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莹
(黑龙江省嫩江县高级中学)
摘 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踊跃地参与生动的教学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根本保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形成一种自由和开放的教学氛围,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即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更加信任和尊重,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
关键词:和谐;热爱;尊重;理解;容忍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何为教学?它应是师生间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启发的过程。师生互相交流彼此之间的感情,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教学相长,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根本的转换,由教学中的主导者转换成平等关系中的领路人,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新时代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促进者。试想,如果一个学生不能与自己的任课教师和平相处,处处与之做对,他怎么会对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充满兴趣呢?这会直接影响这科的学习成绩和课上表现。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置的课堂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如果一位教师想要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一、热爱学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只有在教师发自肺腑的“爱”的关心下,才能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激发追求真理的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接受教师的指导,爱上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爱,即爱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的爱是偏爱,就不能无选择地、公正地、无例外地爱每一个学生,那么这种“爱”必然会使学生的发展不均衡,使学生之间慢慢产生隔阂,导致良好师生关系的破裂。教师爱学生同时也会收到学生的爱,唤起学生对教师同样的情感,师生之间心心相通,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的基本是尊重。陶行知先生曾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给予学生尊重的同时还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高、课堂表现不佳的学生,更要努力地发掘他们身上的亮点,加以表扬和鼓励,提供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其感受到教师对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信心。即使你面对的是所谓的“不思进取”的学生,也不要懊恼。试想一下,要是教师把对学生的批评、指责、抱怨,换成表扬、启发、激励,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三、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的需要,理解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涵养、一种品质、一种胸怀,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学生与教师在关系上亲近并对其信服,教学才能有良好的效果。我们可以把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解释为宽容,宽容学生千奇百怪的想法,能够使学生开拓思维并且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宽容学生不守常规的行为方式,是尊重学生年龄特点的表现,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
理解是维系师生情感关系的纽带。罗杰斯把理解分为评价性理解和移情理解。评价性理解表现为“我理解你的错误之处”;而移情理解则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感情及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深入地了解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并尊重其思想、情感和行为,倾听学生的心声,才不会横加干涉,粗暴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从而理解学生光怪陆离的思维,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犯的错误,有耐心地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赞。
四、“容忍”学生
美国教育专家道格菲奥里在一项研究中,对较为成功的校长和不太成功的校长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二者之间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最出色的领袖往往能容忍微小的错误。师生间的矛盾可以避免,但不能杜绝。在师生发生矛盾冲突时,采取适当的容忍态度,避免矛盾或冲突激化,是教师处理问题的关键。作为教师,在公正、合理的前提下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尤其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的不敬言行,教师要适当地容忍。如果对某些事件或理论的观点有差异,看法有冲突,教师可以尝试作出适度的让步,留出时间和空间,重新加深对其的理解和领悟,以便师生达成共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沟通技巧、遇事的灵活反应,还有学生对老师的态度等。但只要教师肯付出真情,投入情感,用一颗爱学生的心去温暖感化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就一定会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张彦君.师生关系的心理学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3(3):86-88.
编辑 高 琼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