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探讨促进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的途径,文章开展了基于桂林石刻英译项目的MTI工作坊教学实践。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教学实践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对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中国传统文化成果外宣意识有所帮助。可以从调整时间安排、协调组际沟通、加强翻译工具运用、强化相关课程融合等方面入手,完善教学实践。
[关键词]教学实践;桂林石刻;翻译工作坊;MTI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4-0052-07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翻译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愈发凸显,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然而,翻译市场需求和翻译人才供给之间存在差距,且呈逐年扩大的态势[1]。翻译人才培养存在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综合能力及水平有限、教学效果不理想、实用性欠缺等问题[2]。主要原因包括:翻译教学模式脱离市场需求且可操作性欠佳[3];翻译教学评价中过度强调应试能力培养、忽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等弊端依然存在;翻译教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服务职能研究稀缺[4]。
翻译工作坊是“类似于翻译中心的论坛,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译者共同从事翻译活动” [5],是一个具有相同志趣和方向的小群体聚集在一起,对某些文本翻译进行研究、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进行知识经验的分享,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6]。翻译工作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7],对培养具备语言知识技能、双语转换能力、翻译评价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等翻译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翻译人才有重要意义[8]。
文章着眼于翻译市场需求和翻译人才供给之间的鸿沟,开展基于桂林石刻英译项目的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翻译硕士)工作坊教学实践与研究,探讨促进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的策略,以期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项目简介
此次教学实践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科研项目“桂林石刻山水诗词的英译与研究”为载体。项目旨在培养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古诗词英译软实力的英语专业学生,翻译一批经典桂林石刻山水诗词文献,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系列成果引起学界对桂林石刻的关注,改善桂林石刻在国际旅游文化界“养在深闺无人识”之窘境,将石刻打造成桂林标志性的国际性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桂林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桂林作为驰名中外的国际旅游城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国内最大在线旅游服务商携程旅行网发布的《2016年入境游趋势分析报告》显示,桂林位列游客入境热门旅游目的地全国第4名。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潜力不断开发,旅游产品外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旅游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西现存石刻6000件以上,其中桂林石刻2000余件,是广西石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桂林石刻与桂林自然山水名胜相得益彰,是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和桂林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悠久、分布普遍、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精品纷呈享誉中外。无数学者在桂林石刻这片园地披沙沥金、钩沉索隐,成果卓然。遗憾的是,桂林石刻外译极为稀缺。
旅游翻译涉及旅游活动的一切翻译(含口译、导译),包括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公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旅游翻译文本涉及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召唤功能、美学功能等多种功能,全方位考查译者的双语能力、意识能力、沟通能力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发现并验证正确答案、设计研究问题、收集数据、进行文献研究与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实践研究能力。旅游翻译的核心文本需具备以下要素:所涉及的是国际旅游城市;最近出版;包含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经典山水文学;兼具很多全国各地风景名胜之特色,且颇具翻译难度,译好这些文本对其他文本有借鉴意义 [9]。
