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强
[摘要]情景式教学可以有效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低效的问题,为此必须深刻领会围绕“一个中心”、把握“两个主体”、实现“三大目标”、整合“四种资源”、贯穿“五大进程”的基本原理,精心打造包括创设情景、描绘情景、递进情景、体验情景、拓展情景在内的运行机制,并从研究课程大纲、挖掘网络资源、打造师资团队、把握学生实际的角度完善教学开展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政理论课;情景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1-007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1015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情景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续低效呼唤教学新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政理论课,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到《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都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寄予殷切期望。然而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低效性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发[2004]16号、教社政[2005]5号和[2015]2号文,分别作出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身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的评价,因而上下合力积极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改革已成为当下共识。
(二)情景式教学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新方向
切实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特定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进而帮助学生达到在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激发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相比于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手段,情景教学法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CNKI文献检索为例,截至2016年5月底,以“情景教学”为主题检索,共检索到2809条相关文献,而辅之以“思政”为主题深入检索,仅检索到7条文献。事实上,情景教学法可以在三个方面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进而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一是通过创设情境,實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注入课堂,可以有效解决课程内容抽象与枯燥的不足;二是情景参与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强烈的情景体验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可以较好地实现课程情感教育目标。
(三)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式教学提供新条件
来自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占比提升至901%,互联网对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根据教社科[2008]5号精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进而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网络时代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情景式教学提供新的条件,互联网为课程教学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情景素材,日益完善的网络技术使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变得更加便捷有效,而网络环境下创设的教学情景会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最终使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得到较好地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式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围绕一个中心——以大纲为中心
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按照课程性质和要求规定各门课程具体内容以及实施教学工作的一个法定性文件,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大纲的修订是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在网络时代实施情景教学,可以选择的情景资源非常丰富,可供使用的技术手段也很多,然而不管内容怎么选取,方法怎么使用,系列情景的设计和运用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这个中心。教学情境是辅助,教学大纲是主体,情景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来设定,两者不可本末倒置,即“在设计情景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准绳,以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1] 。
(二)把握两个主体——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主体
关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长期以来有“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 两种说法,而“学生主体”则明显占了上风。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任何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都是‘双主体(也即‘多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 [2]。高校思政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和教师成为双主体,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课中研讨、课后探究三个方面,教师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情景的精心创设和成功运用方面,对教师而言,情景教学的层层推进,不仅需要其充当“导”的角色,还要发挥“演”的作用。
(三)实现三大目标——以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和情感培育为教学目标
高校思政理论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三大教育目标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是‘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主要指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以及人们言行中的政治立场,它源于政治” [3]。高校思政理论课也应遵循这一重要原则,通过学生的情景体验让思政理论课的政治性发挥到极致。然而高校思政理论课也有其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政治性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面貌,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4]。在新型情景式教学中,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科学性在内容上依旧表现为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但由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使得教学实效性得到极大地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三大教学目标就此得以有效实现,也实现了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四)整合四种资源——以图片、音乐、视频、文本为主要载体
教社政[2005]5号文件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要求,强调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手段,进而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推动网上网下教学互动,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建设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促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在提供技术平台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提供大量的相关教学资源,包括媒体素材、课件、题库、网络课程、文献资料、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等等,对于情景教学模式而言,图片、音乐、视频、文本是其中最重要的四种资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承载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学目标。
(五)贯穿五大进程——以创设、描绘、递进、体验和拓展为五大情景环节
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情景式教学而言,有三大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即教师创设情景、情景承载课程和学生体验情景,作为整个教学进程的核心,情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情景式教学强调情境创设的多样化,如案例情景、影视情景、表演情景、实地情景等,但这并不是情景教学的核心所在。情景是为教学而服务的,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安排情景环节。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情境围绕主题形成严密的逻辑,教学情景的安排不应局限在某一环节,而应该从头贯穿到尾,实施全程式情景教学。这种新型的情景教学模式涵盖创设、描绘、递进、体验和拓展五大环节,呈现出一个动态进程,相对于传统的情景创设—模拟—体验模式,它更为科学而有效。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式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其教材建设被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凸显党和政府对课程的高度重视。然而另一方面,高校思政理论课课程内容重复、表达相对抽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如何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就成为关键。围绕高校思政理论课章节涉及主题,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视频、图片、新闻等与主题相关的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引入课程主题,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以2015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章节为例,在课前休息时间老师便可以播放事先准备的歌曲《我的中国心》,以渲染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气氛,同時动态展示有关台湾、香港、澳门的图片资料,使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爱国主义气息,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时,可以引入有关台湾地区领导人改选等相关时政视频,将课堂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描绘情景,陈述主题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情景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对情景资源的成功运用。情景能够烘托教学氛围,但光有情景堆砌而无教师有序引导并不能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甚至会因为喧宾夺主而削弱教学效果。在情景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导演”作用之一便是通过对情景的描述深化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在操作方法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制作并展示与课程主题相关的PPT,简要描绘本节课情景所反映的教学主题。以上述课堂案例而言,在经历了教学的第一环节之后,教师必须要向学生清晰无误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本节课的主题是关于祖国完全统一的实现问题,具体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的形成背景、主要科学内涵与重要意义,使学生对教学情境所反映的主题有较为清晰地把握。
