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习课评价标准的课堂教学设计

2018-03-06 08:14许志李秋霞
物理教学探讨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评价标准复习课教学设计

许志 李秋霞

摘 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是一个传统的话题,围绕复习课的高效设计也是各地教学研究部门非常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围绕评价复习课的“四个标准”,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环节,以期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复习课;评价标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2-0024-4

在一次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全省复习课研讨活动中,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博士生导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刘炳昇教授,在活动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以下评价复习课的四项标准:(1)是否帮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2)是否帮助学生理解本章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3)是否真正撼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4)是否通过复习向学生进行了文化传播。以下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一些学习感悟,与研究复习课设计的同仁们分享。

1 帮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学生在新授课中学习的内容往往比较零碎,而复习课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能形成知识框架。以第16章《电磁转换》为例,在本章复习课中,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本章的知识框架(图1)。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在复习课上让学生再认识本章标题的内涵非常重要,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你认为“电磁轉换”四个字中,哪个字最重要?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一般都会说“转”最重要,因为“电能生磁”“磁能生电”。这样的理解全面吗?显然关注“转”的学生往往重视考试的成分较多,因为本章围绕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考题较多。

我们认为从第16章全章的角度去思考,“电磁转换”四个字中重要的一个字应该是“磁”,因为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磁场”而展开的。奥斯特实验实际上研究了磁场产生的另一个途径(除磁体外,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而学生所讲的“电能生磁”和“磁能生电”不过是磁场的应用而已。实际上,第16章的内容从整体上研究的对象是“磁场”,纵观教材中的一些主要插图(如图2),不难发现,本章主要从磁场的“产生”“强弱”“方向”和“作用”四个方面来研究磁场。如果我们在复习第16章的内容时再展示一下前面“板书”的知识框架内容,相信对学生梳理本章知识一定会大有裨益。

2 帮助学生理解本章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复习课上,学生往往重注记住结论,而对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比较忽略。德国物理学家劳厄对教育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理解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思维”,是那些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方法。

案例1 如图3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为了改变阻力:

(1)小华认为选用的水平面材料应该依次是:棉布、木板、玻璃板。

(2)小明认为选用的水平面材料应该依次是:玻璃板、木板、棉布。

(3)小强认为这三种材料可以按照任意顺序进行实验。

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物理学非常重要的内容,不少教师对以上实验的过程和方法不够重视,导致在复习课中面对以上问题不少学生认为(3)正确。本实验的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弱智”现象,连小学生都知道,小车在玻璃表面滑得最远。但本实验的思想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物理学家伽利略第一次把科学实验和推理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并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长达两千多年的错误观点。本实验的思想方法是为了研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因为生活中物体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如何研究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物体所受力逐渐减小情况下的运动情况来推理物体不受力的运动情况,所以正确的选项是(1),这种科学思维的方法正是设计本实验的精华所在。

再如,在新课学习的内容中,有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八章《力》和第九章《力与运动》,在复习课上我们可以把这三章的内容放在一起来复习。可以这样提问学生:第五章提到的“运动”和第九章提到的“运动”含义相同吗?第八章提到的“力”和第九章提到的“力”含义相同吗?如果能回答好这两个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三章的核心内容。第五章提到的“运动”主要指物体“位置的变化”,而第九章提到的“运动”指“物体的运动状态”;第八章的“力”指力的性质,即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主要了解力的一些概念,而第九章的“力”指“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在复习课上,希望学生再次看到第九章的标题“力与运动”时,头脑中应该出现的“联想”实际上就是平衡力对应平衡状态,非平衡力对应非平衡状态,这也是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

3 真正撼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在新授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会有一些错误的理解,在复习课中,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情境,通过这样的教学真正撼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案例2(南京2015中考) 如图4是足球运动员踢足球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球被脚踢出去,说明只有球受到力的作用

B.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C.空中飞行的足球,若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它一定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D.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分析 学生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对以下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基本能熟记于心。在此基础上,学生还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复习课上我们就要通过精选例题来“撼动”学生这些“错误的前概念”。以上案例中学生错选C的较多,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案例3 如图5所示,在平面镜的后面竖起一块不透明的木板,眼睛还能看到像吗?

分析 有的学生由于不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见到此图,有以下错误的“前概念”:木板“擋在了”像的前面,所以眼睛看不到像了。这些问题,在复习课上有的教师是这样讲解的,要求学生到镜前(挂在教室墙上)观察自己的像,问学生如果在墙后放一块不透明的木板,你还能看到自己的像吗?此情此景,学生肯定说“能看到”,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作出选择,应该在解题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我们知道,眼睛能否看到像的关键是眼睛能否接收到“反射光线”这个条件,不管题设的条件如何改变,只要反射光线能进入人眼,这个“像”就能被观察到,这里引导学生理解看到像的“条件”非常重要。复习课上要撼动学生的错误概念,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非常重要。对这类问题,建议教师可以换个角度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反问”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例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可以问学生,这块木板放在何处眼睛就看不到像了?只要学生理解了案例3,自然也就能说出正确的方法,并对此类问题融会贯通。

4 通过复习向学生进行文化传播

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在进一步向前推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在复习课上向学生进行文化传播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关于复习课的“文化传播”,我们的理解就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复习课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科学信念。

案例4 同学们,这幅图(图6)是老师在教室拍摄的,你相信这根火柴只受重力的作用也能自由悬空吗?

分析 这个案例可以用在复习“二力平衡”的规律时使用,如果学生只是通过观察表面现象,认为火柴可以在只受重力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那说明我们的教学是有问题的。(下转第32页)(上接第26页)复习课上,面对这样的图片,我们希望学生在讨论中要坚信火柴只受重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肯定不存在,但看到的现象又如何解释呢?如果学生能运用“二力平衡”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确信肯定有一个力和重力“相互平衡”,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实际上这是一张魔术扑克牌,在它的边缘有一组看不见的丝线,正是这一组“看不见”的丝线支持住了火柴的重力,当学生走上讲台,摸到那些看不见的丝线时,我们看到学生“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

以上笔者从四个方面对复习课中“如何基于标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谈了一些实践与思考,复习课的研究永远是我们热议的话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相信我们一定能达到复习课“温故而知新”“形散神不散”的境界。

(栏目编辑 邓 磊)

猜你喜欢
评价标准复习课教学设计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试论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策略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