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依莉+徐梦凡+张俊锋+陈建新
"摘 要:幼儿园家园联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逐渐摒弃了陈旧的传统方式,继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幼儿、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互通合作。文章通过研究手机应用软件的特征和优势,从社会需要出发创新家园联系模式,注重构建幼儿个性化成长档案,以及分享课程和教育活动等,为家园联系平台搭建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让便捷有效的家园联系成为可能。
关键词:家园联系;手机应用软件;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8-0023-04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共同构成。若要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家庭和幼儿园必须相互支持,共同协作,使家园联系形成合力。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家园联系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人们开始通过寻求新型家园联系方式来弥补传统家园联系方式的不足。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园和家庭提供了一条新的联系途径,尤其是近年来手机应用软件的大范围普及,使得建立一个全新的家园联系平台,实现便捷有效的家园联系方式成为可能。
一、幼儿园家园联系现状
幼儿园家园联系,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由幼儿、家长及幼儿家庭、教师及幼儿园共同形成的三位一体的教育联系体,三者之间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进行的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
幼儿园家园联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仅包括一与一的双向联系,即教师与幼儿、家长与幼儿、家长与教师,也包括一与多的双向联系,既有教师与幼儿、家长的联系,既针对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共同解决困惑以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又有幼儿、家长对幼儿园及教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三方应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多沟通、多交流、多探究,形成教育合力。
传统幼儿园家园联系是指通过面谈、家长联系册、家长开放日等传统形式进行家长与幼儿园间沟通互动的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家园联系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联系方式以单向灌输为主,双向交流少。
②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③联系内容呈现空洞性特点,存在表面工作。
④家园双方交流机会较少,时间短且集中。
毋庸置疑,基于网络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有着天然的优势。当下的家长们越发重视幼儿教育,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及时、真实、具体地获得孩子各方面的信息,相比于传统的家园互动方式,开展网络化家园互动既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更符合家长们的需求。通过网络将教师教育家长的单向活动转变为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协定育儿方法的双向活动,这种平等关系会拉近教师与家长间的距离,有效发挥家长的能动作用。
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存有一些弊端,家长文化程度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基于网络的幼儿园家园联系。然而这些对家长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都比较高。
二、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的模式创新
1.手机应用软件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指的是结合网络和手机而形成的具有便捷网络化特点的,利用信息技术等网络化手段开展幼儿、家长、幼儿园之间互通的家园联系互动方式。
依据手机应用软件的性质,可分为一般手机应用软件和特殊手机应用软件。一般手机应用软件指的是一般社交软件,如QQ、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MSN等。特殊手机应用软件指的是专门用于幼儿园家园联系的软件。
随着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以及家长素质的提升,家用电脑、网络的普及,开发一个集“融合各方资源、促成教育合力、增进幼儿发展”于一体的专业的幼儿家园联系平台显得愈发急切。
2.模式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的模式创新是软件板块和功能的创新,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化色彩,满足幼儿、家长、教师的需要,为幼儿教育服务。
(1)利用数据库建立幼儿个性化成长档案
幼儿个性化成长档案记录的是儿童的活动和成长历程。幼儿园为每一位幼儿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将幼儿的性别、出生年月、身体状况、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以及父母亲的工作单位等信息录入数据库,这样教师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讲幼儿的入园情绪、进餐、睡眠情况以及在组织一日生活的过程中收集到幼儿作品、观察到的幼儿活动情况、听到的童言稚语、体验、预防接种等都记录在幼儿的个人档案中。家长也可以将孩子在家的活动、每一阶段所取得的进步再进行补充和丰满。这样日积月累就建立起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幼儿发展情况档案。教师和家长都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的发展过程,进行纵向比较,从而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幼儿尽可能地在不同水平上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
(2)挖掘新型沟通渠道,与家长进行有效互动
家长圈、每日话题、通知公告、班级管理、每日食谱、课程表、花名册、红花榜、入离园信息、评价老师、反馈园长等一系列软件板块内容,使家长在工作生活间隙,通过手机即可参与到家园联系中来,充分了解孩子每时每刻生活学习的变化成长。例如,家长想就孩子所在班级的管理情况,向老师和幼儿园提出建议,此时家长可以通过“班级管理”渠道,一来全面了解孩子的班级管理情况,进而提出更理性的建议,二来缓解了家长刻意询问老师班级管理情况的尴尬;例如,家长想根据孩子在幼儿园内当日的饮食,来安排不一样的营养晚餐,此时家长就可以通过“每日食谱”渠道,更简单快捷地了解相关情况。
(3)教师工作更加轻松,家长了解更加便捷
摘 要:“慕课”是教育信息化在高校的最新形式,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理想“载体”,这种全新的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高等教育。在农业高校如何建设“慕课”是一个新问题,山东农业大学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农业院校“慕课”平台,本着立足于农业高校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从建设定位、运行模式、建设方略三个方面探索研究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从而促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朝着“大农业慕课”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业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
