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吉旺
【摘 要】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实验课,是主题统整、学科跨界的大课堂实验课;是围绕目标、实践探究的跨领域学习课;是视野开阔、层面更高的生命化教育课。这种课程整合形式和课堂教学形态,值得深入探索。
【关键词】跨学科;课程整合;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013-03
最近,笔者在青岛市观摩了一节跨学科整合的教学课,主题是《触摸春天,感悟花之美》,属于语文、科学、数学三个学科整合的五年级课程教学实验课。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的耿玉苗、山东省泰安市的孙明霞、山东省青岛市的藏翠翠三位老师同上一节课。
曾在报刊上阅读过相关地方课程整合的教学论文,但是大多是某个课程系统内部多个资源的整合,即围绕一个教学目标,整合课程的相关資源,达到丰厚教学价值的目的。很少看到跨学科的整合性学习与教学,何况是语文、数学、科学三学科的统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课堂形态?所有观摩者都在热切期待。
教学内容:读描写花的古诗,感受诗中花之美丽,品读诗中花之品格。
在读古诗这个教学环节,耿玉苗老师分三个步骤展开教学过程。
1. 背诵关于春天的诗——引出描写花的诗
课堂上,学生先后背诵了杜甫的《绝句》,贺知章的《咏柳》,白居易的《忆江南》,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歌。最可贵之处在于,耿老师通过适当的评价引领学生学会如何读好诗。例如“这么美的诗歌,经过你抑扬顿挫地一读,就变得更美了”“你告诉我们,诗歌很美,所以你读得很轻柔,是为了表达诗歌的美是吗,看来你很会读诗”……这些带着激励性、暗含着学习导向的点评,让学生兴趣盎然。
2. 由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出“梅兰菊竹”四君子的诗歌
这个环节还是重在读,通过读一读、猜一猜的形式,读出诗歌的味道,猜猜诗人的品格。由诗到人,由诗品到人品,这种方式值得一学。
3. 教师总结
总结出花之色、之味、之韵、之品格。不经意地点出:这花为什么那么美呢,它本身的结构怎样呢,是不是它自身的结构也是这么美呢?——由此引出第二位老师的教学。
孙明霞老师让学生拿起课桌上提前准备好的鲜花,将其解剖,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花瓣、花冠、花蕾、雌蕾、雄蕾、花萼等。整个过程是那么地自然、感性、贴切,让人感到课堂就是一种对话。
例如:
“花儿拆开了,那一片一片的,应该叫什么呢?”(花瓣)
“这么多的花瓣合起来,应该有一个名字,就像这么多同学组成一个班一样。那么,该叫什么名字呢?”(花冠)
“同样是花蕾,但有不一样的,是否可以分开起个名?”
“起个名”是孙老师讲得最多的话。虽然学生起名与既定的生物名称有异,但是并不代表学生错了,起名字的过程,说明他们处在真实的学习状态。而且孙老师循循善诱,总能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名称。
例如,学生说“子宫”“花宫”“子房”,孙老师引导得很风趣:
“你说它是‘子宫,但是‘子宫是宝宝生长的地方,它应该长在哪里?”(妈妈的肚子里)
“你说应该叫‘花冠是吗?因为长在花身上,就叫花冠吗?也行,这是你给的名。还可以起什么名儿?”
“对,叫‘子房,子房是种子生长的房间,与妈妈身上的子宫作用相似,为了区别开,我们把它叫做‘子房——种子生长的房间。”
在这样的引导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植物名称,还了解到其结构和作用。最后,孙老师点明花瓣的个数不同,值得去研究,从而引出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花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发现其中的数学美。例如,引导学生发现花中的斐波那契数。
斐波那契数,亦称之为斐波那契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0、1、1、2、3、5、8、13、21、……用文字来说,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由 0 和 1 开始,之后的斐波那契数列系数就由之前的两数相加。依次类推下去,你会发现,它后一个数等于前面两个数的和。在这个数列中的数字,就被称为斐波那契数。2是第3个斐波那契数。这个契数与大自然植物的关系极为密切。几乎所有花朵的花瓣数都来自这个数列中的一项数字:菠萝表皮方块形鳞苞形成两组旋向相反的螺线,它们的条数必须是这个数列中紧邻的两个数字(如左旋8行,右旋13行);向日葵花盘也是如此,等等。
引导学生了解斐波那契数列,通过数一数课桌上的花瓣等来探究问题,学生很感兴趣。
由此引出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倘若两组数目完全相同,岂不更加严格对称?可大自然偏不!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发现花中其美——黄金比例。即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来越逼近黄金分割的数值0.6180339887……这个发现,连我们听课老师都感到非常震撼。0.618,这个美丽“黄金分割数”,多少场合用着它,花中竟然也有。大自然真是巧夺天工啊!这些发现,让学生极感兴趣。
随后,又由孙明霞、耿玉苗两位老师轮番上场,或指导学生学习雌雄花蕾的奇特之处,或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笔。
三位老师同堂执教,语文、科学、数学三门学科整合成一个大课堂。整个教学用时1小时55分钟。这样的课,笔者还是第一次实地观摩,别有一番感受。
第一,这样的课,应该是主题统整、学科跨界的大课堂实验。从研究的角度讲,这种做法敢于创新,敢于操作,值得提倡。这样的大课堂模式,它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其课堂之神(主题)是感悟花之美,其课堂之形则是三个大板块:古诗诵读花,感悟文字描述的花之美;生物观察花,发现生理成长的花之美;数学分析花,研究数理规律的花之美。从上课情况看,学生都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学生喜欢,学习生命彰显。