(三)递进情景,衔接主题
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资源,在情景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章节主题,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来衔接教学过程,既能有效串联整个教学情境,又能牢牢掌握课堂的教学节奏。教师可以结合视频、图片、新闻等与主题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利用PPT展现精心设计重要问题,递进情境并衔接课程主题。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将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基本问题,即为什么今天要强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怎样的一种科学构想、新时期该如何开展对台工作,当然也需要细化为出更为具体的分支,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推进情景教学的开展。与此同时,系列问题情景的设计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而得到极大提升,能以更为积极的姿态融入课堂教学。
(四)体验情景,深化主题
情景教学是教师—情景—学生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的有机活动,学生对于教学情境的深刻体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情景讨论则是众多体验手段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师用PPT展现事先设定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情境,深化课程主题。情景体验也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要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景体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围绕情景讨论的过程与结论,教师要掌握节奏并及时给予引导,因为“大学生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5]。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围绕祖国完全统一问题,在“台独”和“港独”等问题上青年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过激的观点,教师必须及时给予正确引导,落实课堂教学的政治性与科学性原则。
(五)拓展情景,延伸主题
根据教社政[2005]5号精神,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高校思政理论课可以通过情景拓展的环节来延伸主题,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而言,教学主题的相关内容时常会瞬间万变,相关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往往是触手可及,这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更加紧密。教师应该尽量展现教学主题相关的最新视频、图片、新闻等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情景资源。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就可以把当前两岸关系中的热点,如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相关资源补充进去。与此同时,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最新学术成果也非常多,教师通过PPT展现该主题最新研究成果,同样可以达到拓展情境进而延伸主题的效果。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式教学的现实路径
(一)研究课程大纲,精心设计情景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大纲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根本依据。如果想成功开展课程情景教学,就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情景。一是情景的创设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成果为中心,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反映社会热点。要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理论教育,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一步推动课程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掌握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二是情景的展开不能脱离教学大纲,要努力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三是情景的落实要联系教学大纲,起到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要通过情景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总而言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精神,针对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出系列情景,是成功实施情景式教学的重要基础。
(二)挖掘网络资源,努力丰富情景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引入网络文化有利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民主化,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社会化”[6]。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具有“广普及、广受众、快捷性、共享性”等特征,它为思政理论课情景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情景资源,主要表现为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同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挖掘网络资源丰富情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集的网络情景资源应该具备真实性。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有时真假难辨,因而教师选取时必须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对相关资源要进行严格甄别,确保情景资源的真实性。二是网络情景资源应该符合适时性,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教师在收集网络情景资源时必须尽可能選取最新的信息,相对陈旧的教学资源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是网络情景资源应该保持系统性,尽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大纲经常会做修订,但章节主题比较稳定,在开展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收集到的网络情景资源归纳整理好,建立网络情景资源库,提高教学设计的效率。需要指出的是,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深入挖掘网络资源,努力丰富教学情景,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需要教师注重平时的观察与积累。
(三)打造师资团队,成功运用情景
高校思政理论课情景教学的成功开展,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需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教社科[2008]5号文件在强调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同时,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时代开展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情景教学的基本原理与运行机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二是必须具备良好团队精神,团队成员在情景教学改革中的角色与作用,应该根据大纲和各自特长做明确的分工,具体涉及章节的分工与教学设计中任务的落实,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协作,提升情景教学的实效性;三是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高校思政理论课情景教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热点吸纳到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把握学生实际,积极参与情景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情景教学的有效开展,必须要紧密联系大学生实际,引导其积极参与情景教学。一要牢牢把握95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与70后、80后相比,95后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特征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有自己独特性,因而高校思政理论课在开展情景教学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原来的教学思维与方式,许多在70后、80后身上能引起充分情景体验的教学活动,在95后大学生身上未必管用。二要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动态。高校思政理论课情景教学所选取的教学情境必须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搞清楚其网络信息动态。三要采用多样化手段加强和学生的情景互动。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交互手段,高校思政理论课情景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以充分发挥QQ、微博、微信等新颖方式,提高互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33-34
[2] 陈秉公论《基础》课教学的“双主体”结构与“学导式”教学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6
[3] 孙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12
[4] 陈志华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J].理论与改革,2006(5):152
[5] 邹佰峰,李杨格乐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大学生思维方式培育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