关键词:“慕课”建设;农业高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8-0016-04
一、引言
“慕课”,即:MOOC(Ma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2010年在美国崭露头角,2012年呈现出飞快增长的趋势,于是《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 MOOC的兴起和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更多思考,它迅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许多学者认为,“慕课”将引起全世界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可以说,“慕课”是教育信息化在高校的最新形式,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理想“载体”,这种全新的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我国高校。
“慕课”在农业高校的建设与应用必将促进农业高校的教学发展与教学变革,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力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理工高校相比,首先,农业高校的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相对缺乏网络知识与应用,而通过学习“慕课”,学生不仅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运用网络的实践技能;再者,农业高校的主要学科,如农学、园艺、生科类的许多课程内容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充分、生动地展示出来,且这些学科一般都需要大量的实验,而农业高校的实验经费也往往不充足,这些都使得有农林特色的课程通过“慕课”能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原本单调、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直观,学生可以在线与老师、同学讨论与学习,且时间和地点是灵活的,将来还能实现虚拟环境下的模拟实验,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和自由度,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许多困难(如教学经费不足、实验环境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与应用将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展现全新的教学风貌。
“慕课”起源于并应用于理工高校,在农业高校如何建设“慕课”是一个新课题,我们主张以农业高校学科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特点为根本,以我校“慕课”建设的实践为例,尝试从建设定位、运行模式、建设方略三个方面研究探索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从而促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朝着“大农业慕课”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业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
二、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定位
“慕课”起源于并应用于理工高校,在农业高校如何建设“慕课”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新问题。高校在建设“慕课”之初首先应明确建设定位,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定位可借鉴并综合国内外高校的“慕课”建设定位,选择适合农业高校的实际情况并能突出农林特色的建设定位。
胡树祥等人的考察研究报告指出,美、日高校“慕课”资源的建设定位共有六种:①学校实际教学资源的对外展示平台;②学校优秀面授课堂的展示窗口(如美国的视频公开课);③校内优秀教学资源的免费共享应用;④在一个MOOC平台上共享多所大学的优质课程;⑤基于出版社教材的有偿优质资源共享;⑥研究替代传统课堂的网络课程并提供学分教育。[1]
目前,国内高校“慕课”的建设才刚起步不久。2013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相继加盟EdX和Coursera,并共享多门优质课程资源,北京大学已经共享11门课程,是中国高校里数量最多的。此外,上海30所高校陆续加入“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东西部64个高校先后加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清华大学推出慕课平台“学堂在线”,2014年秋季,山东农业大学的“神农在线”慕课平台正式上线。我们可以把国内高校的“慕课”建设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加盟国际或国内知名的“慕课”在线联盟平台,这种情况相当于“在一个MOOC平台上共享多所大学的优质课程”;另一种是高校自主研发“慕课”在线平台,这种情况基本属于“学校优秀面授课堂展示窗口”,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山东农业大学的“神农在线”等。
以山东农业大学“慕课”的建设实践为例,“慕课”的建设定位目前基本属于“学校优秀面授课堂展示窗口” ,实际上更接近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第一批“慕课”视频课由几位国家级名师主讲,再由技术人员对课程视频进行精心制作和发布,这样的项目在执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与难度,例如:视频课挑选的标准问题以及教师的教学表演水平等等。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定位或将成为学校“优秀面授课堂展示窗口”、“实际教学资源的对外展示平台”、“优秀教学资源的免费共享”与“能替代传统课堂的网络课程的学分教育”的综合形式,并且同时能在一个“慕课”平台上共享应用许多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从而逐渐接近于真正的“MOOC”,用来满足不同学习者(包括:在校学生和社会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尽可能降低实际操作的难度和风险,以确保可持续发展,争取做到“立足校内,面向全国;农林特色,辐射发展;服务学生,服务三农”[2],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农业高校“慕课”的运行模式
在明确建设定位的同时,还要确定其运行模式,农业高校“慕课”的运行模式可借鉴并综合国内外高校的“慕课”运行模式,选择适合农业高校的实际情况并能突出农林特色的运行模式。
目前国际上“慕课”资源建设基本可概括为四类运行模式:①学校部门运作模式;②非盈利组织模式(MIT OCW/edX);③风投商业公司模式(Coursera);④纯商业公司模式(Pearson)。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真正从学校的整体角度规划设计“慕课”资源建设的高校不多,尤其像MIT那样系统、全面地推动开放优质教育资源的更少,多数高校(如日本高校)只是学校里某个业务部门的一项工作,主要是为那些愿意公开课程资源的教师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和帮助。[3]
