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下的高职院校管理生态改革与创新

2017-06-11 09:01吴育红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吴育红

[摘要]运用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和观点,通过对高职院校的网站资讯和教育部发布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推荐案例的具体分析,阐述了高职院校在校企融合中的跨界之变、处境之困,分析了当前校企融合实践中改革与创新的举措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生态;院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4-006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4011

“校企融合”是職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有效增长点。这一措施需要校企双方乃至更多方面的共同筹划、细致落实。在各方协同中,高职院校如何去承担起自己的主角职责?如何在现实社会经济状态的环境下,走出适合学生发展、适合院校发展、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校企融合之路?对此,开展基于管理生态的院校管理变革不失为创新之举。

一、“校企融合”对高职院校管理生态的新挑战

借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来审视,高职院校组织本身和其管理行为所涉及的环境、学校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构成了高职院校管理生态的研究图景。而在“校企融合”之下,高职院校的管理生态正发生着新变化,面临着新挑战。

(一)“校企融合”下的高职院校管理跨界之变

1主体的变化:从学校主体跨界到工商实体。当社会经济进入到知识经济,社会分工更加专业、细致,高等院校不再是象牙塔,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的学生也不再具有居高临下的人力资源优势,此时到底怎样来培养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定位自身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社会经济实体间的关系。“校企融合”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跨出自我界域,与广阔生动的社会经济实体、协会、行业、集团等相关主体互通互联,实现从学校主体到工商实体甚至是其他第三部门的跨界合作。

2领域的变化:从文化教育领域跨界到经济建设领域、社会服务领域。高职院校从事的是人才培养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校企融合”之下,要走进企业、行业等经济生产领域,了解人才之需。企业行业的营利性特点,与高职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存在众多的不同。不理解生产经营之道,又怎能有效理解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人才需求?不仅要对接企业实体,还要对接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人才之需。这种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实现从文化教育领域到经济生产、社会服务领域的跨界。

3活动的变化:从教学活动跨界到生产经营活动。教学活动是学校的生命线和主旋律。在“校企融合”的要求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发生着位移,他们所教的不再是纯学科原理和知识,更多的是社会生产实际中运用到的专门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跨界到对现实社会生产活动的研究。

4人员的变化:从教职员工跨界到企业员工。“校企融合”强调从业教师要有“双师”素质,既要成为生产领域的工艺师、工程师,也要成为教学领域的实训师、讲师。这无疑要求教职员工不依赖于当前的教师培养制度,要深入到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去磨练自己,使自己成为素质合格的生产人员,从而实现着从教职员工到企业员工的跨界。

5评价的变化:从系统之内跨界到系统之外。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评价,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院校来说,已经超越了教育系统的界限,实现了从院校自我评价、高職教育系统(也许是兄弟院校,也许是上级部门)内部评价,跨越到第三方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

(二)校企融合下院校管理的困境

“校企融合”下,高职院校能否驾驭自身的发展,以达成与管理生态的新平衡、谋求富有生机的新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

1社会传统之困:天职观念的不具备。不少研究职业教育的资料中都论及,国外企业和企业员工,都有接纳学生徒工的传统。例如“双元制”的德国,学校对来自社会和企业方的支持是不证自明的。其实这个传统来源于文明发展史上手工业的独立、城市的发展,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只有从学徒做起,直至获得行会的资格认定,方可进入该行业独立谋生,其学徒的严格管理,又为行业的独特性和手艺的含金量积淀着内涵。尽管这些传统遭到工业化时代规模培训工人方式的冲击,但依然从未阻断。企业、个人会对接纳学徒工有着一种天然的职责观念:为国家负责,培养后人;为行业负责,把关技艺;为公民头衔负责,参与教育新公民。而回望我国高职院校的环境,直至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的模式才渐有改变,工商企业才开始有了独立生产计划、独立经营管理的空间。在接纳学生徒工的过程中,不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主人翁姿态,还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企业利益维护者姿态,其为社会培养学生徒工(实习生)的观念时断时续,时实时虚。

