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分析

2016-03-04 17:56黄明顾丹东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治理模式创新信息化教学

黄明 顾丹东

摘要:本文聚焦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从时代转型角度探讨体育教育模式影响及效度,分析其对于信息化教学的价值。文章旨在厘清时代转型与教育模式创新耦合,聚焦影响这一耦合的重要前提,通过对于模式创新和治理思路的探究,为体育教育决策、改革探索新的路径。

关键词:教育治理;信息化教学;范式转型;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118—02

一、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范式转型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基于社会规范的,教师往往从自身素质与教学观念出发,形成符合教学实践的目标与内容,教师与学生一道完成教学任务。从实践中看,体育教师因其学科属性而对其教学行为有更为具体和系统的要求,在课前、课后对于学生个人行为的情境化疏导与建构,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就体现出了其最为显著的优势:

第一,信息化教学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间弄懂每个知识点。信息化要求教师课堂行为应该重视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以及能力的培养。尽管当下的多媒体教学等新方式、新手段层出不穷,对于教学“双基”的把握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第二,信息化教学与小组讨论类似于小班化教学,使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范围更为扩大化,进而让阳光照射到每个角落,减少甚至有效避免同一个班级内出现优等生与差生较大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教师的小组教学课堂行为不断地强化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思维能力培养。例如,通过直观感知、归纳类别、空间想象等思维过程,让不同水平和学识阶段的学生对于客观世界中的体育模型进行独立的判断与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三,信息化教学与小组讨论不仅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大胆地去问同学,同时增加了学生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友情,有助于高校学生主动、积极探索学习。此外,信息化教学中的各个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讨论和研究,组员之间可以相互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对于教学效果也是一种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有效性的特征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型意味着大数据时代基于数据库的数据链条已经渗透到信息化教学的各个层面,对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一是内容有趣。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领会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二是形式新颖。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热情的淡化,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三是课程巧妙。学生对于新知识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既有的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因为起初教师已经对于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所以对教师改变后的联想,学生自然会及时跟进,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这一点上,要体现出教师与学生同步的思考过程,教师应该掌握信息的“火候”,让知识习得自然到位。四是贴近现实。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这些能力的培养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由此,教师必须善于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问题设置相对而言就很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也能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真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大数据时代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1.推进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策略

信息化辅助教学行为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也便于教师个性的展示。教师要正确地完成自我定位,真诚地展示自身情感,在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而调整教学思路。教师应该采用言语、动作、标志多种强化手段,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肯定或者批评,实现高效信息化教学模式。第一,提高信息化有效性的基本策略。既要在课前充分熟悉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握提问问题的难度和逻辑性,又要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提问方式,避免让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认识,而是能够自主探究和学习。同时,要根据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及时转换提问的立场和角度,在提高提问效率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于基本的课堂内容有更多的兴趣。尤其是在提问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提问,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受益。第二,师生交流有效性的基本策略。一是教师要制定清晰而完整的信息化教学流程,让学生能够把握教师的基本思路,从潜意识中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做到跟教师教学思路进行对话与交流。二是教师要丰富信息化的教学语言,把难于理解的长句改成短句,积极选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小结,以免造成学生理解障碍。三是精选信息化课堂教学问题。教师自觉把体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了解体育应用价值。

2.完善信息化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在移动互联时代,网络技术悄然改变了体育教育文本的存在及影响范围。网络文本实现了对于传统文本的挤压,大众对于互联网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概念体系创生到积极与现实媒体形态互动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的支撑使得媒体(比如数字杂志、手机短信以及移动媒体、桌面视窗等新兴触媒)应用更为普及。与传统意义上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四大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终端对于时代与数字化生存的个体体育教育的形成影响更为全面而深刻。一是积极接受并善于利用网络文本。要适应广大学生群体试图通过图画、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以及微博、微信等微客户端的迅猛发展,创新体育教育的文本形式。二是营造适合学生群体参与并互动的网络微环境。要通过网络文本的互动性、创新性、集群性,营造学生群体在场的体育教育现场,让学生群体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实现交互层面的动态性质的审美需求。三是创新体育教育网络传播途径。要广泛利用纪录片、专题影像、学术论坛、高校网站,实现传统文本正统性向当下网络文本灵活性的转变,淡化网站类的宣教色彩,以网站作为主要平台,围绕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引领学生群体主流体育教育认同度。

3.完善视觉文化提升体育教育吸引力

体育教育主要指一定社会结构中用以引导公众言行的体育体系。互联网技术及多媒体特性,通过图像、文字的多重整合,消弭了体育教育文本的文字载体的边界,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诚如哈耶克所说:“只要我们使用错误理论建构的语言,就会不断犯错,并成为永恒。”哈耶克提醒我们,要重视体育教育特征的新变化。一是必须真正把握标志性话语,并冷静分析西方主导话语的意义生成过程。从静态的视觉文本与动态的视觉文本两个路向入手,通过雕塑、绘画、纪念馆等静态方式提升学生群体的宣教素养,通过电视纪录片、电影、宣教广告、宣传片等动态方式提升学生的接受层次。改变传统“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模式,强调体育教育的知识技能与体育道德提升并重。二是通过文化视觉形式的强化,实现体育教育传达入脑、入心。在设计上,强调受众对于既有的体育教育的遵守,企图通过内心的感动出发,触发并形成受众的共鸣,进而实现其自身的导向性与影响力,继而满足不同受众对于广告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追求。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视觉形式设计上要旗帜鲜明地倡导或者反对某种观点,进而劝导学生能够摒弃之前的陋习,树立具有正效应的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信息化教学的艺术审美情趣[J].文化导刊,2001(01).

[2]吕新.当代高校生体育教育适应能力的培养[J].江西学生职业学院学报,2006(06).

[3]许振军.论体育审荚价值及其功效[J].武汉大学学报,2011(03).

[4]王瑞.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可行性分析[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2(03).

猜你喜欢
教育治理模式创新信息化教学
质量时代教育治理转型的校本策略
教育治理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治理定义下的教育治理引论
自治与问责的平衡:高等教育治理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