以我校“慕课”的运行实践为例,“慕课”的运行模式基本是“学校部门运作模式”,就是由学校某个业务部门承担的一项工作,为参与“慕课”教学的教师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与帮助,具体进行“慕课”视频的录制、编辑与制作、发布等工作。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高校“慕课”的运行或将向着非营利组织模式(如MIT OCW/edX)演变,本着“立足校内,面向全国;农林特色,辐射发展;服务学生,服务三农”[4]的思想,从“大农业”教育的整体角度出发规划建设“慕课”,建设全面、统一的农业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平台,从目前的初级建设阶段向着更高层次的“大农业慕课”进步。值得关注的是,非营利的“慕课”平台的长期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经费方面的自给自足,因此从长远来看,非营利的“慕课”平台最终会逐渐朝着营利方向发展,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很漫长的。
上面我们提到了“大农业慕课”,在这里,“大农业”是指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且贯穿了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化大农业,所谓“大农业慕课”就是相对于“大农业”来说的“慕课”,是指除了面向校内学生的需求,还要面向社会、面向“大农业”的需求,在为普通学生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大农业”服务,这样的“慕课”就是“大农业慕课”,其内容一定是有农林特色的,并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能传承、保护、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可以预测,“大农业慕课”将是未来农业高校“慕课”运行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方略
1.以专业的人才队伍和技术平台为基础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因此人才队伍是关键因素,是“慕课”建设的首要部分,有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就为“慕课”的建设提供了第一“生产力”。人才队伍应具体包括:从事“慕课”教学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从事“慕课”教学的教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表演水平,主讲的“慕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从事“慕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为教师提供技术协助和管理服务,两者相辅相成,是互相依赖的整体。
技术平台具体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方面,是“慕课”建设最基本的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完备的专业技术平台就能为“慕课”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工具。我校“慕课”建设是2014年正式启动的,目前“慕课”建设所需的软、硬件都已初具规模,以后随着“慕课”建设的发展需要还将进一步扩充与完善,从而为“慕课”建设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2.以“慕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为核心
“慕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农业高校“慕课”建设的核心与根本,“慕课”资源的应用是“慕课”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性循环,才能使具有农林特色的教学资源在“慕课”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才能发挥资源应有的价值,进而促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确保农业高校“慕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农业高校教育信息化朝着现代化、国际化更进一步发展。
以我校为例,“慕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开发制作有农林特色的课程资源;目前,已制作完成了农业生态学、果树园艺学、植物生理学、数字电子技术等校内“慕课”课程,并向校内学生开放运行。②改造升级原有的精品课程资源;学校原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些原有的课程资源可以经过技术处理改造升级为“慕课”资源,实现精品课程大众化,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在“慕课”建设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③引进其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目前,学校的“慕课”建设尚处在校内课程资源的建设阶段,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大胆引进国内外农业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充实和完善“神农在线”的“慕课”资源,使之逐渐朝着“大农业慕课”的方向发展。
3.以“慕课”的质量审核与学分认定为重点
“慕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质量审核与学分认定为重点。在“慕课”建设过程中,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正确对待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质量意识、系统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严格质量审核,确保“慕课”质量。同时,还要探索研究“慕课”的学分认定。教育部也已发文,指导和鼓励部分高校创建高校内部或者高校之间具有考核标准的慕课学分认定和学习认证机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展开在线学习以及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转换和学分认定。[5]
我校在“慕课”建设过程中,秉持精品意识、质量意识、系统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严格把关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重视课程的规划设计、制作发布、共享应用与评估评价等环节,努力确保课程的高质量,从而共享优质的“慕课”资源。同时,积极进行“慕课”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力求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积极学习“慕课”的热情。
4.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农耕文化为职责
高校具有传承和发展文化的社会职责,与理工高校相比,农业高校是培养服务“三农”人才的高校,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其校园文化的主体,因此,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是农业高校的重要职责。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所蕴含的精华思想与文化品格都十分优秀,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勤劳勇敢、艰苦奋斗、邻里相帮等等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是值得传承和发展的中国文化精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