2公共政策之困:公共权力的边界限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对健全企业参与校企融合做出了制度安排,指出要“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但政策尚不具体。因为,对于公权力的主体——政府来说,凡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权力主体就不能去做;对于权力的客体来说,凡是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权力客体都可以去做。在现代职业教育运行体系中,政府的权力是有相当的边界的,制定相关政策是多有限制的。

3职教体制之困:教育类型的不交融。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属于高等教育的B类,即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与属于A类的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级技术的专业课程相比,存在着教育类型的不同,存在着受教育者后续培养发展的空间与路径的分歧。这“不同”与“分歧”在我国现行的职教体制之下,对人才间的交流、对B类人才在教育系统内的上升空间都存在着阻断,A类和B类的分化现实地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4办学机制之困:管理制度的低效率。在教育系统中,职业院校是非营利性组织,甚至兼有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之公共属性。如其人力资源管理,就带着深刻的规范性,从用人的标准与资格、待遇与福利、评价与激励等等,刚性凸显,柔性不足。又如财务管理,也带着强烈的规范性,往往重程序而无法兼顾效率。但在与企业合作中,与社会各界打交道中,甚至是内部的激励行动中,无法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市场化规则,使现行的管理制度成为了不可摆脱的轨道,让学校发展不得不放弃更广阔的机遇与空间。

二、生态学视角给予高职院校管理的有益启示

(一)生态学视角给予校企融合的认识启迪

校企融合已经成为了职教界的共识,如何去面对跨界之变,正视现实之困,成为了高职院校需要直面的现实命题。有人说,19世纪是工业化的世纪,20世纪是管理学的世纪,21世纪将是生态学的世纪。当管理学经历了泰罗的科学管理范式、梅奥的行为科学范式之后,生态学成为了人们关注管理问题的新视角。人们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借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去研究和考察跟组织与管理生态环境有相互关系的问题。从而,使管理学从曾经的对“物”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之后,走向了对“组织”的关注,关注其状态、关注其联结的空间。相信借鉴这样的视角,会促使高职院校实现从自身系统拓展到外部綜合系统的关注,让高职院校积极思考外部环境对于自身生存和成长的影响,以有机统一、生态和谐的观点去推动管理生态环境的主动建设,促进校企融合的积极生成。

(二)生态学研究给予院校管理的具体启示

抛开广义生态学、泛义生态学,仅以基础生态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可以发现生态学基本原理给我们以新的视野,帮助我们去开拓思考校企融合中的院校管理问题。我们知道,有机体总是与周围生态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生态环境中存在着众多的生态因子,影响着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而其中的某些成为了重要的生态因子,甚至是限定因子,他们的作用独特而又重要;有机体与其生态环境通过特殊的作用和效应,如限制因子效应、生态位效应、生态链效应、花盆效应、边缘效应、最适宜密度原则、群体动力原则等,影响着环境发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的发展[1]。

在这里,我们将高职院校作为发展的有机体,其校企融合活动因其联结到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自然的环境系统而成为综合生态系统。在校企融合的实践活动中,众多的影响因素与高职院校发生着具体而生动的影响与联系,因素与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成为高职院校新的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的小系统及其之间的互动等,都会以独特的复杂性作用于高职院校的校企融合之中。研究高职院校本身的内在生态系统,研究高职院校在校企融合下联结而成的更为复杂的综合生态系统,去揭示重要因素、去探寻重要规律,会直接影响校企融合的现实实践。

三、校企融合下高职院校管理生态改革与创新

从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至今,职业教育在20多年的发展中可分为平稳发展阶段(1996—2002年)、高速增长阶段(2002—2007年)到高位运行(2007年至今)三个阶段[2]。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下,许多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职业院校锐意创新,不断寻求突破,在实践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形成了许多有创新、有突破、有成效的成功做法,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了不少变化,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3]。从众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案例和具体实践中不难发现,较为有效的举措都体现出院校对于改革自身内部管理生态的自觉性与探索校企融合管理生态建构的主动性。