二、教学实践
此次教学实践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6级翻译硕士的专业必修课《广西旅游文本翻译》中开展,旨在引导学生熟悉桂林石刻,为后续的桂林石刻山水诗词英译奠定基础,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外译的意识、兴趣和信心。
待译文本选自《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桂林:基于桂林深度旅游体验的视角》[10]。该书第一篇《桂林的文化精华在哪里》的第3部分《桂林石刻》共19节,第1节概述桂林石刻,其余各节依次介绍了桂海碑林、独秀峰、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普陀山、西山、隐山、虞山、南溪山、宝积山、府学文庙、骝马山、鹦鹉山、月牙山、清秀山、中隐山、铁封山等18个石刻景点,共10183字。每一个景点的介绍,涵盖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石刻类别、作品详列等信息,并配有代表性石刻文字及实景图片,可谓图文并茂,引据翔实。19篇文本共同勾勒了桂林石刻的全貌。
(一)译前准备
前期基础。开展此次翻译实践之前,学生已进行为期7周的《广西旅游文本翻译》课程学习,系统掌握了旅游翻译的相关理论、方法、原则,研习了一定数量的旅游文本翻译案例,翻译了一定数量的旅游文本,掌握了汉英翻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教师准备。此次翻译项目计划5个周次完成,共10个学时。待译文本分解为3批。第1批:普陀山、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第2批:象鼻山+西山、隐山、虞山+南溪山、宝积山+府学文庙。第3批:桂林石刻概述、桂海碑林、骝马山+鹦鹉山、月牙山+清秀山+中隱山+铁封山。因各个文本字数相差较大,较短的几个文本合为一次任务,以平衡各组工作量。第1次课,教师先明确此次翻译实践项目的教学目的,统一工作步骤,全班讨论文本示例,并上传待译文本、相关理论、参考资料到课程QQ群。
学生准备。全班共13名学生,分4组承担此项翻译任务。每次教师上传待译文本后,各组选择其一(各组不同),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找背景资料、平行语料、术语词典,在课外完成相关资料和文本研读。在此基础上,分五步统一本组译文风格。第1步:组员总结各自负责的文本内容以及主题内容归类和风格标记,发给组长;第2步:组长整合所有组员提交的资料,发给每位组员,以便每位组员对原著内容有宏观上的了解;第3步:小组试译部分代表性文本,商定主要的翻译原则,定位译文预期读者,力求原文与译文的译文风格、体例一致;第4步:组员的译文在风格、体例上与该文本之字词句篇等保持一致;第5步:组员试译,成功者方可开始翻译。
(二)教学活动
全程互动。各组在课外完成翻译任务,就疑难、要点、策略、技巧等,在组内、组际通过QQ群进行广泛讨论,分享资源和翻译的心得,教师适时关注、解答。如此,有限的课堂时空得以无限拓展,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同伴、同学、老师的帮助,不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课堂汇报。每组需做2次课堂汇报。完成每一轮文本翻译后,各组提前2天将原文和译文的双语文本发给教师,上课前印发给每位学生。各组派出1名代表,进行8~10分钟的汇报,简述文本对象、文体特征、主题特征、写作目的等,陈述在理解、表达等方面的难点和疑问。全班讨论、交流。完成整个翻译项目任务后,各组组长汇总本组所承担的3轮翻译任务,总结翻译及团队管理经验,进行15~20分钟的汇报。
课堂讨论。每次小组汇报之后,全班围绕以下内容展开评论、讨论:原文理解是否准确、完整;翻译理论、技巧运用是否得当;句式和语词选择是否精当;译文是否通顺达意;风格是否切合;表达效果是否等值等。尤其就有争议或有代表性的内容,开展深入研讨,细致分析比较,得出较为理想的译文。教师收集学生译文,课前批阅,课上反馈,尤其就译文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较大失误或翻译技巧,给予指正、补充、拓展,或就学生汇报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撰写论文,并指导发表。如此,培养学生打磨译文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辨识力,挖掘学生理解和表达的潜力,提高学生参与工作坊翻译的兴趣和信心,提升翻译工作坊的凝聚力。
成果整理。翻译成果包括译文和翻译实践报告。主译的小组结合其他小组以及教师的建议之后,进一步打磨译文,得出最佳译文,并就此次项目的翻译实践,撰写1篇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翻译实践报告。如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以及分析、评判译文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翻译实践研究的素养和撰写翻译研究论文的能力。
成绩评定。本次翻译实践作为该课程的1次大作业,占课程作业成绩50%。学生成绩=译文评分(40%)+课堂汇报评分(30%)+翻译研究报告评分(30%)。其中,译文评分=个人得分(50%)+小组得分(50%)。根据每位学生每次翻译任务中完成的译文质量,给出个人得分,取3次译文得分的平均值;根据完成翻译实践项目时该组所负责的全部文本的最佳译文,给出小组得分,取三次译文得分的平均值。课堂汇报评分=内容(60%)+互动(40%)。翻译研究报告评分=内容(60%)+互动(40%)。每部分成绩的考核形式由教师评分和他组评分构成,各占50%。
(三)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
为了了解此次翻译实践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查缺补漏,翻译项目结束后,在问卷星网站开展了《关于桂林石刻英译实践的问卷调查》,13位学生全部参与答题。问卷共22道题。1~20题为单选题,考查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学生评教。第21题为多项选择,考查此次翻译实践的难点。第22题为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翻译工具的运用。
