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利利
摘要:常规教育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小班常规教育更是基础的基础。小班是幼儿踏入集体生活的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建立良好的常规更是重中之重,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生活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教师要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引导幼儿如何在幼儿园里生活、学习,这就要一个前提,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意识。在小班的常规教育中,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特点出发,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更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制定具体的常规要求,建立幼儿的常规意识
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小班阶段又是帮助幼儿建立常规的基础。所以从新生入园,教师就应该注重幼儿常规的培养,有目的地制定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常规要求。如告知幼儿入园后要主动跟老师、小朋友打招呼;晨间锻炼时要跟着老师一起做操;游戏时要注意安全,不能跟小朋友们抢玩具,要学会分享;吃点心、用餐时要先洗手、不能挑食,学会独立进餐,做到不说话、不东张西望,饭后能自己收拾餐具;午睡时能自己脱叠外套,并摆放到固定的位置;喝水时要排队,不用水杯打闹、不玩水杯;离园时要和老师、小朋友们说再见等等。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一步步地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意识,将常规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便于教师以后各项活动的开展。
二、开展生动、形象的活动,增强幼儿的常规意识
由于小班幼儿的经验缺乏,正处于获得感知印象的阶段中,所以教师在培养幼儿常规意识的过程中,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灵活地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幼儿反复实践常规动作。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教师可以利用短小的儿歌,让幼儿在学会儿歌的同时也记住一些常规要求。如在幼儿排队时,要运用儿歌:“小宝宝,排排队。你在前,我在后。一个跟好一个排,整整齐齐排好队。”使幼儿一下子就学会了排队的要领。要巧用儿歌,而不是枯燥无用地说教。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游戏为主,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活动,将常规教育巧妙地渗透在游戏中。如在娃娃家里,教師可以提供小勺,让幼儿用小勺喂娃娃吃饭;提供小衣服,让幼儿给娃娃穿衣服等。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实践练习,不仅让幼儿自己学会吃饭、穿衣服等多个常规动作,而且增强了幼儿的常规意识。
三、重视与家长的配合,深化巩固常规要求
在不断地反复实践练习后,教师会发现幼儿在幼儿园表现较好,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较强的常规意识。但是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幼儿在家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这最终会导致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功亏一篑。发现这一问题以后,教师就要把幼儿园里的常规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形成家园合作。教师要鼓励家长以身作则,做好幼儿的榜样。如幼儿在幼儿园里能够自己独立吃饭了,也要求家长在家里不能喂幼儿;离园时,家长要主动与教师说再见,带领孩子学说礼貌用语等。常规教育需要家长积极地配合,才能更有效地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反思常规教育的功效,从幼儿的实际特点出发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存在问题,并纠正幼儿的问题;要善于倾听,多听幼儿想法和意见;要起到榜样作用,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小班幼儿的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长期检查并帮助幼儿改正不良的行为。例如幼儿在教师刚开始强调排队喝水的时候,幼儿们都能做到,但时间长了,教师就不关注幼儿,放任幼儿,幼儿便又开始不排队,插队喝水。这样教师的常规教育等于徒劳无功。因此,对于小班幼儿,教师要做到多说、多观察、多检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形成井然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常规的稳定性和幼儿身心协调发展。教师要常常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遵守幼儿园里的各项活动规则,对常规教育抓且不懈,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从而使各项活动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这样,才能使小班的班级常规管理走向科学化、人性化;才能让幼儿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最终学会做人。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