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华
【摘 要】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老师是站在讲台上讲授的角色,而学生则是坐在教室里受众的角色。实践证明,这样的角色分工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现象?进行角色转换。写预习作文是一种很好的转换角色方式。
【关键词】预习作文;课堂角色;守望;示弱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011-02
专家说,教好教材内容不是好教学的评价标准,教学好教材内容后的学生有学习能力,即学生有学习的持续力,这才是好教学的标准。是的,教好教材内容的“好”是很难评判的,通过一张试卷是很难判别学习的好与差的。如同样的90分,老师可以用强压方式获得,也可以用牺牲时间与体力达到目标,还可以用猜测法获得,当然也可以调动学生内在动力,自主学习而获得。但是,90分这个数字结果的表面都一样,而实质却大相径庭:一个获得90分后是疲惫不堪,没有精力再学;另一个是心怀怨恨,不愿意继续学习;还有一个是轻松自由获得,觉得学习很趣有味,学有所乐,不用外力就主动求学。相比之下,学习的持续力真是老师家长必须重视的关键“词”。
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持续力,转变老师的角色呢?首先是老师要观念转型,然后是有良好的分解观念思维,即从一个主导型、讲授型、控制型的老师,转变为守望型、协助型和激励型的老师,而预习作文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良好形式之一。
预习作文——学生把预习的收获用作文的形式定格下来,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和老师交流碰撞,在课堂的头脑风暴中获得新的认识、新的感悟。这样一个学生展示为主的课堂过程,就改变了问答、传授的教学形式,构成交流中发现、聆听中感悟的新课堂。老师的角色也随之而变,从讲台上占主导而退到教室的一隅聆听、评价。于是老师便成了以下的角色效用:①守望,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解放自己在课堂上的“辛苦”,解放学生在课堂上的规矩,让学生活跃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会自觉、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过程。老师对学生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能够耐心地、充满期待地守护着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宽松、安全而能自主地投入学习。采用学生写预习作文之法,学生学在课前,或是专门用上一节课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静静地守望,学生静悄悄地学习。②激励,是老师最重要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励,不是简单地说些鼓励的话而已。老师的激励应当是顺着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的“春风细雨化条达”作用,让学生打心眼里感受到学习本来就是自己的事,学习语文不是等待着记录,而是自己到语文里走几个来回,采撷出自己最大的麦穗,在采撷过程中丰富自己,提高能力,获得成长。当学生朗读自己的预习成果时,老师总是以欣赏的表情和激励的语言来聆听与评价,然后再点拨,这样学生就会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对学习越学越有劲。③协助,就是老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让学生走上前台,让学生来讲读自己的预习结果,老师把课堂舞台让给学生,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1号”,自己在守望“1号”的过程中,给予激励,给予组织和帮助,使这个“1号”在歪歪扭扭的行走中,逐步走正,走得稳健、自然。林格老师说:“老师要做好这几点要做好四个——弱、傻、虚、温。”而写用预习作文方式教学,正好实现这些要点。
老师自身要强,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有丰富的知识,敏捷的反应,厚实的基本功。但是这些才能不能太露,特别是课堂上,老师的自我与学生的自我是相克相生的,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就要尊重主体的地位,老师就不能表现得太强,不能占用整个课堂滔滔不绝地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不能总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自读之力,也不要学生一问,就快速解答,以体现老师的才情。老师应当示弱,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却像水一样处于低下,能随物附形,随机应变,恰当的协助学生的学习。老师有意识的示弱,就是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与时间,学生自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就会渐渐地由弱变强。如果老师总是以自己的阅读结果作为学生课堂阅读的标准答案,教学过程通过讲授或是提问,让学生记住答案,那么学生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惯,甚至于没有老师的教就不会学习,学生越来越离不开老师,那么学生就成了老师这棵大树下的小草。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反诘法”就是非常好的示弱教学策略,一个知道示弱的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是自己说,而更多的是倾听,用耳率总是高于用嘴率。他总能用商讨的语气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只是推波助澜,会时常感到惊喜,惊讶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让学生在自己的惊讶中、欣喜中得到动力和成功的信心。