2.数据分析
单选题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4个特征。①20道单选题的回答多为“赞同”或“基本赞同”。②12人次(92.31%)“赞同”或“基本赞同”此次翻译实践的内容设计符合课程培养目标,此次翻译任务具有挑战性,自己能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任务,13人次(100%)认为自己能和队友共同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换言之,难度较高,但经过努力,可以较好地完成。13人次(100%)“赞同”或“基本赞同”此次翻译实践的内容设计结合了地方特色,12人次(92.31%)“赞同”或“基本赞同”此次翻译实践有助于提升其翻译能力和中国文化成果外宣意识。③13人次(100%)“赞同”或“基本赞同”自己的小组可以充分信赖;12人次(92.31%)“赞同”或“基本赞同”自己的努力得到团队成员认可,组内沟通交流顺畅;10人次(76.92%)“赞同”或“基本赞同”组际沟通交流顺畅。④13人次(100%)“赞同”或“基本赞同”此次翻译实践的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方法灵活恰当,教学方案完整,教学时间安排合理,考核指标和难度设计科学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启发性强,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任课教师在协同组际沟通交流方面做得很好。11人次(84.62%)“赞同”或“基本赞同”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教师公平公正的认可,12人次(92.31%)“赞同”或“基本赞同”大家的努力得到教师公平且经常性的认可,满意此次翻译实践的组织形式。前述数据显示:学生对自我成长、团队表现、教师教学较为满意;此次翻译实践的题材、难度合理,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对团队工作比较满意,但仍有改善的空间;教师的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方案、时间安排以及教学启发性和支持度受到学生普遍认可。
第21题根据学生此次翻译实践中的反馈,列举12项难点供学生选择(可多选)。数据按人次排名如下页表2所示。
表2中排名靠前的诗词翻译、术语翻译、习俗传说和情状描摹在旅游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其中,古典诗词多为石刻的核心内容或点睛之笔,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待译文本《独秀峰》援引了宋代王正功的《鹿鸣宴劝驾诗》碑刻,其中有两首诗:“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传。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三君八俊具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鲲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诗中,“玉碧罗青”语出自唐代韩愈诗《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第3、4行“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形容漓江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犹若青罗之带;而桂林的山峰则拔地而起,峻峭玲珑,有如碧玉之簪。引文中的诗句“玉碧罗青意可参”既可解读为韩愈的这两句诗蕴含丰厚、其意可參,或是桂林山水意境深远、耐人玩味。此背景对该文本的翻译有重要意义。诗词翻译困难,理解困难是部分原因,译语表达更富挑战。下达此文本的翻译任务时,教师介绍了古诗词理解和翻译技巧,全班展开了相关讨论。
术语翻译排行第二。如“从形式上看,以诗文为多,题名很少,还有营结纪事、题榜、绘画等。”(出处:《虞山》)“以题名题诗居多,还有填词、题榜、铭文、传记、营缮纪事、跋刻名人作品等。”(出处:《象鼻山》)翻译时,需查询相关术语词典和平行文本,查找对应的表达;如遇文化空缺,则需采取恰当的策略。此外,应充分考虑译文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而非单纯追求文字的对等转换或信息的等量传输[11],还需考虑外宣翻译语言的“经济简明”原则,对过于详尽的术语列举,适当概括之。
习俗传说和情状描摹也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前者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坐在‘曲水流觞的石刻旁,利用水流上下游间的落差,即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即取来饮之,彼此相与为乐,举觞相庆。”(出处:《桂海碑林》)后者如,“阿难面相清秀,迦叶高鼻深目,顶半秃,须发巻曲,俯首作度诚礼佛相。菩萨体形瘦长,面相丰满圆润。右首書萨左臂下垂,手持净瓶。”(出处:《骝马山》)古汉语喜用短句,尤喜四字结构。这在情状描摹中尤为突出。英语重形合,拟态状物叙事时,往往用语简略、结构紧凑。英译时,可在理解原文意境的基础上,适当去掉华丽辞藻,用简约的语言表达,增强译文可读性[12]。
第22题请学生详尽列举所用到的翻译工具,统计数据如下页表3所示。
表3中排名前4的是有道翻译、谷歌翻译、百度翻译、Transmate。大部分学生列举2-3种工具,列举数量最多的2位学生各列举了4种:有道、百度百科、谷歌翻译、维基百科;孤独星球、有道词典、谷歌翻译、百度翻译。孤独星球为《广西旅游文本翻译》课程任课教师提供的英文参照文本。Transmate和Trados是学生本学期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中学习使用的。问卷数据显示,学生较少使用Transmate和Trados。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两个软件需要专业性的语料库,使用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平时不多用,若承接工作量较大的翻译项目时,学生会考虑使用。
