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17-08-18 01:12黄承宁孙洁
科教导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黄承宁 孙洁

摘要 为了建立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课程体系及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产业经济发展及软件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研发人才,让专业发展培养与产业经济人才需求相适应,针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提出了“3+3+1”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交互嵌入培养,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研发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软件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20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蓬勃发展,软件与相关服务外包已经入全球化的战略产业发展阶段,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实际上一方面软件企业难以招聘到满意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计科或者软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又面临就业困难,难以拿到软件企业的offer,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软件人才市场之所有会出现以上的两难境地,主要还是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企业的需求脱节,该领域的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严重。高校的专业培养课程多而广,但是涉及产业需求的知识技能又不够宽、不够专、知识结构不完整、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弱、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也不能满足企业基本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人才培养与软件产业经济需求的无缝对接,在调研众多校企培养模式基础上,在实际与企业联合人才培养实践中,构建了新型有效的校企合作“3+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软件研发能力,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目标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建

1.1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目标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是1998年经江苏省批准的公办民办二级学院,2005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为独立学院。2014年南京工业大学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国家首批入选“2011计划”,正式和著名跨国集团泰国正大集团全面战略合作,联合举办独立学院,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关于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要求,植入泰国正大“工本位”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国际化、高修养、技能型、创新型”的中高级应用技术与管理人才。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移动网络学院本着“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工程研发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确立“以软件研发能力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应用技术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1.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提出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培养模式。同时为适应江苏区域软件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围绕软件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构建了校企联合培养“3+3+1”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表1所示,校企合作“3+3+1”人才培养模式将软件人才培养的过程分为了3个层次:前3年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前3年暑假短学期的项目实训教学、最后1年企业项目工程实践实训。此模式更新了人才培养理念,在注重高校重人文宽素养的培养教育的基础上,以企业职业技能需求为导向,切实与软件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实现高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就业的有机对接。

校企合作模式“3+3+1”实在原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的创新,一方面企业深入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用人单位,同时也具有了培养人才的角色;另一方面,高校根据企业软件行业需求分解更加合理分布课程学年学期设计,并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接触一线实战技能,每个短学期又将本学年开设的专业课程通过一个中小型企业项目贯穿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切实增强了学生的软件研发能力与工程项目实战经验。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实施

在校企合作“3+3+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对专业相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群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整体优化,提出了“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学生、学校和企业三位一体,以工程实践应用为目标”的课程设计原则,构建了此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核心课程按照课程前后先序关系进一步合理分解到每个学年学期,从学校授课、企业授课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几个维度进行考虑优化,实现企业软件人才技能需求与高校培养课程群知识体系全覆盖,在突出专业实践应用的同时兼顾专业知识扩展与知识迁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以计科与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框架为指导,结合软件工程实践技术快速更新发展的特点,同时充分定位校企双方的培养角色,强化实践教学在工程实践能力中的培养作用。表2列出了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的部分设置安排。

软件开发技术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外,还将学生教学与企业导师和教师的科研开发结合。因此课程理论实训的同时引入企业以工作环节为导向教学设计,充分整合现有的办学资源与企业实际开发的项目资源,构建了多层次的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多个层次和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1人才培养“3+3+1”模式第1个3

第一层次:大一、大二、大三前三年,在进行高等教育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软件人才所需的技能与工程素养要求,按照知识体系将课程优化分别嵌入前三年六个学期。该阶段主要以校内“双师型”导师为主,大三嵌入的对企业工程实战能力要求高的课程由企业优秀工程师承担课程授课。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专题座谈解读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知悉每门课程的设置目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相关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切实理解课程知识应用点。这一层次,学生已经掌握扎实计算机理论与丰富的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软件研发、测试等工程能力。

2.2人才培养“3+3+1”模式第2个3

第二层次:此层次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和大三的三个暑期短学期项目实训,在第一层次中每个学期学年都安排了软件人才所需知识课程,并在学期设置了课程设计,但是并没有综合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训,因此针对每个学年的课程设置学习情况,在短学期设置综合项目实战,由企业优秀工程师承担授课。短学期采取集中授课,企业导师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带着学生对企业真实工程项目进行重构。前三年学生至少拥有三个真实企业工程项目实践经验。经过这一层次,学生已经具备软件研发设计能力。

2.3人才培养“3+3+1”模式的1

第三层次:大四学年,主要由企业优秀工程师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真实项目实战,进入企业实习阶段。在企业实习阶段,学生深入企业项目开发每一个环节,参与项目开发全过程。企业实习将实际工作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前的毕业论文的选题与论文撰写工作。这一层次让学生完全以一個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软件研发,消除了学生由高校进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的规则要求、培养学生工作责任感、积极主动的职业态度,了解自我定位与社会、企业对软件开发人才需求定位的偏差,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

3结语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在实施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完善,适应社会软件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发挥校企双方优势,探索结合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产业经济发展输送具有研发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

校企合作“3+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高了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强调学生在高校素质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提升学生的研发能力,并在大四企业实习之前具备至少三个真实企业项目的重构研发能力与经验,从而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此模式科学合理地整合了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形成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赢。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