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杨梅
【摘 要】都说教学要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可哪里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那就是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凭自己的能力读懂了什么,没有读懂什么。而要了解这些,就必须让学生回答自读成果,从自读成果中发现学生的知与不知,这样才能推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其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写有效的预习作文。
【关键词】预习作文;学习缺口;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007-02
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他们会用前期学到的知识去理解课文,会用多年的生活经验去联想课文。他们对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最关心的是课文的什么?这些都是老师应该知道的。如果没有发现学生的这些就贸然施教,教学就会很盲目。而课堂教学,老师提一个问题要十几个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学是无法了解学生是怎么读书的。要想知道学生读书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过程,而这个记录就是——预习作文。
从学生的预习作文中,老师可以发现他是怎么读书的,他是关注文章的内容还是结构,读书是读得细致还是粗糙等。当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在老师的面前时,老师就能发现学生学习的“缺口区”在哪,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就确定下来了。如:
有学生预习《窃读记》时的预习笔记里只写着:
词语:贪婪、隐藏、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
好句: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课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中,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的读书过程。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书的渴望之情。
这样的预习足见学生没有明白一篇文章要学些什么,不懂阅读是学生最大的缺口。于是,老师要做的是教学生怎么理解文,从课题 “窃”着手,具体如下:
1. 课题是什么意思?我是怎么理解的?课文中真是这个意思吗?
2. 看完书后合上课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些什么?哪些内容印象最深?为什么这些内容会印象深刻?
3. 课文是否有中心句(词)或关键词句?如果有,课文是怎么围绕这句(词)写的?
4. 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提出四点后,就让学生按这个步骤进行学习。刚开始学生可能会很茫然,但慢慢地会发现学习有章法了。这时候的教学,重点不是教课文的意思,而是要告诉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读出什么,怎么样读才算是真的读懂了课文。因为这才是学生阅读的缺口。只记住某一篇课文是什么意思,是很狭隘的,要由此及彼,让学生明白读每一篇课文都要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课文。
当看到学生这样的预习结论,就能发现学生只知理解意思,而不懂其他。
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使许多人受到了伤害,然而在这一场无情的大地震中,本文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
这位年轻的父亲冲向儿子的学校时,那一片废虚显然是没有希望了。刚开始这位父亲也是痛心疾首地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可以说:就是这么一句承诺,才有了父亲挖掘孩子的信念;就是这么一句承诺,才有了父亲力量的源泉;也正是这一句承诺,才有了儿子被瓦砾掩埋后仍然乐观地坚信爸爸一定会找到自己。这样一对有着特殊约定的父子,在危难关头都心系他人。在这位父亲挖掘过程中,许多家长无动于衷,甚至对这位父亲的做法感到不解、劝阻。他们和这位父亲一样,都爱着孩子,在目睹这片废墟时,他们也痛苦至极,并且大喊,表达了自己悲伤的失子之心。然而伤痛不如行动,他们为什么不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去救出自己的孩子呢?但我想,或许是他们少了力量啊!所谓的力量,就是他们少了一个对孩子的承诺,少了一个对生命的约定。就如同我们的学习,若只有目标,没有实际行动,那永远都不可能会有成就。
像这样的阅读,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如文章中的对比法,文章中的叙事与抒情,文章中作者数据的使用技巧等。
有些学生写出来的预习作文很粗糙,只有主要内容和各段的意思。这样的预习作文,老师就可以判定为学生只会关注内容,不会品词析句,这是老师长期教课文而非教语文留下的后遗症。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写批注,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学会边阅读边给自己提问。如:
狼牙山五壮士(预习作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五名烈士为了掩护连队转移,英勇杀敌,最终壮烈跳崖的故事。
文章开头简洁地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形,写出了形势的紧张和敌人的凶狠。
接着写艰难的抉择摆在他们面前:赶上大部队,但连队就有危险;但如果走向狼牙山,就必定是死路一条。面临生死抉择,班长毫不犹豫地把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舍己救众的伟大精神啊!
第四段写道,五位烈士正面临绝境。没有弹药,又有队员负伤,在这危难关头,他们利用石头充当武器,消灭了数以十计的敌人。“屹立”原本是形容雄伟高山的词语,但文中却用于形容人,说明五位烈士的崇高与伟大。“胜利的喜悦”写出了壮士们见部队前进的方向而由衷的喜悦,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最终五位壮士昂首挺胸,悲壮地英勇跳崖。这坚强不屈的声音振奋人心!
针对这样的预习作文,老师要指导学生细致地读书,如“拖住”和“痛击”写出了战斗的艰辛与不易, “大批”“引上”写出五位壮士深知自己不能与大批敌人抗争,但仍然放手一搏,毫不畏惧,体现出战士们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描写五位壮士的神情也写得惟妙惟肖,令我们仿佛看到了沉着冷静的班长和满腔怒火的副班长,三个战士勇敢忘我地打击敌人。五位壮士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高超的作战技术,使敌众我寡的紧张局面有所缓解。
写得好的预习作文可要求学生以写好某一点为主,不必面面俱到,但在分享中可听别人的分析,比较自己的理解,看是否可从中获得启发。如:
邓颖珊
本文中,有七个场景。
人山人海的场景
文章开头说出了举行典礼的时间和地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这句话交代了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一句话说出了人的多,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人山人海的场景。
布局精细的场景
“丁字形”是天安门广场的总体面貌特点。“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说明中国主席、中国人民把中国国旗看得很重,才把国旗放中间,为小文做了铺垫。“八盏大红宫灯,八面红旗”象征着胜利的喜悦,巧妙的布局,十分精细。这是布局精细的场景
人群火热的场景
“四面八方”写出了当时群众很多。“直奔”写出了当时人们压制不住的兴奋与激动。这两个词都为下文红火的场面做了铺垫。最后一句是总结句,作者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人如海的场景,写出了当时人群沸腾的场景。
宣布成立的场景
第六段写出了中国人民终于翻了身,当家做了主人。第七段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毛主席的宣告轰动了群众,全国人民仿佛漫游在欢乐的海洋中,表达了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成立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三十万人一起欢呼为真,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虚构,实际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宣布成立时中华人民欢呼雀跃的场景。
升旗肃静的场景
两个“一齐”表明了中华人民对五星红旗的无比尊敬,五星红旗的升起代表中华民族推翻反動统治,冲破束缚,放飞自由,翻了身,站了起来。“全场肃静”点出了人民对国旗的敬意,但还是压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阅兵盛况的场景
“钢铁巨人”写出了战士们高大的形象,接下来说明了新中国的兵力是强大的,是训练有素的,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的威风凛凛,讲出了当时阅兵的盛况。
光明北京的盛况
最后这“光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光明”中有人民自由的喜悦,有摆脱黑暗的幸福!
学生能写出这样的预习作文,说明会归纳、联想,已经把课文理解得比较深入。这时候,教学就很轻松了,听听别人的解读就好了。
(编辑:胡 璐)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