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7-07-14 13:20周永红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渗透途径优化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周永红

摘要:最近几年,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各种各样新的变化,致使学校教育以及儿童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受到冲击,面临新的挑战。经过调查,发现国内有20%左右的中小学生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包括任性、说谎、厌学、逃学、攻击他人、焦虑、抑郁、逃学甚至是偷窃等内隐与外显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影响,还会使正常开展教育教學工作遭受巨大困扰,从而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学校教育里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迫切且意义重大的举措。本文主要探讨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对保障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途径;优化教学

站在本质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心理素质,是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所以学校教育务必要积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现阶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之中,真正让学生身心两健,这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所以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

一、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心理环境实际上是教师主要行为的产物,所以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课堂心理环境得以优化的前提。如果体育教师的情绪稳定、心理健康,那么就能在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气氛活跃、心情平静的课堂上学习;反之,如果体育教师情绪失控,就会造成师生关系冷淡,课堂气氛日益紧张。所以体育教师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师德修养、心理修养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调节自我的能力较强,并持续健全自身个性品质,真诚接纳中小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理解,创设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课堂心理环境得以优化的核心。教学不仅仅是针对师生关系开展教学活动,还要针对同学关系开展教学活动[1]。以良好人际关系为背景,师生积极的相互关系能帮助师生产生积极情感,形成支持与合作的态度,形成课堂良好氛围,帮助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学还存在特殊性,不管是同学之间还是师生之间的合作都远远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因此获得更多机会,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三)科学设计有效的场地与器材

绝大多数体育课都是在室外进行的,环境复杂多变,使小学生在体育课上面临诸多干扰,因而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将场地画好、教具摆好,使其整洁、美观,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当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前滚翻时,就可将垫子摆成梅花的形状,使每两名小学生获得一个花瓣,学生一到活动场地就觉得有趣、愉快、心情舒畅,渴望尽快参与课堂活动。

二、体育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按照小学生表现欲强、活泼好动的特征,教师应给予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体育课上获得独立的练习时间、练习空间。尤其是要在技能形成练习环节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发展个性,激励他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积极争取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展现各自的创新成果。例如,教师在下课之前可向全班学生交待下一节体育课的内容,让学生们自编自导,专门准备徒手操以及结束环节的整理运动等。每一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环节、结束环节都可引导学生轮流做领队,让学生真正参与体育课堂活动,锻炼心理素质,从而更认真、更自觉地把每一节体育课上好,在多次锻炼中逐渐克服紧张的思想与心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引导学生逐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最大动力[2]。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目标设置、情境创设、价值追求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的动机,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评价自己,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形成良性的体育锻炼心理定势。在学习中取得的任何成功都是学生在持续修正自我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自我评价、自我批评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听取他人建议、接受他人批评的良好心理倾向,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全班小学生正确分析自己、检查自己,清楚自己的不足、缺点,对自己有真正正确的认识。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现阶段的大多数小学生都是在家庭的溺爱中长大的,自我控制力较差,任性,如果一时无法完成技术动作,或在比赛中失利,或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极易出现情绪波动的现象,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此时就需要体育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调控心理的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修心,形成良好心态。例如,冷静思考的方法,即学生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先要冷静、沉着,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好,接着反复思考,及时总结教训与经验,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转移自慰的方法,即当小学生遇到事情不顺心,就要调整自己的关注点,多想一些让自己愉快、高兴的事情,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间隔沟通的方法,即当小学生和朋友发生争执、矛盾时,可将把问题放一放,间隔一定的时间后再选择适当的机会进行沟通,轻松解决问题。

三、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养成健康心态

针对小学体育教学,其中的游戏比赛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教师采取游戏比赛的方式能帮助小学生养成遵守纪律与规则的良好习惯,并逐渐提高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形成创新的优良品质,而这些正是对小学生心态健康的良好体现。在小学生群体中,游戏比赛深受青睐,使得教师在体育教学之中获得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契机。例如,在体育课的换物接力赛活动中,教师就要求学生必须立好所换物体,如果物体倒下就要跑回去重新立好,且跑回队伍时务必要从右边归队,错一次就扣该队一分。为增加队伍得分,各个小组的学生相互提醒,提高集体凝聚力,同时进一步融洽学生的相互关系,抛弃不愉快的心理与情绪。endprint

