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23”作文教学模式探索

2017-06-11 08:26郑金忠信宝英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评价

郑金忠 信宝英

[摘要] 受应试教育模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偏颇及其自身学养的欠缺、学生写作信心与动力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裹足不前,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双辽市第一小学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作文教学改革列为重要内容,构建了“123”作文教学模式:注重积累以解决作文素材问题,实施“两个加强”以解决组织材料成文问题,倡导作文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人文化以解决作文的优化问题。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123”作文教学模式;素材;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4-003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4006

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其成人以后的日常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更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工程。然而受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偏颇及其自身学养的欠缺、学生写作信心与动力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裹足不前,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基于此,双辽市第一小学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作文教學改革列为重要内容,予以专门科研立项,力图为作文教学改革开辟新的路径,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层、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

(一)管理层面

1管理者对作文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等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必须把对作文教学的管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大多数校级主管教学领导由于对作文教学不甚明了而对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其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缺乏大语文观意识,对作文教学的整体导向、机制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

2管理者在作文教学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工作重点或工作重点不够明晰。主管领导没有很好地解决作文教学要重点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致使教师们各行其是,没有出台系统的、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办法。

3作文教学过程中缺乏研究环节或研究氛围不够浓厚。针对作文教学所进行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分散状态,研究群体的比例较小。由于学校不能整体统筹研究活动,所以难以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教师层面

1教师的作文教学素养亟待提高。教师作文教学专业素养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提升的内化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更是教师群体协作的过程。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的文学功底不深,写作能力不强,缺乏写作体验积累,难以把握对写作实践的指导。更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致使其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欠缺技巧、方法,甚至是束手无策。

2教师从事作文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一是教师对作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疲于应付,无暇顾及深层次的作文教学和教改活动。二是缺少开展作文教学的良好环境,如学生少有生活体验的机会,写作文只能闭门造车,缺少真实情感。而这种缺乏生活基础的作文教学无疑加剧了教师的惰教现象。三是缺少写作动力。多数学校一味抓考试成绩,很少给予师生展示作文教学成果的机会。

3指导与训练的方法有待改善。一是对作文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多数教师对“指导”二字只做狭义的理解,仅仅把其视为对学生作文的前期辅导,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从命题到选材、从确定中心到选择写法、从开头到结尾的结构布局等方面,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样的“指导”直接导致的后果只能是是“高耗低效”[1]。二是作文訓练缺乏计划性和持续性。尽管教材中对每次作文训练都有明确要求,但多数语文教师仍然对作文训练的分组目标认识不清,致使训练时或毫无目标地随意教学,或高标准地超负荷训练。

4小学作文评价有待改进、完善。教师们目前只重视习作前的指导,淡化了习作后的评价与修改过程,使学生们的习作得不到及时的评价与修改。即便有评价的过程,也是以教师讲评为主,学生鲜有参与评价的机会。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单一、标准模糊,评语公式化、格式化,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习作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学生层面

1缺乏必要的材料积累。学生较少拥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不善于观察积累,多数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平淡,喜欢用空话、套话、假话。

2缺乏写作技能训练。产生学生缺乏写作技能训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的指导不到位、训练方法简单、训练强度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但学生自身的作文主动性不足却是主要原因。

3阅读欣赏及评价能力较差。小学生由于语文素养水平有限,在缺乏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往往对自己怎么写好文章都是一头雾水,更遑论欣赏或评价他人的作品了。

4网络语言对学生在作文的冲击和影响。当前学生作文中频繁使用网络化语言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沉湎于网络语言的新奇,把使用怪词、错别字当作幽默,把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当作调侃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传统语言的学习,降低了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更助长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浮躁之风。

二、小学“123”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对小学作文教学问题的深层反思

1教学模式陈旧是产生小学作文教学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化现象严重。一方面,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更多的作文知识和所谓的写作技巧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导向下,教师往往在小学生如何巧妙应对作文考试方面下更大、更多的功夫,使学生习惯于套用固定的词语、开头结尾模式,进入作文教学的误区。这种公式化的写作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作文的思维公式化、语言模式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2现有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缺乏针对性。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渐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广东省特级教师丁有宽提出的“读写结合”模式颇具特色。他主张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从“读”中学“写”,“写”中促“读”,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了情景作文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写作时因缺乏素材而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从语感练习着手,主张创设作文教学的模拟情境,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化万提出的科学实验作文模式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强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通过观察情境提炼重点,写出真情;通过游戏情境体验感受,抒发乐趣;通过实践情境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2]。这些作文教学实践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这些教学模式改革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并不适合在普通小城镇小学教学中进行推广。因此,合理借鉴当前国内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成果,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小学作文教学创新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二)小学“123”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小学“123”作文教学模式概述及其针对性。笔者所在的双辽市第一小学为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了以“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主题的系列研究,力图创立并完善“123”小学作文教學模式。“1”是指注重积累以解决作文素材问题,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阅读性积累和生活性积累。“2”是指实施两个加强以解决组织材料成文的问题,即加强作文教学指导和训练,提高作文教学的引领性。要求教师以贯彻新课程教学目标为前提,综合施策,既要指导得力,又要训练有道,改变陈旧老套的作文指导与训练方式,营造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接受作文指导,积极投入到作文训练之中。“3”是指倡导作文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人文化以解决作文的优化问题,即改变教师主导作文评价的陈旧模式,采取师生互动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特色。

