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静
摘 要:“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非常重要,以《五四爱国运动》一课为例,从三方面谈谈对史料实证的培养:教师选取不同类型史料,让学生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史料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史料的选取要全面,使学生形成对所探究的问题全面丰富的理解;教师选取不同观点的史料,使学生辩证地理解同一问题。
关键词:史料实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四爱国运动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史料尤为重要,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没有材料的历史就像枯萎的大树,而如何让史料更好地去实证历史是我们每个历史工作者努力的归宿。
史料按其价值一般可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按其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一、教师选取不同类型史料,让学生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史料解决相关问题
史料的类型前面已表述过,而在选取的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多样,当然不能为了用而用,要贴近教学。
《五四爱国运动》这节课我分了四个环节:走进五四、探源五四、五四精神、五四反思。在“走进五四”中我选择了五四亲历者“许德珩”和“杨晦”的回忆,这两则史料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五四现场,特别是许德珩,我当时给同学们做了解释。“许德珩,五四运动时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起草了《五四宣言》。也许同学们对许德珩是陌生的,但他的女婿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后来据他的女儿许鹿希回忆,邓稼先曾问过许德珩:当年你已经29岁了,还有一年毕业,不顾一切地去做这些,不担心吗?许德珩坚定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生在教师的解释中更加体会到了浓浓的爱国之情,这也正是本课教育意义所在。
此外,我还选取了当时晨报的记载及当时游行图片,这些史料既有文字方面的又有图片方面的,而且是当事人和当时报刊记载的,学生通过多渠道更直观地获取了当时的基本过程并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教师史料的选取要全面,使学生形成对所探究的问题全面丰富的理解
学生现在感觉历史越来越难了,总觉得历史综合题答案太广太细,很难把握。也不怪学生,全国卷的综合题特别考查学生的能力,而且41题因为题型总在变化,学生有时候无从下手,备考过程中也只能从以前的类型题中进行训练。但所有题都以史料为基础,“分辨史料类型、甄别史料价值、对应观点寻找史料、根据史料解读观点等多角度”[1]。所以在教学中史料选取得越全面,对学生发散思维越重要,在面对综合题时,他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与之有关的很多方面,这样答案会越多越全,得分点就会更多。
在“探究五四”中,我一共选了六则史料,有国外、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导火索,很全面。对于经济,我选取了彭明《五四运动史》中对当时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表述[2],因为这则材料是我读史书后发现的,很有说服力。而文化方面,我选了陈独秀《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1940年)的材料,学生很有感触,对当时的文人非常憧憬。为了活跃气氛,更加直观地了解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我选了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的片段,给学生讲解了当时的情况。在这里史料丰富,学生理解全面。
三、教师选取不同观点的史料,使学生辩证地理解同一问题
其实,选取不同类型的史料,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并不难,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等,很容易找到,可是我们在探究某一问题时,往往对史料的选取有更高的要求,要根据史料得出观点或者说从史料中发现和探索出观点。我们要在对史料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史料被发掘和问世,对于同一问题,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高中的历史知识主要是一些定论的东西,可是如何在这些常见的观点中擦出自己的小火种,需要老师给学生展示的材料“更上一层楼”。
“五四反思”中不仅仅要求史料的广度,更要求史料的深度。为此,我选取了胡适、蒋梦麟《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和梁漱溟《论学生事件》的史料。在新授课时,明显感到学生很惊讶,一直被五四光环罩着,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很少反思五四,而是一直把五四当成心里的火炬,熊熊燃烧,有了以上史料,学生对“爱国”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史料使学生对五四的认识得到升华。
“史料实证”是高考中的常青树,我们应更好地渗透在教学中,为学生的高考,更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添上繁枝密叶。
参考文献:
[1]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徐金超.以“史料實证”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J].历史教学,2016(7):34.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