又如,对于那些责任心强但体育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让其在游戏比赛环节担任裁判,让其秉公执法,如此一来,这类学生不仅不会被其他学生轻视,不因体育素质低下而形成自卑的心理,还能帮助其他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尊重裁判的良好习惯。另外,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在这些游戏比赛活动中得到培养。再如,部分个性较强的小学生在游戏比赛活动中往往因不服输而和他人发生争执,不惜动武,或小组比赛失利后相互埋怨,造成被指责的学生形成怯场的心理,选择退出比赛,这不仅影响教师正常开展游戏比赛教学活动,还会伤害学生的和气。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把握机会,给予小学生耐心的教导,使其正确认识体育比赛的作用以及意义,从而能够正确看待比赛的成与败,批评那些对团队团结有妨碍的倾向,带领学生细致分析为什么比赛失败,探索有利的比赛制胜因素,引导学生最终将沮丧转化成兴奋、振奋,主动而积极地迎接挑战。

四、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

任何人都不可能事事如意,学生在体育课上同样也会遇到挫折。例如,在某班际之间举行的拔河比赛之中,教师发现有一名学生不是班级同学却参与了拔河比赛,于是当即大生斥责,结果那个班的学生不由自主转移注意力,输掉了比赛。类似这种由外因导致的失利往往是学生最难接受的,所以学生情绪很恶劣。针对这样的意外事件,体育教师应第一时间告知真相,先肯定学生们的实力,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然后提供再一次比赛的机会。教师可列举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到任何比赛都有可能出现意外,包括裁判不公正、不公平,让小学生逐渐形成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提高对于挫折的抵抗力,学会自动调节不良情绪。

五、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合群的性格

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期,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其形成良好性格,逐渐变得兴趣广泛、乐于交往,从而积极进取,与人和谐相处。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分组活动中时常会出现个别学生不愿参加活动的情况,或四处走走,或只愿意在一旁观看,教师询问原因时往往都找客观因素。通过调查教师才发现这些学生不合群是因为性格过于孤僻。面对该情况,体育教师要亲力亲为,引导不合群的小学生参加小组活动,并指导其活动方法,通过巡视询问小组成员开展活动的具体情况,表扬他们取得的成绩,增加不合群的学生的信心,使其自觉融入群体。除此以外,体育教师还可创设两名学生合作的比赛,让性格孤僻的学生与其他同学打成一片。通过日积月累,体育教师就能帮助小学生们形成良好性格。

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衡量小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完成创新活动离不开乐观情绪、饱满精神以及充沛体力的支持,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他們的想象,提高其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等[3]。例如,小学体育教材的安排应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健身性等特征,以便促使小学生提升生理、心理与精神,获得愉快的、成功的体验,从而热爱体育,增强自信心与自尊心。教师还可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开发小学生的潜能,引导小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自学、自主练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氛围里逐渐提高竞争力、创造力。

七、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一)合理布置体育家庭作业

按照活动场所、组织者等的差异性,学校的合作活动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以学校为本的家校合作,二是以家庭为本的家校合作。而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家校合作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体育课当然也应适当布置家庭作业,因为在践行减负增效的理念之后,小学生的空余时间较多,怎样有效利用空余时间就成为重要的课题,所以减负之后的小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合理利用过剩精力,通过组织学生们参与集体或个人等体育活动,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积极锻炼,或邀请家长们一起和学生完成作业,从而在增进家长对子女的了解的同时让家长锻炼身体,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该做法符合学生、家长两代人的心理需要,效果良好。

(二)设置体育亲子活动日

部分学校实行双休日场地开放制度,欢迎或组织学生带自己的父母一起参加学校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将自己从体育课学到的技能分享给家长。这样做不但能加强学生家庭内部交流,还能促使家长和家长、学生和学生一起度过闲暇时光,在体育活动中弥补身体锻炼的不足,践行终身体育锻炼过程。

(三)引导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学校和社区发挥各自的体育设施功能,实现优势互补,这是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的表现[4]。尽管当下大多数地区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时都受到关注老年人健康的局限,但发展趋势表明学校是构成社区的一部分,学生也是社区成员,怎样充分发挥出社区体育设施对于小学生健康生活的帮助作用,这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校可与社区挂钩,组织小学生们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区体育活动,包括舞蹈、健身操以及小型的体育运动会等;还可组织小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表演与宣传,向社会奉献自己从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或积极和街道合作,组织学区体育活动。另外,教师可组织小学高年级学生调查学区的健康与体育情况,引导小学生关注社会,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找到解决办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是儿童实现现代化发展、走向世界以及走向未来的重要条件,是今后建功立业的基础,而体育活动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找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优化教学心理环境,让学生慢慢学会学习和生活,培养适应社会的良好能力。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还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体现,但并非全部。如果教师片面强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而忽略身体健康,那么体育教学将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因此,正确认识、正确理解健康和体育的概念,正确处理两者的相互关系,这是很关键的,更是更新教学理念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袁福来.浅析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120.

[2]郭树华.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5(01):182+231.

[3]丁燕妮.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21):95-96.

[4]周博.试论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179.endprint

猜你喜欢
渗透途径优化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小学语文的趣味化教学探析
优化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巧借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职会计教学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