会示弱的老师使用频率高的语言基本上是商量与激励的。如:这个问题老师也还没想到答案,我们一起再次阅读,然后一起探讨一下;课文的这一处我已读过8遍了,有人说这一处可以有6种理解,可是老师只想到3种,还有3种怎么都没想出来,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看你们能不能给老师一些启发。或是评价时,总会这么说:“你的理解超出了老师的预想,我还以为在我们班上,还没有这样学习力的同学,想不到你已经达到了,你再往下读,一定还会得到更深的认识。”“哇!你谈的这一点,老师都没想到呢,看来你比老师更牛了,顺着你现在的这个思路再深挖一挖,你一定还会让老师更惊喜的。”“听你这么一说,老师倒是受到了启发,这篇文章是不是还可以这么解读……”老师的话总是体现两大原则,一是处处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语言中总是学生比老师强,老师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表达后,才获得发展的;二是老师的话里总有积极的暗示,不是给学生自信心,就是给学生下一步学习的方向。老师的弱体现在教学态度与方法上,老师的强暗藏在听出学生需要帮助的地方,尔后,能及时地做出学生学习方向的巧妙指引。在这样弱势老师的课堂里,学生就渐渐能成为强者。
老师要聪明,但不必表现得聪明,要大智若愚才好。在学生面前总是表现得学识丰厚,反应敏捷,无处不聪明的老师,不是真正聪明的老师,真正聪明的老师却是似乎很笨拙,很糊涂的老师。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就是一个“傻”老师的典型,他教学计算时,就先跟学生说,昨晚老师因为某个学习问题弄得很迟才休息,现在老师有些犯困,等会老师计算时可能会出错,同学们可要睁大眼睛看好啊,可别跟老师一起糊涂喔。或是老师年纪大了,经常会犯糊,待会老师错了,你们可别留情啊。于是,计算过程中,每到关键处,老师就出差错,让学生发现老师错在哪,怎么进行正确的计算,结果学生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人人边听边想,都想发现老师的糊涂处,人人都在思考正确的计算方法。那些计算方法与其说是老师教的,还不如说是主动探究出来的,这样的教学反而教到了学生的心坎上了。在母语教学中,他也常常装傻,故意把答案說错,要不就故意背错课文,把学生逗得哈哈大笑,同时又让学生讲出正确的理解,教学效果相当好。
“傻”老师的傻不是语言的傻,而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傻,老师的傻处,正是学习的关键处,是教学的重难点,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处,也常常是考验学生专注性的地方,老师一 “傻”,学生就来劲,原本呆呆听讲的,此刻就不只是用耳了,全身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开始真正的在阅读实践中学阅读。但是,要做“傻”老师,是要内心强大的,否则会被不明真相的同事或学生误解。装傻也是十分不易的,是需要教学智慧的支撑,当然这也就要求,老师的傻是真正的大智若愚,是要能抓住时机与切中要害的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大智若愚的老师必定是一个虚心向学生学习的老师,老师向学生学习,现在已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了,但是在课堂上,老师要向学生学习,而且是虚心地向学生学习,恐怕就不是许多老师能够接受的,也不是很多老师能够做得到的。向学生学习课堂之外的内容,老师或许可以接受,而向学生学习课堂之内甚至是课本上的内容,这就会让许多老师觉得有失面子。其实,能示弱的老师,会装傻的老师都是能够做到虚心向学生学习的老师,因为这本身就是老师弱化自我,提升学生,给学生极大的激励和刺激,试想,一个老师很虚心地向学生学习,那学生内心产生的学习动力是何等的强大,能让学生有如此强大的内驱力奔赴学习,老师还有什么顾虑呢?向学生学习的老师能提升自己的智识。如小学课本中的一些课文解读,老师因为长期教学,产生了刻板效应,很难有新的思路,而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鲜感会激起他们的第一反应,这可能是很宝贵的,老师这时就应当向学生学习了。如课文《狼来了》那个放羊的孩子被狼吃了,没有人同情,因为他是一个撒谎的孩子,被狼吃了的结局是自食苦果,这就是我们的刻板结论,然而有的学生第一次读时,就说出了惊人的结论——那个孩子太可怜了,他一个人在山上放羊太孤独了,他只想和大人们玩玩游戏,解除一个人看羊的寂寞感……这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吗?我们长大了,就忘了孩子应有的那份天性,而误判那么多年。
虚心向学生学习的前提就是虚心必须是真切的、诚恳的,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这样学生才有教你的勇气与动力。向学生学习则可以是真学,也可以是大智若愚的假学,无论真学还是“假”学,只要老师向学生学,学生就成了一个“教者”。教者能教必先学,而且要学好,学过之后还能反思学习过程,对学习思路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那样他才能“教老师”。这么一个预习作文的分享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真真实实的用功,否则就讲不了,这样的学习才是沁入心脾的学习,所以叶老会说,“用教的法子去学,比单纯的学效果要好。”从另一个角度说,学生意识到自己要当老师的老师,内心的情感是何等的激动,自主的内动力被老师调动出来,学生就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了。
知识本身并没有温度,知识需要人的情感浸润,才会变得鲜活起来。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语文课堂,知识是用来传授的,传授过程可能是火热的奉送,也可能是冰冷的传递,或是不热不冷的温柔给予。然而,真正的教学是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老师只是用心灵输送温情,学生的能动和发现是在老师的温情鼓舞下实现的。老师用心灵输送温情主要体现在耐心、包容和用心上。耐心是对学习慢的学生不急不躁,用足够的耐心期待学生到达理想的预定的目标;包容就是能接纳不同学生的个性,能包容学生不同的言论、观点,并对一些个性言论与观点有足够的耐心引导,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弱得温柔、傻得可爱,从而爱上老师,爱上课堂,爱上学校;用心就是老师对教学要用心,应当以教研的心态,以科学的精神钻研教育,想方设法真正产生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学习中有温暖流遍全身,放松地投入学习。
如果老师能做好这四点,不信学生没有学习的持续力。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2] 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7:15-21.
[3] 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編辑:胡 璐)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