(一)院校内部管理生态的革新与趋势

院校内部的管理生态品质直接影响着院校作为组织的生命活力和生存态势。通过国家优秀院校建设资源库案例,可以对校企融合之下管理生态的变革归结出以下的基本态势。

1从规范到增效:组织职责的重塑与强化。不同的组织有其不同的职责承担。面对校企融合的新发展,立足自身的组织定位,主动拓展职责的内涵,是许多院校的自觉选择。如有的高职院校主动贴近教师的技术创新,协同学校资源,鼓励教师投入科技创新;有的院校还将社会专利申请的价值意义、步骤程序,用图示作了清晰的说明,为科技创新指明了路径;有的院校将原先的科研处改变成了科技处,直接对接企业、行业的技术研究;有的院校在院办增设了“不作为治理意见箱”,督促校内的管理作为,进而改变内在的组织内涵,获得与新要求的新适应、再平衡。

2从分化到融合: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实践中,存续一套通行的、往往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的组织系统。但在校企融合的使命下,各院校需要在原有的结构中增添新的职责和任务。是选择扩容机构,继续细分职责?还是重新审视职责和使命,重塑原有的组织结构,重新调整组织的职责?不少院校选择了后者。如不少院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与教务处(或者招就处)合署办公。通过职责的重新划归,使原有组织的职责更为充实,从而实现了新旧职责在组织中的融合。

3从单一到多元:成员角色的培养与开发。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有机的组织系统,本身就内在地存在有众多影响院校发展的生态因子。这也许是一个新举措的出台,也许是一个独特实训室的设立等等。其中,院校内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最有潜力的发展因子。“双师素质”使教师突破了教师的角色限制,去争取成为相关专业、相关生产领域的行家里手,从而实现着角色从单一到多元的突破。于是我们看到,有的院校校长本人,就是拥有多项专利的发明人,是科研的带头人;某些教师兼有生产项目负责人的角色;科研不再是个别人的追求,而是每个成员的发展需求;校企融合使教学工作焕发出专业发展、科技研究的巨大潜能。

4从僵硬到灵活:管理机制的突破与调整。高职院校都有规范的学制设置、学期安排、学籍管理。但在校企融合实践中,一味地以院校利益为本,让企业服务于学校的安排和规定,实属不明智之举。因此,不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可行的路径,平衡两者的规范和利益。如有的院校打破常规,将暑期社会实践与教学活动结合,把岗位认知实习安排到了暑期;有的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直接服务到了铁路系统的春运和暑运;有的院校探索起“3+2”贯通本科培养的试点工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经验。

高职院校还有着公共教育事业的基本属性。如何适应校企融合,走出一条行走在企业和校园结合的管理之道,不少院校创设了新的举措。如有的在校内依靠自身的专业技术力量,创办独立法人的企业实体,自我造血,做到教学做合一,直接对接社会需求、开设实习岗位;有的开办校办企业,以生产性校园项目,开展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实习的工位之需;有的实行工作室制,师生联合组队开展社会项目的承办和任务分派,获得真实生产性项目的锻炼实践。

5从“上墙”到“铸魂”:校园文化的觉醒与感召。院校建设都讲求个性与特色,都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其中校训就成为了各校手屈一指的形象表达。在校企融合的实践中,很多院校发现企业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相通的,尤其是行业背景相同的院校和企业,其所提倡的文化内涵都是一致的。比如有的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就将航天企业的“严慎细实”的精神写入校训,着力培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具有航天文化积淀的技能人才;又比如以“工于建构,成于创造”为校训的某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定期举办“校企文化高度融合”系列论坛,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理念、工作态度、工作价值观方面的高度融合;有的学校推出“强身健体、百炼成才”计划,着力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守纪行为训练、管理能力训练、对抗性训练、绝活练就训练,其毕业生广受社会认可和欢迎。校训是院校体系中的一个微小影响因素,是写在墙上,还是铭记心中、融进信念里,各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做法,也因此让这个生态因子发挥出截然不同的影响力。

(二)校企融合下院校管理生态的革新与趋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淀,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积极推进涉及更广泛、更深刻的管理生态变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追踪实践的轨迹,可以归结出以下的基本发展态势。

1从单元到多元:校企融合探索合作主体的拓展。在校企融合探索中,合作的主体在纵横面上有着宽阔的延伸。在横截面上,有的院校不仅与某些企业直接合作,也同企业所属的行业、行业协会进行合作;有的院校在地域上扩大合作的对象,如与所在的经济园区、信息园区、地方政府等合作;在纵断面上,校企合作拓展了合作的层次,有校級层面的,有基层院系层面的,也有专业层面的,等等。

