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冬梅 黄瑞夷
【摘 要】老师怎么样教学才能不用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显然,老师必须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对着文章反复阅读,再把自己的发现与问题写出来,和同学、老师交流,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发生质的变化。而且这种阅读必须是前阅读,也就是在没有老师的提示下进行,于是,老师必须重视课前预习,让预习成为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检验场。
【关键词】文本解读;预习写作;课堂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004-03
如果老师对预习没有新的理解,教学没有新的观念,那么预习只能一直延续这样的状况:
不少学生没有预习习惯,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事。如果老师要检查就潦草应付一下,老师不作要求则不会主动去预习。一些能主动学习的学生会预习,却不知什么是预习。他们的预习概念是老师明天要上新课,今天要先熟悉一下,以防老师的检查,因而他们的预习内容是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读会生字,读通课文,知道大概写什么,便算完成了预习。有些学习认真的孩子会在这个基础上试着回答课后问题,会查看作者资料,这已经相当好了。近年来,不少老师提倡批注,因而还会有些学生给词语注释,而写批语的学生几乎没有。可以说,预习仅仅是熟悉课文而已,根本谈不上学习。
老师——把预习当课前的简单准备,而不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很多老师对预习不重视,只要求学生会读生字,知道課文大概讲了什么。比较重视预习的老师会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可是,他们对预习也没有清晰的认识,但是会给学生制定这样的预习笔记:我读了____课文,课文里的好词有____。好句有____。全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我读后的感想是________。
其实,这些依旧只是让学生事先熟悉课文,而非事先学习课文。老师这种对预习的理解,还可以从课堂上体现出来。老师检验预习质量,即课堂开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常是检查生字、新词、课文主要内容,很少还有其他部分。老师布置预习的目的,只是想让课上得顺畅一些,提出的问题有人能答得上,对预习没有更高的要求,没有更深的理解。就算现在提倡批注式学习,老师上课也只是让学生说一说批注,却发现不了学生有“注”无“批”,未能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有的老师则是让学生呈现所查阅的资料,这种做法也没能从根本上让学生理解预习是事先自己的自学,是最能体现自己阅读本领的重要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预习既是检验自己的阅读综合能力,也是检验自己能否将新学的方法、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一种手段,还是课堂上与同学、老师思想交锋的前提条件。
当老师新鲜于写文本解读竞赛时,笔者指导学生写文本解读已多年,并把指导学生写文本解读称为预习作文。指导学生写预习作文,实际上就是指导学生怎么写文本解读。当学生爱上这项作业后,他们的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能写好预习作文成为学生最自豪的事情。当学生能和老师一起走进文本解读竞赛现场,写出自己的文本解读作品时,老师惊呆了,发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它的写作要领。请看一个六年级学生写的预习作文:
六年五班 黄琦懿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李星华多次提到其父亲李大钊同志的态度,相比外貌、动作、语言,这些直接点明的态度词或许更可以表现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中多个表示态度的词语,在文章最后可以组成李大钊同志在文中最突出的特点。并且同时,这些态度词还可以引出概括文章各几段所要表达的主旨及含义。
首先是第5段的“慈祥”一词。当作者看见李大钊同志焚烧资料时的不解发问,其父亲的态度是“不慈祥”的,甚至还用上了“骂”字。从这儿可以读出两层含义:一是李大钊同志在往常对待家人是慈祥和蔼的,在这儿作者所以用“骂”字,是因为作者心中以前的父亲从来没有板过面孔,说话也不大声,但这时态度“不慈祥”——也就是严肃了点,虽没有动怒,但实为头例,作者自然而然就觉得这已经算“骂”了;第二层含义就是李大钊同志公私分明,对待工作与对待家人的态度不同,对待工作是严肃的,对待家人是慈祥的,这与后文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话——我的妻子是乡下人——我的孩子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相呼应,再加上对当时局势的考虑与担忧,才会让作者会有受“骂”的感觉。可见不慈祥背后是保护家人。
