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惠斯+郑淮
[摘 要]校园欺凌是一种教育社会现象,对该问题的分析及防治策略的探讨需要结合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思考。基于爱弥儿·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的三个要素,即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自主或自决来分析校园欺凌,发现校园欺凌是社会、学校和个体多方造成的结果。为此,防治校园欺凌也有赖于多方的共同努力。可采用的防治策略包括:综合多方力量对社会文化环境进行管理、设立系统的反校园欺凌制度、成立反欺凌的教师团队、营造学生友好相处的班级氛围、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关键词]校园欺凌;道德教育;纪律;道德权威;自主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校园欺凌出现在公众的视野。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有3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校时会“偶尔被欺负”[1]。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威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校园欺凌是一种教育社会现象,有必要通过分析影响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学校道德环境、教师和同伴群体等因素,来探讨防治策略。
一、道德教育理论关注的焦点
爱弥儿·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法国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呈现出失序的状态。涂尔干认为这源于人们丧失了对道德规范的尊重和服从。在这样的背景下,涂尔干致力于重建道德权威而提出了道德教育理论。涂尔干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了道德的三个要素,即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自主或自决。他主张通过这三要素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维持社会秩序。他认为,道德与社会的稳定是紧密联系的,当道德失去了力量,社会就会呈现一种迷乱状态或称为失序状态。反观现实,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对于分析校园欺凌问题具有适切性。目前,校园欺凌问题反映出学校在某些方面陷入了一种失序状态,一些学生不尊重学校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混乱、态度散漫、行为失范。这种失序状态与社会文化、学校的道德环境、教师和同伴群体等因素相关。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可用于深入分析校园欺凌,并为重整中小学校园秩序提供策略启发。
二、校园欺凌问题分析
校园欺凌是指一个或多个学生因某种动机,采用言语辱骂或肢体暴力等行为使其他学生服从其意志,对其他学生的身体或心理造成伤害的行为。通过分析校园欺凌的发生过程,可以发现:欺凌发生前,欺凌者具有行为动机;欺凌发生时,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两方的力量不均衡,一方力量压过另一方力量;欺凌行为具有重复性和持续性;欺凌的结果是对被欺凌者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可以基于道德教育理论,思考校园欺凌所反映的问题。
1.反学校文化影响学生,使其浸染不良习气
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多种文化并存,其中不乏一些低俗、落后的非主流文化蔓延至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对学校教育不满、融不进班集体等原因而走向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反学校文化群体。这一群体在思想上倾向于功利化、极端个人主义、反叛学校的规范;在行为上表现为旷课、打架和闹事等[2]。在义务教育阶段,同伴群体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同伴群体的氛围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青少年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受这种反学校文化群体的诱导而学会辱骂他人等欺凌行为。
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儿童对社会的依附和认同,而不是对个别反主流文化群体的依恋[3]。学校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爱集体,并逐渐扩展到爱社会,从而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而现实中,受到反学校文化影响的学生,缺乏对班集体和学校的热爱。他们只是对个别群体产生依恋,不具有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学校德育缺乏对学生纪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涂尔干强调把纪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结合起来,即德育既要使学生理解规则的理由,也要教会学生遵守道德规则[4]。欺凌者屡次打骂和威胁其他学生,与学校在培养学生纪律性和自主性方面存在缺陷有关。
一方面,从道德教育内容来看,一些中小学校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课程开设的应有之义。例如,有教师在德育课上让学生自习语数英课程,导致了专门的德育课程缺位。当然,学校可以要求其他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但是,这只是德育实施途径中的一种,学生从中获得的德育內容容易是碎片化的、不系统的。实施德育应综合利用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以促进学生道德的充分发展。
另一方面,从道德教育方式来看,一些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多采用机械灌输的方式,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使得许多学生对道德规则的认识停留于表面,而一旦出现人际交往问题,学生可能守不住道德底线,轻易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有研究者调查发现,有接近43%的学生在欺凌现场扮演过协助欺凌者和煽风点火的角色[5]。这些旁观者原本可以及时制止校园欺凌,帮助受欺凌者,但他们却反而加剧了受欺凌者的痛苦。这些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道德规范,不能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在中小学校,许多学生缺乏纪律性和自主性,导致校园欺凌愈加严重。
3.学校层面缺乏规章制度来防治欺凌行为
维持有序、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学生具备纪律精神。纪律精神的培养除了通过课堂的道德教育,也依赖于外在规则的建立。在学校中,需要设置有规则的环境使学生感受到纪律的存在。在国内,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主要是《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未确立防治校园欺凌的具体措施。此外,国内还没有设立针对青少年欺凌行为的法律条文。相比于国内,国外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例如,早在1993年,瑞典就把针对校园欺凌的规定纳入《学校法》中。2010年,瑞典重新修改了法律中关于校园欺凌的条文。该法律针对欺凌者提出了明确的惩戒措施:对于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在达到一定条件时,会被暂时停学[6]。目前,由于国内相关规章制度的缺失,未成年的欺凌者无需为自己的欺凌行为付出较高代价。在这种无明确规则约束的环境下,欺凌行为可能会变得愈加严重。endprint
4.教师权威衰弱,难以有效干预欺凌
涂尔干把道德权威置于至高和不可侵犯的地位,指出人们必须忠诚地服从道德权威[7]。在教育教学中,道德权威通过教师权威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随着人们对民主和平等的追求,教师应该摆脱依靠外在命令和规则发挥影响力,通过提升自身的素养、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来使学生信服。但现如今,一些教师仍然固守传统教师权威,采用强迫和威胁的方式要求学生听从自己。须知,这种教师权威并不能长久维持下去。青少年若长期在这种压制的教育方式下,反而会变得更加叛逆。此外,一些教师由于多重角色带来的压力以及能力有限,无力顾及教学以外的校园欺凌问题。教师权威的衰弱,使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不够有效。
三、校园欺凌防治策略思考
