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中社会参与的相关问题探讨

2017-05-30 08:00林枫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育治理社会参与

[摘 要]在越来越开放的全球化浪潮中,教育不再是一个封闭独立的系统,它与政府、社会组织构成了相互依存的协同治理体系。我国的社会参与现代教育治理正处于起步阶段,应该正确认识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学习国外优秀经验,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从而有效推进现代教育治理中的社会参与。

[关键词]教育治理;社会参与;国外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4-0059-04

引言

教育治理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目标之后,便掀起了健全教育治理结构、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创新教育评估机制等一系列深化改革教育治理体制的研究热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主体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教育治理成为必然要求,学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关系也日益趋向平等,协同共治。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治理也越来越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社会参与教育治理也成为了顺应国家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运行调控的重要环节。在新时期的教育治理下,我国由于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影响,缺乏社会各界力量的普遍参与,对于社会如何参与教育有效治理、运用何种制度和工具去增进社会参与的相关实践和理论基础等相对滞后,相比之下,国外教育治理中的社会参与,无论是实践还是体制方面,都已形成相当成熟的理论基础,在“社会广泛参与”这一趋势要求下,我们应当分析目前教育治理中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和探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提供借鉴。

一、社会参与现代化教育治理所取得的成绩

在我国的教育治理中,一直存在着社会参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的出现,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整体氛围逐渐浓厚,社会各界力量主动要求参与至教育治理当中,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也越来越广泛。为了使教育相关的政策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关于高等教育方面的某些学术性工作会议,都会邀请社会各界的专家参与审议、评估和建议。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模仿美国高校建立了董事会制度,将这些热心于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用适当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学校的决策,不仅可以给学校治理提供不同视角的理念和建议,还能为学校的办学筹备资金。

其次,“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已经成为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重要形式,这也是社会各界参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打破了传统教育领域只关注学术和专利研究而与社会脱节、与企业联系不紧密的弊端。“产学研”合作模式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大学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为学生创设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践,也可以运用科研力量攻破企业难题,研究可行方案;构建“评估中介机构”对学校办学水平、课程设置和培养人才的质量进行社会评估。目前,我国有很多行业协会直接参与本行业的资格考试以及资格证书的发放,相关部门也大力提倡发展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我国已在会计师、工程师等行业内实行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这种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行业协会评估教育质量的社会参与形式也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教育管理规范化、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治理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的丰富当中。

二、社会参与教育治理面临的困境

现代化教育治理需要处理好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而外部治理主体是指学校、政府和社会。实现现代化教育治理,务必达到内外治理结构协调开放,而社会作为现代化教育治理的利益主体之一,在参与教育治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整体参与还存在不足,正面临着现实困境和障碍。

(一)社会力量参与意识低,缺乏积极性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未受到社会企业等教育相关利益者的相应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是政府和学校的责任,真正出于自主参与学校治理的行为甚少,大多处于盲从或者被动的状态。长此以往,社会力量参与意识日渐减弱,不利于教育多元主体共治,也不利于推进我国教育民主化进程。

(二)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渠道单一,缺乏深度和力度

目前为止,我国社会企业参与教育治理的形式多为间接形式,并未出现深入开展直接参与的形式。同时,由于社会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了解及沟通,社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与参与度还处于萌芽阶段。另一方面,社会企业参与渠道的单一及参与面较窄的原因也出于相关中介组织的不够完善全面。由此,目前的社会参与主要表现为企业参与学校,其目的也着重于学校的科研及生产,并不涉及学校的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评估,可见社会参与力度和深度有待全面提升。

(三)社会参与体系随意,缺乏制度保障

具体的制度保障是保证政府治理中有序、良性的社会参与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参与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也务必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在当前,许多学校并未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大多处于比较随意的松散状态,完整健全的规定和操作性强的程序的缺失导致了社會参与主体不明确,而制度保障的缺失使得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活动处于无序状态。只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才能够激起社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利益主体参与的效度。

三、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参与社会实践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一)世界高等教育系统国际化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大学联盟、大学跨组织合作成为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热浪席卷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界也出现了国际化多元化的特点,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增强跨国合作,实现战略联盟,这已俨然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国际上声名鹊起的大学联盟非美国的大学联合会和英国的大学联合会莫属,正可谓是强强联手。作为美国知名研究型大学的集体代言人及利益维护者的美国大学联合会,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提升教育水平,主张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与各校开展科研活动,加强与联邦政府的信息沟通,以及协调成员大学与产业界的关系,联盟成员大学共同面对市场的变化,很显然,美国一流大学与大学联盟之间形成了“马太效应”。与此同时,跨国联盟也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999年,在英政府的支持下,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研究院携手发展成为战略联盟,其使命是借助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知识以及专家的智慧,创造学习机会和商业机会,从而增进英国的国家竞争力,提升生产率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1]。

