修复改造,恢复土壤质量。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控体系,并根据不同土地质量进行不同的种植结构调整,推进地力建设,保证土地质量均衡。

毛主席曾经说过,“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深入领会中央关于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精神,抛开禁锢的思想,着眼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坚持市场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发挥我国的土地资源优势,技术创新优势,改变不适宜的农业种植结构,转变落后的农业发展理念,优化高负担的土地与环境质量,实现效率和可持续并重的供给,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应当放眼国外,提高农产品出口。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锡文,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进行农业组织创新[J],中国网财经,2016.4

[2]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和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3] 陈晓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五个方面抓起[J],上海农村经济,2016(4)4:6

[4] 刘慧,粮食进口已成确保国内粮食安全调剂余缺的重要手段[N],中国经济网,2016.5.23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