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娟+潘永惠
摘要:结合当下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基于积极心理学审视传统道德教育,构建“积极认知、积极养成、积极实践、积极感悟”四层递进的“积极德育”育人模式。实践证明,“四层递进”的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策略和途径育人效果显著,能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的美德,塑造健全的人格和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职业学校;积极心理学;道德教育;积极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0C-0003-04
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动,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等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4年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明确了目标。目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传统消极取向的道德教育方式仍是主流,受教育者的问题、缺点、不良品行和习惯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关注重点。如何改变传统消极取向的德育思维,树立积极道德教育理念,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的策略和途径来培养职业学校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职业学校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教育有三大目标:第一是纠正人的缺点,帮助有问题的人消除问题并得到发展;第二是使人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的人;第三是在对人进行鉴别的基础上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1]
当前国内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第一项任务上。职业学校甚至过度关注学生的问题、缺点和不足,而对他们的优点、长处和潜能关注不够,从而导致职业学校道德教育的取向出现了偏差,教育效果弱化。部分学生毕业时存在一定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风险,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可能发生偏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现象,给社会、企业和家庭带来潜在的隐患,造成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是当前职校生的主要来源,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学业不良状态,多次的挫折与失败,形成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再努力也不能成功,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本人或家庭等原因,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着相应的缺点和不足,很少得到班主任老师的表扬,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焦虑、消沉和信心不足。
因此,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家长就更加容易形成消极道德教育倾向,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关注重点和主要工作变成了纠正问题、修补缺点和治病救人。同时,在当前职业学校道德教育实践领域中,大量充斥着灌输、规训、惩戒和管制等措施和手段,严重压制了学生积极认知、积极体验、积极感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正是这种普遍消极的德育教育取向,使得现行职业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导致了“职业学校道德教育弱化,学习不快乐,教育实效不高;学生烦,教师累”的客观现状。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道德教育
“积极”来源于拉丁语positism,英文是positive,有“确实的、肯定的、潜在的”和“正面的、正向的”意思,也就是说既包括外在积极取向的品德行为,也涵盖内在的积极潜能和意愿。
(一)积极心理学与道德教育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他意识到二战以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人类心理问题和疾病的解决和补救,而忽略了人本的优势和潜能。因此,积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人的问题和不足,更加要关注人的优点和建设性力量;既要治疗痛苦和疾病,更要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帮助众人实现幸福人生的价值。[2]经过很多学者、专家的努力,目前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类美德、积极力量方面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有效的测量手段,并且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应用。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积极取向已成为国内外道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新趋势,国内一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都开展了体现积极取向理念的、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创新与实践活动。学者们也逐渐开始接受突出学生主体、中心地位,强化他们自身的潜能和力量,构建积极的氛围和教育关系,通过积极认知、积极实践和积极体验感悟等积极、正向的策略和途径来培养他们积极的道德品行和人生态度。
(二)积极道德教育内涵特征和根本目标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重视人、满足人、发展人、成就人”,要努力探索促进人“成为人”的各种积极取向措施、途径与方法。[3]
1.积极道德教育的内涵特征
积极道德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机结合,把成功的快乐和积极的体验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和关键环节,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知、积极实践和积极感悟来培养和固化积极道德品行。同时,当受教育者经历了大量的积极体验和感悟后,也会进一步促进对积极道德教育的认知能力和实践兴趣,以更加积极的取向来评判自我、他人和社会。
积极道德教育以肯定受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动机和潜能实现为主要途径,消除不良道德品行为辅助手段,重点体现“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创新思维与实践路径。积极道德教育从受教育者已有的优良道德品质出发,通过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向为主的道德教育策略和方法,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的道德教育关系,以受教育者的积极认知、养成、拓展和感悟为闭环的发展策略和途径,激发他们美德培养的主观愿望和内在动机,加快积极道德品行的发展,并在美德培养的过程中消除问题和缺点,遏制不良品行的萌芽与出现。[4]endprint
2.积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
积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美德,促进受教育者的良好品行的增长与发展,而不仅仅是消除或减少问题和不良品行。积极道德教育首先关注受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重点是培养美德、挖掘潜能,同时辅之以不良品行的矫治和修正,通过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潜在的善良和美德,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获得把握幸福人生的能力。因此,完整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应该将培养美德与消除不良品行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四层递进”的积极道德教育实践
积极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在面临不可控的情境时,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如果意识到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改变不可避免的悲观结果后,就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形成丧失信心、绝望无助和心理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偏差等问题。很多中职学生一直遭受学习、考试等挫折,反复的失败使他们失去了信心,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便是“习得性无助”的体现。既然“习得性无助”是后天“习得”的,那么就可以通过积极的措施和训练来逐步形成“习得性乐观”,养成积极、稳定的人格特质。[5]