第11段的“不慌不忙”也是一个态度词。面对枪声和喊叫,还能不慌不忙地做事?还能带着女儿逃命?很明显是早已作好了准备,心里也已经有了数。这点在文中便有一些“破绽”:你可以说这把小手枪是很早以前就有的,那么,作者的母亲6日早晨带着作者妹妹,穿上“新夹衣”出门散步,偏偏在这之后,家中就来了军阀?很明显,作者父母早已明白敌人在近几日会来,因而作好了准备。但李大钊同志的不慌不忙中,还体现了他心中的从容、冷静,与作者的动作一对比不难发现,李大钊同志或许已经作好了死的准备。但更重要的,还是心理素质好,革命信念坚定。
第17段的严峻,就是前方“不慌不忙”的升华。面对这么多乌黑的手枪,这么多强壮的敌人,李大钊同志依旧那么冷静、淡定,那架势,看起来或许真是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同时,这儿还出现了阎振三一人,也是一位坚强的人。而此时的李大钊同志则是忠于共产党的爱党人士,不外泄党内资料,同时也蕴涵了后文中重要的主题思想——对共产党的绝对信心。作者认为:父亲对军阀是没必要说什么,也不可能说什么。的确如此,文章这儿也有些利用反面角色来反衬出李大钊同志伟大光辉形象的意味。
接下来,就是19段别有用意的一笔了。乱蓬蓬与平静、慈祥,前者非态度词,但仔细一想,便可能发现玄机所在:乱蓬蓬,只有受过各种酷刑及严刑拷打才会有这样邋遢的形象,说明了李大钊同志并没有屈服于军阀,并没有出卖党;虽是不屈于敌人,但对于亲人,依旧是慈祥的,与前文呼应;同时在经历了酷刑之后,仍是那么平静,在此时,便更是视死如归的体现了。对敌人与对家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更显出李大钊同志对党的赤胆忠心,对敌人的坚贞不屈,对死亡的从容淡定。
最后的态度描写,出自课文第22段,也就是安定、沉着二词。这时,李大钊同志肯定知晓自己已是凶多吉少,距离死期已经不远。若是对革命事业没有信心,他有可能如此安稳吗?只有肯将希望交付给革命,李大钊同志才有这样的心理,不然,对于这样一位革命工作者,他怎么可以看着当今局势安稳离去,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正是革命给了他信心,给了他希望,他才可以视死如归,为国捐躯。同时,李大钊同志也在以自己的行动去给予亲人能量和前进的动力,让亲人们、让后人、让党去奋起对抗敌人。
文章结尾点明了李大钊同志被害,与开头相呼应。
总体上讲,这是作者怀念父亲李大钊同志遇害的一篇回忆录,塑造了一个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伟人形象,蕴含着作者对其父的敬仰与怀念。
当然,文章还有许多细节,在此便不一一列举。
由本文可见:预习不再是教学的前奏,不再是教学前的准备环节,而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决定着老师后续选择教学的内容、方法、时间与节奏,是老师课堂调控的参照。
老师应重新认识预习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讲解。阅读是自己的事,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学生在预习时,没有老师的提示,开始也不去翻阅参考,便是素读。此时,能否较好地理解课文最能体现学生的能力,能悟到几分算几分,悟到的都是真能力,是长期学习积淀的活用。因而预习能够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看自己的阅读心力达到了什么程度。
要求学生把预习成果写成作文,其实就是让学生把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整饬思想浯言,获得表达技能的这些事项,有条理地展示出来,这项综合性表达最需心力,也最能体现学生的水平,更是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心力进行阅读的展示。它能让老师知晓学生读懂了几分,还有几分需要讲解,让老师看到学生的差异,知道哪些需要多讲、哪些可以拓展学习等。教学的真实意义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的。否则,按我们目前的教学方式,可以说,阅读教学基本都是老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看似引导学生思考,实际上,老师是把自己的阅读成果转化成问题替代学生的学习。试想,学生怎么知道这个地方要提问,怎么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课本中的这段话而不是那段话打到屏幕上?学生只知道接老师的招,要思考了,要讨论了,要比较了,全然不知为什么要做这些。所以,预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
之所以提预习作文,而不直接说写文本解读,就是因为写文本解读要求比较全面,分析比较透彻,写出的作品篇幅较长。提预习作文则可以只从某一点出发,分析透彻就行了,相对较短,学生容易写好,然后再由此出发,写长、写深、写全,把预习作文变成写文本解读。可见,学生要学习写好预习作文,老师指导要分步走,不能一步到位。一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学会阅读提问,让预习思路理成文
第一步是在学生预习读生字,标自然段写主要内容,回答课后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自问。如:
一、课题是什么意思?我是怎么理解的?课文中真是这个意思吗?