2从孤立到链接:校企融合探索合作领域的构建。在校企融合探索中,不少高职院校不仅参与合作项目的完成,也主动参与企业产品、企业所在生产链、生态发展链的构建与谋划。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依托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不仅与工艺美术大师、与相关协会开展教学育人合作,还推进到湘绣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高端生产、电子商务、文化研究与教育展示、非遗传承保护等广泛的合作领域,承担起引领产业全面发展的使命。

3从边缘到核心:校企融合探索合作重点的聚焦。在校企融合的探索中,那些极具价值和生命力的项目内容正在渐次集聚。如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把合作的重点放在了教师的培养、专业的打造以及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模式课程的建设上,成果卓著。

4从宽幅到纵深:校企融合探索合作定位的升格。在校企融合探索中,不少院校都渐渐认识到:合作的基础是相互的依靠,是高等院校在产业领域中影响力纵深度坐标中的生态位优势。不少院校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对自己影响力的生态位做出重新定位,努力实践合作定位的升格。如海南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配有乘务模拟客舱、路上应急逃生和水上应急逃生系统设备,拥有一支由国际航班乘务长、国家民航乘务考评员、具备空勤飞行资质教师在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等资源,与企业行业、社会广泛开展在职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职业能力学赛训、科学研究等合作,广受欢迎。

5从显性到隐性:校企融合探索合作内涵的充实。校企融合有多样的合作形态,如何在有限的人力、时间、物资等资源下不被形式所累而有效提高合作的效益?在一些职业院校的实践中可以看到,校企合作的实质就在于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内化在学校的教学中、落实在人才培养上。一些院校通过对职业标准的研究,力争达到教学内容上的“双证融通”;通过不同技能等级人员工作要求的区分,正确理解高职与中职人才培养的不同;有的院校努力实现与职业标准对标、与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对标,实现校企融合从显性到隐性、从形式到实質的递进。

四、高职院校管理生态改革与创新的展望

将生态学研究的视角和研究成果运用到高职院校管理生态的改革创新之中,把高职院校开展校企融合过程中的管理实践活动所及的内外部环境作为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引发出对于高职院校自身系统、对于院校与其校企融合过程中的互动环境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新思考、新观点、新启迪。当然,研究组织的管理生态,要切忌简单套用生物学上的生态来作简单的比附。同样是“生态”,但这两个“生态”“不能视为毫无差别的同义词”,也“决不可矫枉过正,导致陷入环境决定主义的谬误”[4]。生态学给予我们更高、更全、更具生动性的研究视角,必定会引导高职院校的管理研究实现两个重要突破:一是从自我系统到生态系统的突破,即从“我”到“我们”的历程。爱因斯坦说过:不能用引发问题的同种思维来解决问题[5]。生态系统的观点,帮助我们转换了研究高职院校管理活动的视角,从原先关注点重在高职教育系统本身,转换到更大的动态生成与互动中的社会经济综合系统中,去更好地联结到他人、更好地联结到整个系统、更好地联结到自我。二是从社会生态视角回望院校管理,即从“社会”到“我”的历程。社会的发展应有其内在的价值取向,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我们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确保新制度能够确保我们信仰的价值观满足我们认为正确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由、人类尊严、人类目标。”[6]在探寻高职教育之道时,不丧失对于社会发展态势与规律的研究和判断,不迷失高职教育自我系统的独特价值,既要改革自我系统中与进步趋势相悖的内容,也要发挥高职教育系统在整个社会生态中的高位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吳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47

[2]葛道凯.中国职业教育二十年政策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2):3-13.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案例选编[C].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社,1988:19-20.

[5][美]奥托·夏莫,凯特琳·考费儿.U型变革:从自我到生态的系统革命[M].陈秋佳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2.

[6][美]彼得·F·德鲁克.变革中的管理:社会生态学视角话管理[M].张旭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24.

Abstract: Using ecological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viewpoi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hanges of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in the transboundary, and the existential predicament by researching on the website information of the colleges and the successful cases study on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t las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chool enterprise integr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anagement ecology; college management

(責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