第二,这样的课,应该是围绕目标、实践探究的跨领域学习。从操作的层面讲,这样的课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本节课,学生诵读了多篇描写花的古诗,动手“解剖”了实体的花,现场观察了花的生理结构,从中发现和探究了数学规律。这样的大课堂,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或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或亲身操作实践体验,或课堂对话探究发现。学生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跨领域学习的。
第三,这样的课,应该是视野开阔、层面更高的生命化教育。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分析,这样的大课堂,从学习描写“花”的诗歌层面谈起,感悟花的生命,花的品行;到生物知识层面,观察花的生理结构,感悟花的生理生命,感受花的生物机制;再到数学探究层面,发现花的数学美,特别是发现花中吻合数学黄金分割的比例美……可以说,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花、谈花、看花、析花的基础上,启迪了学生对花的生命、诗人生命、知识生命、自我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是由知识性学习升华到更高层面的生命化教育。
总之,这种教者课前理性化设计的跨学科统整的课程,成为学生脑海中融为一体的没有分领域的大课程。学生没有把学习内容割裂为这个学科那个学科,学生学习是一种真实发生的实然状态,也是一种学习主体积极自觉的激进状态,学习完全是学生自主的自觉性行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已融入学生思考层面、精神层面的生命主体——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化主体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精神随着学习的推进而“心波荡漾”“思绪飞扬”“精神奋发”。
当然,这样的课堂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1. 从课程角度讲,大课程的体系体例怎么呈现?
这样跨学科整合性的大课堂,偶尔一节课为之,顿感新鲜可行。问题是:如何形成一个跨学科整合的大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应有其跨学科的大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计划编排、学习实践范式、学习评价标准等。如果没有形成一个有着梯度的、循序渐进的大课程体系,仅仅凭借老师的兴趣,今天以“花”为题进行语文、科学、数学跨学科的整合学习,明天以“草”为题进行品德、历史等跨学科的学习,后天则以“树”为题等,那么这样的大课程学习就会走向随意和无序,有失课程的规范和严谨。
2. 从教师角度讲,大课程的师资力量怎么优化?
本次大课程的研讨课,是三位老师同上一节课。也就是明示:大课程的某一节课或许需要三位老师同上,或许需要更多的老师同上。那么,相对于师资薄弱的农村学校来讲,这种大课程的教学如何“落地”?大课程需要更多更强的师资,而偏远地区因为条件有限,大多数学校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个萝卜两个坑,一位老师兼带了许多课程的教学。现在的大课程教学,需要更广更强的教学力量。对这样的课,多人感叹“望尘莫及”,非不行也,实无人也。
3. 从学生角度讲,大课程的学生程度怎么把握?
也就是说,这种大课程学习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段特征的学习吗?因为大课程时间长,而根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学生因其年龄、生理特征,其有意注意时间为:5~6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10~12岁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超过30分钟。这样长时间的学习,学生是否会产生疲劳。再者,学生各学科学习程度不一致,而统整课程围绕主目标,是要讲究教学效率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分析学生的学情也是开展学科整合课程需要思考的问题。
4. 从学习的角度讲,大课程的学习内容怎样厚实?
课程教学,应做到每一个单个的教学课堂有明确的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学习什么,怎样学得扎实丰厚,是课程教学的基础问题。做老师的都知道,对于某个学科内容的学习,在完整的教学课堂中,因为时间充裕,可以层层深入的進行学习探究,可以是学习与练习相结合,可以是操作实践与巩固提高相展示。而大课程教学,跨学科的学习,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学习内容,今天的大课程教学中,学习内容还是明显地分成了几块,学习内容“面面俱到”但又浅尝辄止。对于应该学习的学科内容而言,其学习的厚度在哪?深度在哪?某个基础知识性学习的饱满度在哪?学生虽然在感性化学习上体验到课堂生命主体的律动,但是难以体验思维深处的学习愉悦,因而难以走向一种理性化的、深层次的生命性学习。这是一个思辨性矛盾问题,因为假若学生在某个学科知识方面精深探究,势必冲淡大课程统整的教学主题,因而就失去了大课程教学的意义;但是如果在某个学科知识方面不深入探究,又会感到学习比较肤浅,学习不到位。
其实,祖国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古人文史哲不分,讲究读书,书读多了,无师自通,有的成为丹青妙手,有的则成丝竹行家,有的精五律,通五行。或许,诗画一体,音美同源,是我们的大课程整合所追求的境界。
(编辑:赵 悦)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