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策略探究

2018-03-12 02:50安徽省定远县第二初级中学王广正
学苑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青少年

安徽省定远县第二初级中学 王广正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进了网络信息时代。网络逐渐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尤其是对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关于“互联网是年轻人的事业”的论断,深刻揭示出了“互联网事业发展”与“青年成长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其辩证关系。由此,当下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现就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及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以其开放性、丰富性、互动性对青少年产生极大吸引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1)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寻找资料获取知识已经不拘泥于以前的跑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舟车劳顿,现在只需要联网,基本上全世界的书籍、知识都能为我所用,大大缩短了获取知识的时间,给学生带来方便。

(2)网络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平台。

随着Q Q、微信等各类互动交流应用软件的流行,网络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另一个活动的空间,它的互动性、即时性以及个性化如同磁铁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在相互交流中获得认同、尊重、友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用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

(3)网络是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的平台。

网络的虚拟及隐秘性,让这个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青少年情绪宣泄的一个“树洞”,青少年通过多种途径,说自己想说的话,宣泄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苦恼等,有助于缓解青少年心理压力。

2.网络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型,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网络各种信息良莠难分,给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手机上网成瘾,易致性格自闭,产生心理障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但90%以上的学生用手机上网不是用来查阅资料,而是用于娱乐、游戏等。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和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若沉湎于网上虚拟世界,则会难以自拔,出现网络病症。调查显示,在上网的青少年学生中,有20%的人情绪低落,12%的人与家人、朋友疏远;学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必然会导致其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导致与人正常交往出现障碍,容易产生紧张、冷漠、情感缺乏等症状,久而久之便会引发网络孤独的心理障碍,“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并不是一句笑话。

(2)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易致青少年行为失范。

网络时代推动了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快捷、便利以及大容量等的信息传播,不仅改变了成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更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既有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正面信仰,也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反动黑暗的信息糟粕。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对待问题辨别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这样的现实反差使得他们一旦受到互联网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极易行为失范,严重的会误入歧途。

二、策略

鉴于网络文化对于学生思想影响的巨大性及难控性,学校如何针对网络新形式,利用网络环境,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扬长避短,规避网络文化负面因素,正确打开学生思想教育通道更显得必要及重要。

1.学校搭建网络平台,拓宽德育渠道。

问题在哪里,关注点即在哪里,突破口亦在哪里!网络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随着手机的普及,Q Q、微信的异军突起,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也随之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根据《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中小学校要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因此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突破口就是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搭建适合学生互动的德育网站平台,拓宽德育教育的空间,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实时性的特点,和学生进行全方位、零距离的交流与互动,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覆盖面和影响力。

比如为加强学校网络德育教育,我校借助学校网站,搭建德育平台,开设了学校信箱、心灵之约、德育视频等多板块,并与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资源网站链接,形成良好互动,促进学生养成健康上网的理念。下一步还计划将心理健康辅导纳入学生网上互动,计划从“隐姓埋名”式交流拓展到真实面对面沟通。

2.教师应转变德育教育观念,优化德育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时代,给德育工作者又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往大多数教师均排斥、抵制网络,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是盲目地将德育教育内容强加给学生,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德育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网络环境下教师应持辩证的态度,科学看待、正确认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能谈之色变。应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巧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最大程度上实现师生的实时互动交流,利用网络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学生实时互动,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3.建家校平台,筑育人空间。

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合力,而家长和教师之间却缺少一个共享的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Q Q、微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家校交流平台。我们班级建立Q Q、微信群,学校设立“德育工作室”微信公众账号,团委牵头组建学校德育工作团队,拓展开发富有时代性和思想性的德育教育内容,使其内容数字化、图文并茂、声像交融,把德育由枯燥无味、填鸭式的教育引向自由、平等、生动,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利用微信公众账号的功能,开展“美德少年”“校园之星”等活动,加强学生养成教育,营造文明校园氛围。

4.网络德育教育与传统德育教育相结合。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德育是传统德育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两者是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各自有不同的优势特点和适用范围,德育工作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为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传统精神,中国文明网搭建了“网上祭英烈”“向国旗献礼”等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德育的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但我们不应忽视传统德育,在“网上祭英烈”活动前,我们可以通过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积极宣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追忆历史、缅怀先烈,使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有机结合。

总之,网络的蓬勃发展,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青少年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青少年发明家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