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1+1”,特色课程建设推进学校转型升级

2018-02-06 00:10蒋学强
学子·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昆曲校园文化特色

蒋学强

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是对原歇马桥小学异地重建的一所现代化公办小学,98%以上的学生是来自于全国二十余个省、直辖市的“新昆山人”子女,享受了“同城待遇”。目前,炎武小学有36个教学班,1842名学生。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是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连续七年获得昆山市教育质量年度综合考评“优质奖”,获评成为十所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之一,“好美学校”的办学特色影响广泛。为了提升学校文化,提高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两所学校在昆山市教育局和千灯镇党委政府指导下,于2014年9月结成“好学校共同体”,以“好学校”建设为中心,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昆曲文化特色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校际共建活动,打造“好学校”教育品牌。

2015年5月,两校“昆曲文化课程”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两校师生凝心聚力,在课程设置、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经费使用等方面,按预定方案有计划地进行了部署和实践。2016年4月15日,两校共同承办了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研讨培训活动,如今,隨着特色课程建设的推进,炎武小学已转型为社区内的优质学校。

一、携手“1+1”,有效推进昆曲文化特色课程转型升级

1.携手“1+1”,建设昆曲文化特色课程建设体系

昆曲文化课程着眼于昆曲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在学生参与、感受中提升艺术素质,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对昆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在文化的浸润下完成对乡土的归依。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学校昆曲特色从一开始的兴趣小组已转型升级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1)演昆曲。昆曲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和谐。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教师们通过研究讨论,制定了以“手、眼、身、法、步”为主的演出课程体系,让学生从知道到了解到实践,逐步提高对昆曲的认识。

(2)唱昆歌。昆曲的唱腔余韵悠扬,唱词又是方言,要求字正腔圆,四声端正,声母韵母清爽明朗。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对外来学生来说,学习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千小和炎小的老师充分利用拼音这一工具,整理了一套有效的昆曲歌唱方法,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诵昆谣。两校老师收集并整理了流传于民间的昆谣,编写成册,分年级段进行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昆操。昆操练习课程的建设是增强学生体质及提高学生昆曲动作基本功的有效手段。昆操简单易学,通常安排在体育课、课间操等时段进行练习。通过昆操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昆曲的优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5)绘脸谱。通过对学生进行绘制脸谱循序渐进的指导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巧,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昆曲的艺术魅力。

2.携手“1+1”,有效推进昆曲文化特色建设课程实施

(1)校本教材“1+1”。参照千小的《一曲一世界》昆曲校本教材,我校组织了苏昆团退休艺术家、学校教学骨干、千小相关老师,编写并应用了《昆曲》校本教材,做到人手一册。

(2)师资建设“1+1”。2015年9月,千小的昆曲专业指导老师徐艳娟正式轮岗我校工作。同时,开展了“相约星期五”共读活动,每月一次的“同课异构”活动,并不定期参与双方学校的培训、教研活动。一年多来,无论从学校中层的管理水平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3)学生社团“1+1”。学校参照千小的做法成立了小昆班。学校先后投资数万元改建了三个教室作专业的训练室,购买了训练、表演的器材,聘请老艺术家定期来我校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双方在练习曲目、经验体会、道具互用、节目的排练等方面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展示平台“1+1”。每年的艺术节昆曲汇报专场演出、社区表演等活动,双方互相配合,从主持人的挑选、节目的安排等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将一台台精彩的演出献给社会。

二、携手“1+1”,有效推进校园文化的转型升级

1.昆曲校园文化建设更趋完善

两校探讨了渗透教学的方式,要求老师在音、体、美、语文课上,适当指导学生赏、练、绘、写,使学生熟悉戏曲,爱上戏曲。2016年4月,两校共同承办了省小学文化建设特色项目研讨培训活动。同时,我们还学习借鉴共建学校的成功经验,投资建立了昆曲长廊、昆曲景点、昆典表演舞台,校园内各教室的门牌布置等物态建设,建设物态性学习载体,呈现趣味化教学资源,形成充分展现课程特色、具有浓郁课程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使昆曲文化无处不在。学校还印制了以我校昆曲发展为主的宣传册,扩大了我校昆曲特色的影响。

2.昆曲课程有效融入文化课程

以昆曲课程“1+1”为原点,我校还和千灯中心校其他课程进行了紧密的合作。从2014年9月开始的共建好学校到2015年的昆曲特色共建学校,到2016年9月的两校结对轮岗交流,学科涉及音乐、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从校园篮球到校园足球,从艺术课程到文化课程,两校密切配合,使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3.昆曲课程建设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传承昆曲艺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也是昆曲艺术传习、普及、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不断探索昆曲艺术中适合进校园的内容体系、教学策略、活动形式等,将昆曲艺术在学生中大力推广。学校把实施昆曲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起来,把昆曲教育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昆曲教育和创新德育途径结合起来,把昆曲教育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结合起来,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切实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三、携手“1+1”,有效推进学校办学目标的转型升级

在我校办学实践中,“责”的文化教育初步形成。现在通过昆曲文化课程建设,将昆曲之雅浸润到每位师生的心中,以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环境,美的昆曲艺术启迪智慧,启发真理,学到真知,让学生做“文雅”之“雅士”,让教师做“儒雅”之“雅师”,让校园成为“和雅”之“雅园”。如今一所有“责”有“雅”,刚柔相济的特色学校已初具雏形。

1.携手“1+1”“各美其关”

通过课程建设,从学生到教师,都将获得一定的昆曲艺术知识,形成对昆曲文化的关注和热情,从而达到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学校以昆曲文化课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培养了学生热爱昆曲、热爱艺术、热爱学校、热爱昆山的情感。

2.携手“1+1”“美人之美”

通过课程的建设,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合作的意识和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能力。王冲、苏涵获国戏杯金奖,池同祝、张子静、杨艺获小梅花金奖,王欣然、吴寒梅获国戏杯银奖,刘卓晴获上海白玉兰杯金奖,2010年9月我校的杨艺被天津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王冲、苏涵登上了央视舞台。一年来,我校小昆班参与社会演出近十场,深受社会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3.携手“1+1”“关美与共”

通过课程的建设,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炎武好习惯》《校园篮球》等一批好的课程相继面世。学校专业的训练室、表演舞台、演出道具已日臻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7月,学校在教育局综合考评中获优秀进步奖。同年11月,昆曲文化课程特色项目被评为苏州市省、市基础教育课程基地项目市级视导示范奖。学校办学声誉也逐步提高,成为老百姓认可的好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昆曲校园文化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中医的特色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补园和昆曲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