校园欺凌的产生不仅与个体因素有关,还与学校德育不完善、家庭教育缺陷和社会不良风气等有关。为此,防治校园欺凌可以从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提出对策。
1.综合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加强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管理
校园欺凌背后的反学校文化往往来源于外在的社会文化。学校周边一些不良社会青年的价值观念或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随时都可能影响学生,使学生染上不良风气。因此,防治校园欺凌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干预作用,而应该综合多方力量来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力度管理学校周边环境和网络环境。如:及时清除学校周边的电子娱乐场所等社会青年聚集点,以免学生浸染不良的价值观念;优化网络环境,屏蔽和删除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网络信息。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班级的学生群体动向,引导学生群体的良好发展。例如,班主任应该随时关注本班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态。一旦发现一些小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不当,班主任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此外,学校应该多与家长沟通,邀请家长共同应对学生欺凌问题。通过政府、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文化的影响。
2.设立系统的反校园欺凌制度
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主要提出校园欺凌防治的指导思想以及总体阶段安排,但还没有设立一套从国家到学校内部的具体而完整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8]。许多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欺凌事件时不知如何有效处理。为了有效治理中小学校的欺凌问题,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而具体的反校园欺凌制度。对于学校而言,应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立涉及多方参与的反欺凌责任机制,把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纳入队伍中,共同承担反欺凌的责任。国外学校已经有大量的反欺凌相关措施,国内学校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例如,2013年,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规定了学校设立由教职员和具有心理学和社会福祉知识的人构成专门组织[9]。
3.成立反欺凌的教师团队,发挥教师的影响力
教师权威能够在学校里起到约束学生行为、维持学校纪律的作用,进而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在学校,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除了传授文化知识与学习技能外,还要发挥自身维持校园秩序的影响力。教师要树立坚决抵制校园欺凌的决心,同时,要不断充实应对欺凌的方法和技巧。学校可以成立由教师组成的反欺凌行动团队,定期培训这些教师,安排他们轮流处理学校安全问题。在学期末,各教师团队应开展反欺凌行动的总结会议。须知,教师对校园欺凌的及时处理会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学校反校园欺凌的立场。总之,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才能引导学生道德的积极发展。
4.营造学生友好相处的班级氛围
和谐的班级氛围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教师应该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营造学生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氛围。针对一些不合群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逐渐培养他们对班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意识,由爱集体到爱集体中的每个人。当学生之间发生较严重的矛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化解矛盾;针对经常遭受他人欺负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育全班同学要友好互助。美国西雅图儿童委员会设立的“迈向尊重:校园欺凌预防项目”,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来防治校园欺凌,通过开展多种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和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比如,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以及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具有同理心[10]。如此,引导学生同伴群体良好发展,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友好相处,减少欺凌发生的可能性。
5.改善学校德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自主性
学校要采用恰当的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自主性。校园欺凌者正是因为缺乏纪律性和自主性,导致行为失范。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学校要调整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在道德教育内容上,保证专门的德育课程得到落实,而不是成为其他学科的辅导课或复习课。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应该摆脱机械灌输的方式,注重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践行。例如,教育者可以通过营造道德情境、课堂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学生亲身体验道德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此外,学校也应设置针对校园欺凌的规则,使学生感受到纪律的存在。涂尔干提到可以恰当利用惩罚来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基于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建立起一套不同等级的欺凌惩治机制。在实施惩罚时,要使学生理解到惩罚是针对他的失范行为而不是他个人。
總之,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身心伤害不容忽视。而应对校园欺凌,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洪超,孙振.微调查:住手!校园欺凌[N].人民日报,2016-05-29.
[2]钱扑.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14-218.
[3][4][7]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0,73,26.
[5]Salmivalli C,Lagerspetz K,Bjorkqvist K,et al.Bullying as a Group Process:Participant Rol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Social Status within the Group[J]. Aggressive Behavior,1996,22(1):1-2.
[6]陶建国.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5(34):4.
[8]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5/09/content_5081203.htm.
[9]陶建国.日本校园欺凌法制研究[J].法学研究,2015(2):59.
[10]Shetgiri R,Espelage D L,Carroll L.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Clinical Management of Bullying[M/OL]. Now Yor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2015:31-32.http://dx.doi.org/10.1007/978-3-319-15476-3.
(责任编辑 张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