为此,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在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逐步将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引入学校道德教育,构建了“积极认知、积极养成、积极实践、积极感悟”四层递进的闭环式积极德育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
(一)积极认知:积极品德培养的基础
通过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依托“青爱小屋”开展青春期教育、实施“美德课程”,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与判断,在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时,更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潜能等积极力量,并逐步形成对社会和他人进行积极感知和评判的能力。
1.课程引领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团辅课程,在每学期开学初按班级开设,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心理辅导,让学生打开心扉,掌握交流技巧,健全心理素质。学校与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公益项目小组共同开发的积极道德教育“幸福课程”,连续三年六个学期分别开设“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成就”6大模块和24种积极品质的“幸福课程”,使学生掌握提升自我幸福感和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
2.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通过心理测量、建立档案、开展心理疏导等途径,筑牢了心理危机的防火墙。学校利用心海软件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所有新入校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和分析,建立班级学生心理档案。同时,学校还依托“青爱小屋”,通过网上预约,定期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并通过沙盘模拟、宣泄放松等多种形式为学生释放压力,舒缓情绪,调节心态。[6]
(二)积极养成:积极品德培养的根本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一辈子受用的好习惯。学校构建了“文化润德,行为铸德,孝善养德,劳动砺德”为内容的积极养成方案和实施途径,建立“学校、系部、班级”为架构的三级实践网络,通过“每日一扫、每周一孝、每月一善;励志晨跑、激情出操、整洁宿舍;疯狂早读、专心课堂、安静自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行,通过在系部、班级之间进行相关活动的考核、比赛和展示,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7]同时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表扬在各个方面做得优异的学生代表,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断提高学生美德养成和践行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知行合一,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多年来的坚持与发展,积极养成效果显著,实现了“人人礼貌待人,仪表朴实大方,宿舍整洁有序,用膳文明友好,晨练天天励志,做操振奋有力,早晨书声朗朗,上课认真专注,自修紧张安静,考试诚信真实”的良好局面。
(三)积极实践:积极品德培养的重点
“学生的事学生管,大家的事分头干”。大大小小的学生活动如校园卫生管理、宿舍管理、用餐、早锻炼、晚自修、出操、班会等活动,以及各级各类的学生文体社团、俱乐部、创新创业团队的社会实践等,都由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自主安排和实施,锻炼事务协调、团队协作和问题处理能力。
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志愿者群体、体育俱乐部、虚拟公司和创客空间,打破专业、年级和班级的界限,志向和兴趣相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发挥特长、挖掘潜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团队活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丰富社会实践经历,培养协作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很多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洗礼和历练后,自信心明显提升,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个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得到加强,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则更加强烈。
(四)积极感悟:积极品德培养的目标
积极感悟能促进学生对道德理论知识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好地对社会、他人和自身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提高道德伦理的辨别能力,逐步实现道德动机的内化和道德言行的自律,有利于个体良好习惯养成和道德情操的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和价值取向。积极认知是积极养成和積极实践的基础,而积极感悟是积极养成和积极实践的目标,通过积极感悟,激发和形成学生主动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觉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积极的认知、养成和实践的深化和发展,继续固化个体积极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提升学生对社会、他人和自己道德品行的评价和判断力,是优秀品德形成的标志和道德教育成效评价的依据。
实施“积极认知、积极养成、积极实践、积极感悟”四层递进的闭环式积极道德教育以来,学生的道德品行和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大大提升了用人单位对学生品德行为和职业素养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四、结语
消极取向的道德教育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当今时代都普遍存在,当前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背景决定了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即积极道德教育在职业学校推进的必要性。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提出的“四层递进”积极道德教育模式是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成果的启发和影响下,反思传统消极道德教育,对过去、现在存在的传统消极取向的道德教育的革命性和颠覆性改变,并对这种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策略进行行动研究和实证探索。研究成果于2014年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近年来,省市德育现场会相继在江阴召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虽然在过去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学校积极道德教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和成效,但有些方面还需继续深化:一是在学生幸福感数据的监测方面,目前只是对2016级入选的新生进行了测试,今后要持续对所有学生和教师进行监测,然后统计、分析和对比,进一步指导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二是“四层递进”的积极道德教育育人模式目前在学校层面的探索和实践比较多,今后要增加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在积极道德教育中的比重,并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2007(11).
[4]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5]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4).
[6]张寅.积极德育塑人品幸福教育助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6-08-23(4).
[7]周亚娟,潘永惠.基于积极教育培养现代班组技能人才[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6(2).
责任编辑:方健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