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活动类习作思维培养四法

2018-01-23 00:27陈广东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24期
关键词:对折折纸鸡蛋

陈广东,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淮安市劳动模范、第十三届淮安市十大杰出青年、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淮安市新长征突击手、淮安市岗位能手、淮安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并获得全国绿色学校园丁奖。曾荣获全国优课评比一等奖,并开展了十余次市级以上的示范教学。所主持的市立项课题“低年级语文‘开放式教学课例研究”已经结题。先后担任校本教材及市民读本《爱我淮安》和幸福教育丛书《太阳下面的风景》副主编。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并多次获奖。

活动类作文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意图是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带领学生参与其中,亲历亲为,以获得直接感知,从而达到激发习作兴趣、增强个性表达、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看到多少学生的“个性表达”,而是“入宝山而空手回”,作文写起来还是老样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培养学生习作思维能力入手,寻求破解小学生活动类作文“雷同”现象的路径和方法。

一、采访:在对话尝试中激活求异思维

在活动类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重活动轻写作,既忽略对活动过程价值的挖掘,又忽略写作中的感悟表达,使活动与习作相互脱节。其实活动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活动后的习作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指向。在“观察鸡蛋浮起来”的活动习作中,笔者围绕“活动采访”做了以下尝试。

1.积极对话,引起思维。生活像一池水,需要不断激活。当学生面对曾经熟悉的场景,或者非常有趣的事物,必然产生好奇,此时就要抓住时机,让学生说出来。当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鸡蛋浮起来的实验。”教室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个个惊奇地瞪着眼睛,等待奇迹发生。但是教师没有及时满足他们的愿望,而是换了一个话题:“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纷纷表示“鸡蛋怎么会浮起来呢?”“我很好奇老师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我也想做一下实验,这个实验我做过”……“情动而辞发”,当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语言就自然如汩汩清泉叮咚流淌。

2.尝试体验,生成思维。如果“对话”仅是简单说一说,那还不是“活动类习作”的说。习作的对话,不仅需要围绕内容展开有层次的说,还要依托内容说出“由内而外”生发的感受、体验。在教学时,教师试着在水里面加一些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一脸茫然,因为鸡蛋不但没有浮起来,而且尴尬得一动不动。于是,教师装作不耐烦的样子问:“下面的实验谁来帮我做?”这时候,学生们再次活跃起来,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鸡蛋是否浮起来”,而在“谁做实验”上面了。这时候,教师请两名学生上台,开始一步一步做实验。教师是一步一步地和学生对话,同时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甚至引导学生与实验对话。学生们畅所欲言,关于实验现象、實验过程、实验准备、实验心理……思维就这样在实验的土壤中生发了,活泼泼的语言就这样自然发生了。

3.个性表达,激活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主要是看他们是否说出“属于自己的句子”,即个性表达。在观察鸡蛋是否浮起来的过程中,教师把一枚生鸡蛋轻轻放进水中,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有的说鸡蛋好像很不情愿地沉下去了;有的说水好像突然之间浮力加大,害怕鸡蛋立即沉入水底被打碎;有的说鸡蛋头也不回地一个猛子钻进水里,完全不理会水的温柔……孩子的世界,是美丽的、美好的、充满童话魔力的,当他们进入情境,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时,他们的思维不仅仅会求异,更会求新,他们每一句真实的、个性的表达,都是来自心灵的欢歌。

采访对话,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且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思考、在学中观察与尝试,获得独特的认知与情感体验。由于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不一样,自然会形成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又由于在表达个人观点时也不受限制,能够打破周围人的思维影响,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阐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这就避免了人云亦云的现象,在写作中能够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二、回放:在深度体味中启迪发散思维

教学中的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在组织学生一张纸能对折多少次的活动时,教师首先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对现象的本质充满期待,对活动充满浓厚兴趣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折一折。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会关注到自己折纸的过程,忽视其他同学折纸的情景。所以,教师安排了学生上台展示的环节,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折纸过程”。