2“123”教学策略的具体内容及实施。(1)注重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一是注重语言素材的积累。学生要做到“每人有一本”“每天有一背”“每日有一练”“每晚有一读”,并定期进行反馈、检查、验收、展示,以促进积累工作的有效实施[3]。“每人有一本”是要求每人拥有一个收集积累本。学校要求1—6年级的班主任每日要有板前一记,记的内容包罗万象,如古诗文、名人名言、成语(成语接龙、近反义词成语、各种分类成语)、谚语、歇后语、对联、百科知识、好词、好句、经典段落等。为使积累省时高效,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按年部收集教师积累的知识,经过筛选之后,整理成六册《日有所诵》(每个年级一册),达10万余字。“每天有一背”是要求学生利用每天早自习时间对积累的知识进行背诵。“每日有一练”是要求学生每天中午利用20分钟时间进行说读训练,包括演讲、故事比赛、诗朗诵、新闻发布会、百科知识擂台赛等形式。“每晚有一读”是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放学后至少要挤出一个小时的读书、查找资料时间,并做好读书笔记。二是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时时、事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观察中多看、多听、多想、多问。鼓励其抓住练笔的机会,一旦有好的观察内容一定不要放过,以日记的形式随时记录生活中的见闻或感想。(2)落实“两个加强”,培养学生的作文技能。一是加强对课内的作文指导,明确指导过程中要遵循“七环六有”。“七环”是习作指导中的七环节,即收集素材以做好课前准备、以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以师生交流打开思路、以审清题意来明确写法、以典型引路带动学生习作、以师生互评展示作品、以习作修改达到最终成文的目的。“六有”是对指导的六点要求,即激发兴趣要有滋有味、遵循规律要有先有后、厘清思路要有纲有目、传授写法要有理有据、注重表达要有声有色、有效调控要有张有弛。遵循“七环六有”的要求,学校每学期坚持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开展系列作文教学活动。低年级侧重看图说话、口语交际;中高年级则侧重习作前指导、习作中评改、习作后讲评,让学生在习作指导中习得方法和规律。在教师层面,则通过研讨课、引路课、汇报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其作文教学指导能力。二是加强课外的习作训练。在习作训练上做到“两个结合”,即作文训练与课内阅读相结合、与课外练笔相结合。学校要求教师把每篇课文看成是学生的“下水文”(范文),师生共同体会其内容、剖析其写法,借助课文丰富的思想内容、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优美精彩的语句,特别是针对文中的省略处、延伸处、思维的空白处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一课一练、一课一得”的目的。与课外练笔相结合是指要加大课外习作训练的力度,在活动中挖掘习作资源,如在学校和班级组织开展的参观、游览、智力竞赛、擂台赛、文娱表演等活动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习作。(3)实施“三个倡导”,以提高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唤醒学生的作文意识、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创作激情为教学要点。在讲评课上,除了要求学生全程参与评价,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评、议、改之外,还让中高年级学生像教师一样参与写评语,真正落实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4]。一是倡导评价的多样化。首先是评价层次的多样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要求各年級的教学在评价层次上要各有侧重。三年级上赏评课,要侧重赏析,多学他人的写作优点;四年级上评改课,要侧重修改,让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五六年级上点评课,要侧重于点评,使学生掌握点评的内容和程序。这样的训练体现了作文评价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要求教师的教学既要做到把握整体,又要突出重点。评价多样化也包括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要求,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积极性的目的,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以“教师评”促进示范引领,以“集中评”促进学习方法的改进,以“组内评”达到培优辅差的目的,以“互相评”实现共同提高,以“自己评”促进自我提升。教师对学生写出的评语要进行检查,并做出二次评价。二是倡导评价的个性化。由于学生个体的学识经历不同,对生活的感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就不一样,因此在习作评价上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勇于对习作提出个性化的看法。个性化评价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集中在评点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评价习作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次是要尽量采用对话式的评语,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表达能力,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三是倡导评价的人文化。现在的学生多数是争强好胜的,常常爱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别人的作文。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别人的习作时以尊重、鼓励为主,以向对方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用发现、欣赏的眼光挖掘文中的闪光点。

(三)建立激励机制,持续提高学生的写作动力

1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为此,在习作指导上要体现“三开放”的原则:内容、形式和空间的开放。习作指导要从兴趣入手,运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淡化习作要求,让学生消除习作畏惧心理,促其敢说、乐说、善说;激发学生说真话,体验真实的感受。

