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作文——改变你的课堂

2018-03-27 01:49邹淑红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9期

邹淑红

【摘 要】学生有写预习作文和没有写预习作文的课堂教学是完全两样的,有写预习作文的教学是老师视学生的原有水平而教,教学针对性很强,能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但预习作文不能等同于预习笔记,预习笔记是较低层次的,老师要把学生写预习笔记提升到预习作文的层面上,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预习作文;预习笔记;课堂改变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009-02

我读了______________课文,课文里的好词有_____________,好句有__________________。全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读后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我们把这种老师给学生设计的预习作业格式,称为预习笔记。

学生自己的随性阅读、品评结果,写成作文的形式,可能是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也可能是对文章结构、方法的品析等,我们将其称为预习作文。

从预习笔记到预习作文,两个字的改变不只是提法的改变,更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写阅读笔记的教学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解,对答更顺利。写预习作文的教学观是课堂上有了自己的理解才有对话的基础,课堂上师生才能真正平等对话。如果老师深入理解课文,而学生却只是面上的字词理解,师生是不平等的,不平等又怎么能对话呢?课堂对话就成了空话。所以写预习笔记的课堂,学生只能当学生,永远在老师这棵大树下生长。而写预习作文的课堂,学生可以和老师一样拥有自己的理解,课堂是各自思维的碰撞,是个人自学能力的交锋。这又导致了教学形式的改变,个人学习是在课前的预习上,课堂教学是大家思想分享、碰撞,相互启发与提升的过程。由此,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么指导学生写预习作文。

一、怎么指导学生写预习作文

预习的指导方法很多,相信不同的老师会有自己独特的指导方法,这里简单讲一些通用的方法:

1. 批注法

先邊读边注,然后边读边思考,联系生活实践,联系上下文、联系查阅资料写“批”,最后,把批的与注的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作文。如《钓鱼的启示》,一个学生是这么通过批注而写了一段话:从“沮丧的孩子”到“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可以看出作者变化很大,同时也说明父亲的教导是对的,使作者终身受益。父亲教育“我”的道理,帮助作者解决了各种道德困惑。作者将那些违反规则的行为、诱惑人的招式比喻成鲈鱼,很恰当。假设你是一条鱼,那些诱惑人的东西就是鱼饵,你咬了,就毁了一生;你弃之不理,就成功渡过了一次难关。把钓到的鱼放回湖中,就是你误中了诱惑,马上改正,也是好样的。

一条鲈鱼的舍弃换取了作者一生的获得,可见道德的重要性。

2. 课题追问法

(1)课题是什么意思?我是怎么理解的?课文中真是这个意思吗?如《将相和》里的“和”,这中间的“和”与“不和”老师都知道,就不必多说了。

(2)看完课文后合上课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哪些内容印象最深?为什么这些内容会印象深刻?如《草船借箭》一课,学生合上书本就记得“谢谢曹臣相的箭!”这句话印象最深。这时就要问:为什么这里会给自己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诸葛亮是真的谢谢,还是嘲笑?如果是真谢谢那是指什么?如果是嘲笑,那又是指什么?作者是怎么表达这个句子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如此问下去,就是研读课文,把这些内容连起来就是了阅读作文,必然也就有了自己的理解。

(3)课文是否有中心句(词)或关键词句?如果有,课文是怎么围绕这句(词)写的?课文结构有何特点?如《一夜的工作》里的“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就是关键词,可以追问而深入理解课文。

3. 课文球心重演法

任何文章都有作者想表达的一个核,这个核有时在课题中,有时在文章中。找到这个核点,进行全息重演律中的重演,就能解透通篇。如《将相和》中的“他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就爬到我的上面”就是球心,由此可以贯通全文。

4.背景资料支持法

就是参考作者资料,或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特定状况或是原文与改文对比读法,从中悟出自己的理解。如课文《匆匆》作者的写作背景:《匆匆》写于1922年3月28日,正值“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这样的介绍,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5. 老师自己是怎么阅读开悟的,把这个过程跟学生分享,效果最好

如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开始一直是读课文中“我”的发现,我为什么会有发现?我是怎么发现的?再来想作者的发现是什么?读者的发现又是什么?我们能否从课文中获得发现呢?于是再阅读,就发现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对《童年的发现》的发现。把这个分享给学生,学生也会得到启迪。

方法很多,可能学生也有自己的方法。比如,问学生,“每次预习交流,你都有独特的理解,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回答说“我就是反复地读,常是读到13遍或16遍时,突然间就开悟了”。这是学生的道白,完全真实。

二、预习作文写到什么程度,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观念

老师如果认为预习会让学生对课文失去神秘感而不让学生预习,那么学生课前就没有自己的阅读了,全凭课堂中的听或读。

老师如果认为预习只是为了让学生先扫清字词障碍,让上课更顺利,那几乎等于没预习。学生只是在字面上打个转,好的会去查查字典,懒的则看一遍,对课文知道个情节也就罢了。

老师如果认为预习是能让课上得更流畅,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得快,师生配合好,课堂精彩,那么预习就会让学生完成一些作业。预习仅仅是老师问题的提前思考,而不会去写作,学生就不会尝试用自己的心力去解读课文。

老师如果认为预习是自己上课的依据,以此知道自己该教什么,该用什么方法教,那么预习就深入了。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会先让学生讲自己的阅读收获,从中知道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这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尝试阅读,让学生亲身经历阅读的过程。

老师如果认为预习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应用场,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法,课堂应是学堂,那么预习的意义可就大了。老师对预习的要求就很高,预习会有一定的形式。那么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主要是教授学生怎么“渔”,让学生学会“渔”后,自己能动手猎“鱼”。猎鱼的形式也就因学生而异,预习作文就会呈现百态了。

三、 写预习作文的作用是全面的

预习是综合性学习过程,预习作文把阅读和作文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威力大于字词句段篇或听说读写的分项练习。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整体推进的,不会造成一个学生朗读不错,但其他方面却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个学生写一篇预习作文,他要運用课文中的词语,要引用课文中的句子并且进行分析,还要谈课文的结构与写作方法,一边谈方法,一边就在用这种方法,真是字词句段篇全都用上,而且是写作式的运用上,不是考试卷里的积累再现。当朗读作文时,那又是听说读的综合练习。预习作文分享真正做到了不以老师的解读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和评价者。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时间很少,有时只讲二三分钟,有时会讲七八分钟,当然有时也会讲30几分钟,但很少问、导、读,牵着学生走完整堂课。在学生学会写文本解读的阶段,老师的指导时间会长一些;当学生能有自己的解读,能写出所以然后,老师就把课堂交给学生了,课堂上就会出现多个老师,教学不是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或你问我答,而是交流、碰撞、醒悟,这时候没有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学生可能是老师,老师也可能只是学生。讲台轮流上,板书轮着写,听、说、读、写、评能力在众目睽睽下一览无余,整个评价都是整体中衡量的,真正评价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的综合素养。

总结一下,预习大约有以下几点意义。

1. 是学生上课前的心理准备、知识准备、技能准备和期待准备;

2. 是老师上课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的选择依据;

3. 是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检测方式;

4. 是教师判断学生阅读水平的综合评价方式;

5. 是课堂能否真正合作与对话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

[2] 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

[3] 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9.

( 编辑: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