3. 总结反思
此次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从多个角度为改进《广西旅游文本翻译》课程教学提供了参照。
首先,问卷反映的诗词、术语、习俗传说和情状描写等翻译难点,在旅游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可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侧重。
其次,20道单选题中,仅1人次(7.69%)选“不太赞同”,是对“我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任课教师公平公正的认可”的回应。共14人次选“一般或不确定”:“我能在规定时间较好地完成此次翻译任务”(4人次,30.77%);“各组之间在相互沟通交流方面做得很好”(3人次,23.08%);各1人次(7.69%)选“我所在小组在组内沟通交流方面做得很好”“我的努力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可”“我的努力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认可”“大家的努力得到任课教师公平且是经常性的认可”“此次翻译实践对提升我的中国文化成果外宣意识有一定帮助”“我对此次翻译实践的组织形式感到满意”。选择“一般或不确定”的14人次中,第10位答题者选了6次,第7位3次,第1位2次,第2位选了“一般或不确定”“不太赞同”各1次。可见,仅个别学生选择“一般或不确定”“不太赞同”“不赞同”。教师可从设定翻译项目所需时间、组际沟通协调、帮助和调动学习困难学生等方面入手,完善教学工作。
此外,学生普遍依赖有道、百度、谷歌等网络翻译工具,较少使用同期其他课程中学到的翻译软件和工具。因此,引导学生使用翻译软件和工具书,也是今后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可考虑在理论、方法、工具等方面强化课程间的融合,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门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熟悉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流程之后,可考虑由学生扮演所有角色,包括策划主题、安排时间,提出翻译日程、翻译目的、合作原则、评议标准等。
三、结语
旅游翻译文本作为一种对外宣传材料,承载了多样化的信息,将这些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背景迥异的国外游客和读者,需要扎实的双语能力和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以及旅游景点民情风俗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要求译者具有广阔的知识眼界和坚实的语言功底、娴熟的翻译技巧[11]。基于实践项目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译员的临场经验和能力,更有利于译员置身于实际工作中,体验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培养快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译员遇到疑难时,可以得到团队的及时帮助。翻译工作坊适用于各种文本类型的研讨,每次都可能出现新的问题,译员们在不断的讨论、互动和交流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如此,在学习中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逐渐成长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翻译者,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宋海英.基于真实项目的翻译教学范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
[2]钟晓.创新翻译教学模式与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4).
[3]陈毅.国内翻译教学模式评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
[4]罗美玲.基于实践项目的翻译教学研究現状与对策探微[J].文山学院学报,2017(4).
[5]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London:Routledge,1993.
[6]吕亮球.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J]. 上海翻译,2014(4).
[7]宋平锋.基于翻译工作坊的start翻译实训模式探究[J].外国语文研究,2015(6).
[8]朱雪林.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目标设计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
[9]陈刚.旅游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10]余昌国.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桂林:基于桂林深度旅游体验的视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11]傅治夷.论桂林市旅游景点翻译文本效度和信度的建设性理据[J].教育教学论坛,2011 (26).
[12]阳琼.以灵渠为例谈旅游景点宣传画册英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作者简介]罗美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诗歌、英汉翻译。
[责任编辑 武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