1.过程回放,梳理思路。一个人在自己座位上折纸是自娱自乐,但是走上讲台展示折纸,就是精彩回放和一场个人舞台秀。在学生展示的同时,配以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让学生不仅知道怎么折纸,还知道为什么这样折纸,达到“会做还会讲”。教师问学生:“你在下面一张纸对折了几次?”有的学生能用一张纸折8次。当学生们用惊异的目光看着这位学生时,学生骄傲地说出了秘密:“我选择面巾纸对折,因为面巾纸又薄又软,会比其他纸折得次数多!”学生一边说一边演示,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2.思考回放,变换思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一名学生不加选择地拿到一张纸就开始对折时,是盲目的;而另一名学生思考了如何提高对折次数,并注意到纸张的材质以及纸张的大小,就有了更高的起点,这样的思考比盲目实践更有情趣、意义和价值。在欣赏了对折8次的表演后,有一位学生说他可以对折10次,并自告奋勇地上台展示。只见他拿着一张报纸,熟练地对折对折再对折,小小的手灵巧翻飞,直到对折了11次才罢手。然后自豪地告诉大家自己所发现的秘密:对折次数与纸张大小有关。

这个回放的过程,是吸引学生进行再思考、再尝试的过程,能够加深学生独有的思考和认知体验,让“过程中”的意义、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开求新求异的思考和探索,形成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也就避免了作文的雷同。

三、涵咏:在阅读品评中发展逻辑思维endprint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学生的写作,从头至尾都伴随着逻辑思维。以阅读引导写作也是常用的一种活动类作文教学方式,可通过多读多品,品评涵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1.涵咏文章的立意和结构,达到“下笔如有神”。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思考其立意和结构是什么,然后联系自己的写作,思考如何谋篇布局,如“我的文章怎样才有新颖的立意?”“什么是我文章的重点?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如何做好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个由仿到创的过程,也是不断历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所阅读的书籍中不断触摸、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逻辑思维,领略奥秘,吸收精华,长期积累,为己所用,慢慢地就会达到“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

2.涵咏课外书的风格和语用特质,练就作家般的慧眼。但凡经典的优秀的文章,都有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读同一素材的文章,使学生从中比较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写作视角和对素材的取舍加工,体会或发现作者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写作技巧。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与作者的优秀文章对比时,就会被作者带动,提高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力,引发对司空见惯的现象重新关注和深入思考,久而久之,便能练就一双慧眼,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想到常人想不到的内容。如此,何愁写不出耳目一新的文章呢?

3.学会在课外阅读中品词析句,养成动笔读书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一般是通过精读来完成的。学生在精读一本书时,不仅要选摘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还要能够说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并形成读书做批注的习惯。这样,学生们在阅读中除了书籍内容的选择,还有作者表达风格的选择,不但能够收获知识经验,也能收获思维经验、情感经验,这不正是作文教学的追求所在吗?

四、赏评:在展示自我中鼓励批判思维

语文新课标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创新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批判,培养学生具有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作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而作文讲评又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最好平台。

1.自评、他评中秀出习作亮点。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传阅其他同学的作文,把自己认为精辟的地方勾画出来,写上赞赏评语,把认为不足的地方画出来,写上自己的修改意见。教师可适当放手,略加点拨,然后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改、互改,自我完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这种评讲方式不仅可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还能让他们学会倾听、观察、发现、欣赏和批判,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2.设奖、颁奖中秀出习作意蕴。作文讲评的过程,也是“秀秀自我”的过程。笔者常采用颁奖方式进行作文讲评,在全班设立“最佳创意奖”“最佳立意奖”“最佳魅力奖”,再细一点还有“最佳文题奖”“最佳开头奖”“最佳结尾奖”“最佳细节奖”“最佳分段奖”等,通过奖励激发学生习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每次颁奖活动,都会有选择地让获奖者当众朗读自己的文章或精彩片段,让全体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文中的精妙之处,共同提高。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活动类作文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并具有无穷活力的习作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坚持抓好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不断探索、创新、完善相关路径和策略,才能有效破解学生作文缺乏创新、表达雷同的困局。

(责任编辑 郭向和)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折折纸鸡蛋
好玩的纸
指尖陀螺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神奇的鸡蛋画
折纸鹦鹉
折纸
折纸图形
折纸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从鸡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