2评语鼓励。激励性的评语能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作文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批改和评讲环节上要注意多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多赏识学生的作品。一是教师每次进行总结讲评时都要引领学生进行片段、佳句赏析,对好的作品要进行夸赞、鼓励。二是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欣赏的态度去品评他人作文,对于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委婉地提出修改建议或者意见。

3成果激励。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欢乐。一是在校内开展师生即兴作文赛和师生习作点评赛。比赛中师生在同一时间内评点同一篇短文,然后进行展示、参观。二是汇编个人和班级作文集。学校每个假期都会让学生们把本学期自己的好作品或者摘抄的好作品收集起来,设计、装订成个人作品集;把个人最得意的作品上交到班级,形成班级优秀作品集。三是组织成立文学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并出刊。学校“五色梅”文学社成立于2006年,除每周开展两次文学创作活动外,成员在每学期筹稿、编辑内部期刊一册,为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四是鼓励和帮助学生发表成果,强化学生的成就感。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每次比赛结束后校内都会进行总结表彰;学校专人负责在学生中征集稿件,向公开出版刊物推荐,产生了一大批的“小作家”“小记者”。

三、研究成果及检验

(一)成果汇总

通过学校“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开展的作文教学改革,学校“123”作文创新教学模式已经形成,特色化教学风格得到彰显。作文评价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三个倡导”评价模式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们的作文积极性,使学生培养了自信心、提高了能力、体验到了成功,从而提高了语文综合素质。

学生的习作兴趣浓了,习作“真”了、“美”了,品味逐渐提高。自2006年3月至2016年6月,学生在学校校报上共发表作品545篇;在“小荷作文网”等国家级作文网站和《小学生阅读与写作》《中国校园文学》等各级刊物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000余篇;在中央教科所举办的“我和家人看奥运”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学校有5名同学的作品被发表在国家级杂志《小学生阅读与写作》2008年的第5期上,并获得稿酬;在全国“冰心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学校有17名学生获得奖励,其中有三名同学代表吉林省获奖者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参加颁奖仪式;在第20届全国“为学杯”青少年文学大赛中,学校有6名学生人获“全国十佳文学之星”称号,作品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上,并有10名同学被聘为《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特约小记者。课题的研究推动了学校語文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迄今为止学校已经在市小学教学质量抽测中获得四连冠的好成绩,语文学科成绩遥遥领先于其他学校。

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更新了作文教学观念,教学素养明显提高,指导作文不再是件头疼的事了。学校领导、教师在教改过程中撰写的科研论文《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生活中积累 在实踐中发展》《作文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实施123教学策略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等200多篇作文教学论文和成果先后发表在国家、省、地区级的教育类期刊上。

学校的课题研究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肯定,近几年先后三次在学校召开作文教学创新实践与研究现场会、作文教学经验交流会、作文教学研讨会。2010年11月,学校代表四平地区在吉林省“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交流与表彰会上就作文教学创新做了大会交流,并在当年被中央教科所等五部委授予“全国最具影响力作文名校”的荣誉称号。2011年,学校被确立为“全国冰心杯文学创作”基地。2012年,学校被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特色学校”;校本科研成果“‘123教学策略与作文教学改革”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基础教育校本科研成果开发一等奖,列入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吉林省专项基金资助项目深度开发系列。2016年,学校的“五色梅”文学社被评为全国“九十九佳文学社团”之一。

(二)成果的指导价值和研究的未来走向

通过对作文教改课题的研究探索,80%以上的参与人员(教师和管理者)都能在各自撰写的论文中阐述独到的见解,并发表在国家、省、市级教育类期刊上,证明课题研究确实收获了相当不错的理论成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果推广很好地带动了一些学校的作文教学研究,在理论层面形成了很多共识。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学校进行“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时,总结和提炼了“一个注重”“两个加强”“三个倡导”的“123”作文教学策略,并就习作评价研究进行反思,认为习作评价存在教师指导不力、评价方法和标准不够清晰、评价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十三五”期间学校申请了“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省教科规划课题,围绕习作评改和习作评点两个层面进行研究,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2]中国论文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EB/OL].http://www.xzbu.com/9/view3650386.htm.

[3]信宝英.作文评价的改革与创新[J].吉林课程改革,2016(1).

[4]信宝英.在生活中积累在实践中发展[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8(5):56.

Abstract: By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mode, the lack of teachers' teaching idea and their own knowledge, students' writing confidence and underpowered, and many other factors impact, composition teaching reform in primary school isn't develop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dn't pay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Shuangliao NO.1 Primary School put composition teaching reform 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e, constructed “123” composition teaching mode: pay atten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mposition material, implement two strengthe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rganize material, advocate composition evaluation diversification, personalization, and human culture, to solve the composition optimization problem.

Key words: composition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123” composition teaching mode; material; evaluation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习作展示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