二、看完课文后合上课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什么?哪些内容印象最深?为什么这些内容会印象深刻?
三、课文是否有中心句(词)或关键词句?如果有,课文是怎么围绕这句(词)写的?课文结构有何特点?
四、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先进行这四步练习,学生能把这四点连起来写成一段或几段通顺的话,就可以进入第二步指导。
第二步,寻找一个点,上挂下联理成文
作者行文常常会有一个内在的核心,由此而说开去,构成一篇文章,用叶老的话说就是文章有一球心,众多的块面都是拱向这个中心的。对学生而言,阅读时,也常常会有某一处感受特别深。对特别深的感受處,老师往往可以引导学生追问自己,挖掘出让自己感动的多个原因,把自己的情与作者的情点通后,更是特别的理解。将这些思绪外显形成文字,就成为自己的预习作文。
用教学理论分析就是球形理解文章法。一篇文章的诞生是由一个思想的全息元发育而成的,阅读就是一个发育相反的过程,通过披文而演化作者之思之情,就会发现作者的行文是有规律的,是围绕某一点而展开、铺陈的,文章的核心点,随处都能发现与之相关的文字,顺着联系的规律就能深入把握作者的内在情感,然后把这种联系规律写出来,就是读者的解读作文。有时,学生未必能找到真正的发展核心,但不要紧,只要学生读出某一点,能从全文去联系理解,就已经相当好了。如上述的例说“态度”,就是这一步的成果。
第三步,点点相联,线串珠理成文
当学生能从课文里发现某一点上挂下联地写出文章,他就可能会发现二点三点,这个时候,他们的思路就比较开放,每一点给一个标题,每一个标题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分析,自圆其说,点点都服从于主题,这就完成了一篇分析比较全面的预习作文,就接近于文本解读了。如:
邓颖珊
本文分为三个片段:写、读、说。
写——一笔一画(被吸引)
第一句“校园很安静”,一个“静”字写出了小学生正在认真学习,说明他们都很爱国语。“一笔一画”写出了老师十分认真,每一笔都饱含着他爱国的心,每一画都有着他那对祖国无限的爱。“很认真”是老师的态度,“很吃力”说明老师不熟悉国语,两个“很”字说出了他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他这么爱国,为什么国语不熟呢?后面就回答你了。“重新”说明他们也才刚刚在学国语,就说明了原因。所以我这个中国大陆的人才被吸引。
读——一遍一遍(被感动)
“一遍一遍地读”写的是他认真的态度,也表明了他对祖国文字的热爱,这里有认真,有期望,还有热爱。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我们”爱国之情如热火般鲜明,认真的态度、真挚的心,都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认真学习的小学生。第九段第一句话,说明当时所有人都在学习国语。有人走进来学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老师、孩子、作者都有同一个心——爱国之心,将他们连在了一起。“围”字可以看出热爱祖国的思想使他们彼此亲密。两个“很有感情”是我对老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认真的肯定。所以被感动。
说——眼睛湿润(激动)
十五段,老师前半句说了日本侵略的罪恶,他们非常残忍地不让中国孩子学自己的国语,而后半句则说了台湾人为自己祖国有那么多伟人而感到自豪。接下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第三次出现,直接抒发了台湾人对民族那如热血似的热情。最后一个反问句再次强调没有别的话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更能表达自己无限的爱国之情。
当然,在文本解读中,还有一个文本细读。学生做到文本细读,有一定的困难,不是不会细读,而是无法写细读作文,往往会写散。这可能要到中学以后才可以做到,但这不要紧,学生达到能分小标题进行写预习作文时,其阅读能力就已经相当了得,课堂教学也就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对陶.叶圣陶文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002.
[2]夏丏尊.跟大师学语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7,8.
(编辑:胡 璐)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