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银
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道德品质、动手能力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需要奠定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
关键词:化学教学;素质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6B-0108-02
实用性强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现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化学知识。 当今频频曝出一些环境污染与化工厂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有关的事件,使人们对化学产生了偏见。此现状下应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科学素养。对化学知识的一定认知不仅是作为一个高素质公民的前提条件,也是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
一、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化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去寻找物质的变化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结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自主能力。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而不是在黑板上说说而已,必须操作规范,准确到位地解释,从而传递给学生一种意识:对于化学现象的理解不可主观臆断,而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实验从而得出结论。如:Fe(OH)2的制备,按照教材的实验步骤不能发现白色沉淀的那一瞬间,只能看到沉淀是灰绿色到红褐色,学生对教师说Fe(OH)2是白色沉淀表示很疑惑,于是,我给学生做的是改进后的实验,得到的是白色,用滴管吸出涂在滤纸上则瞬间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从而,学生得出Fe(OH)2是白色沉淀,并且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Fe(OH)3这一正确的实验结论和制备Fe(OH)2如何防止被氧化的正确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反衬法等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规范的操作习惯。学生实验时不能不闻不问地放任自流,要来回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操作错误,让学生充分体会规范的操作。教会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育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化学理论知识,还要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接受与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充分获取技能知识。把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运用相应的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
1.在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不要直接给出规律和定律的结论,应设置教学环节,营造质疑思考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自己推导结论。如:在化学平衡移动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中,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画出浓度、压强、温度对正逆反应速率影响的图像,推出平衡移动方向,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小组讨论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2.在实验教学中变验证性为探究性,如:在讲到乙醇的分子结构时,先给出实验式C2H6O,由学生根据价键理论推出可能的两种结构CH3CH2OH和CH3OCH3。我们该如何运用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呢?问题的提出势必会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方案,讨论各小组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及优缺点,选出最佳方案提供实验条件让大家来验证。
学生自主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以及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不断探索的开放性思维,达到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实验操作中采用的是两人合作的方式,由两个学生共同进行实验操作。在整个过程中一名同学负责运行操作,另一位同学负责观察和记录,而且两个同学轮换进行实验等;另外,两个同学互相监督和提醒操作的规范和安全性,如,装有液体的试管加热管口不能对着人,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等。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中的责任感并让其意识到人与人相互合作的必要性。
四、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当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只顾寻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使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毁坏。雾霾肆虐、气候异常、白色污染日趋严重等状况的出现,都是由于生产生活中废气、废水、废渣不经处理乱排放造成的,而这些环境污染的破坏者都与化学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教师不但要讲解化学理论,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化学理论知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能力。
1.教师应结合教材中控制化学污染以及环保知识对生活中的化学污染现象进行分析和延伸,让学生了解到化学污染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抑制污染与保护环境的重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重要性。例如,在讲空气污染时,教师可以介绍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及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和扬尘等,如何防治?学生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从源头抓起,用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采用绿色出行或使用新能源汽车、在生产中使用先进的绿色化学工艺流程做到零排放等。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与主动思考中掌握环保的相关知识。
2.对产生污染的化学实验,要秉承无污染实验设计理念,合理改进化学实验装置,把实验操作中容易引发的污染与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将氯气的性质实验改为微型实验,在一个培养皿中加入几粒高锰酸钾,在其附近两侧分别放一片湿润的石蕊试纸和淀粉碘化钾试纸,在较远处放一团蘸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团,然后在高锰酸钾固体上滴一滴浓盐酸,迅速蓋上玻璃片观察现象。这样有助于减少实验资源的浪费,降低污染,达到实验教学的最佳化。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当代生活中一些新思想、新问题以及拜金享乐主义的出现,容易造成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例如,前几年出现的化学博士不是利用所学知识造福于人类,而是制毒贩毒危害人类以牟取暴利,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因此,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化学教师在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科学态度,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优良品质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1.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利用课本教材挖掘德育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发明创造对世界文明的推动作用。例如:用高岭土制造原始瓷器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用生铁炼钢在战国时期就得以进行;造纸技术的发明在公元前1世纪就得以研发;现今我国的纳米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等。这些发明和创造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结合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师联系实际与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述典型的人物事迹。如: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通过数次的探索,发明出“侯氏制碱法”,名扬国内外。在对联碱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中,侯德榜博士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努力坚持探索。再如: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因家里贫穷导致读完小学就辍学,但是他仍旧在干完农活的空隙坚持自学,在作为助理教师的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勤奋苦学。这些知识的储备为他后来创立“原子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事迹使学生认识到许多科学家刻苦钻研、实事求是、默默奉献、寻找真理的可贵精神,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的基础上,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并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要想在当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于世界,提高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必要的。美国当代课程专家R.W.Tyler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于在学生的行为范型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因此,中学化学课程不单是为培养化学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而要与其他学科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张著永.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