在高等教育急速发展与扩大的今天,世界上许多教育强国都在经历着由向部分民众提供精英教育转向面对全体提供大众教育的改革,国外大学的发展经验证明了战略联盟对发展大学的重要作用。以此为鉴,我国应大力倡导大学联盟,促进人才培养,加深课程资源共享。目前,我国在大学联盟发展方面也有了些许进展,如c9大学联盟、高校自主招生联盟以及由地区为纽带成立的大学联盟。除了大学联盟之外,获取资源的另一个途径就是积极与产业行业加强联系,为大学发展提供所需资源。美国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与运作方式是此项经验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美国研究工程中心与许多大学开展合作模式,提供相应的实验机会给当地大学生,并准许其参加中心的实验项目。大学参与不仅可以使科研经验转化至人才培养中,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工程教育中心创造了科研成果教学知识成果的收入,在大学与企业的不断合作中,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在美、日、英等发达国家高校治理过程中,不仅内部拥有健全的社会参与机构,在外部治理方面也充分利用了相关利益者的优势,如为争取科研经费以谋求生存和发展,主动与企业行业建立联系,实现跨组织合作等。隨着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在联合培养人才、协同创新、人员交流等方面越来越普遍[2]。因此,我国也应该将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外部治理中。

(二)国际高水平教育中介评估组织的成立与运行,为高校的质量评估始终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提供保障

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充分地发挥中间机构的作用,而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组织之间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其自主性和独立性。为使评估机构能够尽量保持客观立场、维持质量保障工作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各国评估中,都强调政府与评估机构相分离[3]。在美国,教育部等政府部门不负责教学评估、质量评价、大学评价排名等事务,而是由公认的、独立的社会组织机构或媒体来完成的,如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HA)、《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等[4]。CHHA作为全美认证和质量的代表,既对院校进行资格认证,也要对专业学位进行认证,主要承担的工作是对学校和专业的质量进行评估,并公布所有获得认证的院校和专业的名单。在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是院校审查的执行机构,而且在人员和经费管理上都拥有教育自主权。总的来看,国际高等教育认证模式经验是评估指标的科学化和评估内容的个性化。从机构组成上看,吸收了社会名流如企业家、退休教授、律师以及部分政府官员的参与,使决策更加民主化。从其职能上看,中介组织主要通过拨款分配(如英国),外部评价(如美国CHHA)等参与对高校监督,其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以外部参与形式去做评价和进行监督,使得认证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

(三)分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社会参与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特色学校运行模式

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我国已逐步成立教育联盟,教育部直属的高校联盟、地区的高校联盟、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等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几种高校联盟模式,自建立以来,肩负着共同培养我国高层次人才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等重要任务,并积极吸收国外相关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水准。教育中介也刚起步不久,多位学术性机构,由于类型和人员组成都比较单一,运行也不规范,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协商形成权威的中介组织,直接参与院校排名、专业设置、质量评估和证书认证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只能依靠科学、权威的评估工作,才能提出高质量的决策服务,更多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效的评估模式,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才能构建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模式。

通过对国外实际经验的学习,中国也做出了相关的成功案例,以青岛市即墨特殊教育中心为例,该中心以智障学生学会生活为核心教育理念,运用公共治理的思想,创新教育机制,积极面向社会吸纳社会资源,开展智障学生“大生活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相应的培训基地,除了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更是吸纳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同时也扩展了课程资源。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既保证了学生的基本劳作能力的培养提升,也保障了社会资源的互利共赢。社会参与特殊学校的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对社会参与教学建设的一个大胆的实践创新,这种平衡的状态建立于社会与学校互惠互利的双赢基础之上,二者是一种互补的形式,从而促进事物的积极良性发展。青岛市即墨特殊教育中心在对开展社会参与特殊教育学校治理方面,改变了上述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的困境,促进智障儿童学会生活、融入社会。

四、结语

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是实现教育良治的重要保证。在当前中国国情下,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已经势在必行,但建立和完善社会参与教育管理机制还任道而重远,涉及企业、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经验对于我国现代化教育治理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雁,孔寒冰.世界一流大学的现代学术职能—英国剑桥大学案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2]许慧清.大学外部治理视野中的社会监督[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3]姚云.当代世界高等教育评估历史与制度概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朱玉山.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参与及借鉴[J].医学教育探索,2006(7).

[作者简介]林枫,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责任编辑 时锦雯]

猜你喜欢
教育治理社会参与
怎样看待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上)
质量时代教育治理转型的校本策略
教育治理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引导社会参与丰富老年教育形式研究
英国的高校自治与政府调控及启示
网络民粹主义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
治理定义下的教育治理引论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自治与问责的平衡:高等教育治理的保证
信息化时代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