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探索

2016-10-18 02:43吴用程荣军李莎莎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模式

吴用+程荣军+李莎莎

"

"

"

摘 要: “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是近几年国内外采取的新型合作性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为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平台,能弥补“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一些弊端。文章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构建了“互联网+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新模式,应用于公共数学课。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根据该模式进行了《微积分》课程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公共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8-0020-04

2015 年3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互联网+教育”也应运而生。大学公共数学作为高校几乎所有学科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分支之一。高校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使大班授课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然而,大班授课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小班辅导可以有效弥补大班授课的不足,因此,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合作性教学模式也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某些方面有待改进与优化。“互联网+教育”相比传统教育,展现出了它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能很好弥补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一些劣势。因此结合“互联网+”、“大班教学”和“小班辅导”,形成了“互联网+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教学新模式,该模式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乃至学生终身有效学习的能力。

一、“互联网+教育”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指出,要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的创新、改革和发展。“互联网+教育”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思想、模式,利用新IT的手段,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来促进教育的公平化、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1]。“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在线化、数据化、可视化、自主化、个性化;教育资源无所不在,学生可以按需动态索取;教与学模式发生变革,泛在学习、互动学习成为主流;教育管理数据化、可视化、智能化,使决策更精准、科学[2]。

马玉萍和易志亮[3]指出“互联网+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要求方面相对传统教育更具有优势。这些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可,例如:①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共享;②更容易适应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率;③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④形式多样、方便灵活,能更好的实现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⑤更有利于人的终身教育的实现。当然,“互联网+教育”也有一些明显的弊端,例如: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及课堂反映及时、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并且针对重、难点反复仔细讲解并举一反三或拓展,而“互联网+教育”视频课程无法起到这个作用,无法做到灵活地引导学生学习并激发其潜能;另外,网络资源的良莠不齐会让学生浪费很多时间也无法找出合适的优质资源进行学习,而且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时,教师的监管很难做到如传统教学那样,学生必须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来保证学习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教学中的互动环节可以让师生面对面直接交流使得学生得到更好的思维训练。为此,“互联网+教育”应该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以促进教学有效性。

二、“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合作性教学模式

“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是一种合作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大班授课和小班辅导,由一名教学名师和多名青年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交替安排大班授课和小班辅导。大班授课由教学名师承担,将所有小班集中,进行知识体系系统性讲解的理论性教学;小班辅导由青年教师进行,通过小班开展充分讨论,进行合作性学习[4]。

国内很多高校都面临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现象,特别是名师资源不足尤为明显[5],“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较好地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足的缺陷[4]。大班授课的优点在于可以让更多学生拥有名师等优质教学资源,而大班授课教师团队的组成可以加强团队合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当然,简单的大班授课会受限于课堂时间不够以及学生过多等原因,导致师生互动不够,不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小班辅导能够充分开展师生面对面互动、讨论,有助于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小班辅导过程多样化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因而,必须将“大班授课”与“小班辅导”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它们相辅相成,形成更有效教学模式。

朱艳敏和陈超[4]指出“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①学生参差不齐,突出问题是搭便车现象;②缺少考核压力,导致应付;③大班授课人数太多,教学效果不好;④非主讲教师不熟悉理论授课内容,主讲教师不了解小班具体情况。大学公共数学课程由于理论性强,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来进行优化与完善。首先,根据数学课程和新时代下学生的特点,自制、遴选“可汗学院”、“Coursera”等网站的优质视频,供学生在零星时间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学生的疑问并为学生解决问题,为大班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以保证大班教学的有效进行;其次,为了防止学生搭便车,随意应付,借助小班辅导和网络平台开展随机测验、讨论等环节,并进行评分,加强过程考核;最后,辅导教师全程跟听大班授课,教师团队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及时交流、掌握学生情况和教学动态,并适时调整教学设计。

三、“互联网+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新模式

基于“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大背景,结合“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互联网+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教学新模式,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目前国际上“慕课”资源建设基本可概括为四类运行模式:①学校部门运作模式;②非盈利组织模式(MIT OCW/edX);③风投商业公司模式(Coursera);④纯商业公司模式(Pearson)。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真正从学校的整体角度规划设计“慕课”资源建设的高校不多,尤其像MIT那样系统、全面地推动开放优质教育资源的更少,多数高校(如日本高校)只是学校里某个业务部门的一项工作,主要是为那些愿意公开课程资源的教师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和帮助。[3]

以我校“慕课”的运行实践为例,“慕课”的运行模式基本是“学校部门运作模式”,就是由学校某个业务部门承担的一项工作,为参与“慕课”教学的教师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与帮助,具体进行“慕课”视频的录制、编辑与制作、发布等工作。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高校“慕课”的运行或将向着非营利组织模式(如MIT OCW/edX)演变,本着“立足校内,面向全国;农林特色,辐射发展;服务学生,服务三农”[4]的思想,从“大农业”教育的整体角度出发规划建设“慕课”,建设全面、统一的农业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平台,从目前的初级建设阶段向着更高层次的“大农业慕课”进步。值得关注的是,非营利的“慕课”平台的长期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经费方面的自给自足,因此从长远来看,非营利的“慕课”平台最终会逐渐朝着营利方向发展,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很漫长的。

上面我们提到了“大农业慕课”,在这里,“大农业”是指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且贯穿了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化大农业,所谓“大农业慕课”就是相对于“大农业”来说的“慕课”,是指除了面向校内学生的需求,还要面向社会、面向“大农业”的需求,在为普通学生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大农业”服务,这样的“慕课”就是“大农业慕课”,其内容一定是有农林特色的,并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能传承、保护、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可以预测,“大农业慕课”将是未来农业高校“慕课”运行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方略

1.以专业的人才队伍和技术平台为基础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因此人才队伍是关键因素,是“慕课”建设的首要部分,有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就为“慕课”的建设提供了第一“生产力”。人才队伍应具体包括:从事“慕课”教学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从事“慕课”教学的教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表演水平,主讲的“慕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从事“慕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为教师提供技术协助和管理服务,两者相辅相成,是互相依赖的整体。

技术平台具体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方面,是“慕课”建设最基本的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完备的专业技术平台就能为“慕课”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工具。我校“慕课”建设是2014年正式启动的,目前“慕课”建设所需的软、硬件都已初具规模,以后随着“慕课”建设的发展需要还将进一步扩充与完善,从而为“慕课”建设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2.以“慕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为核心

“慕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农业高校“慕课”建设的核心与根本,“慕课”资源的应用是“慕课”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性循环,才能使具有农林特色的教学资源在“慕课”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才能发挥资源应有的价值,进而促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确保农业高校“慕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农业高校教育信息化朝着现代化、国际化更进一步发展。

以我校为例,“慕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开发制作有农林特色的课程资源;目前,已制作完成了农业生态学、果树园艺学、植物生理学、数字电子技术等校内“慕课”课程,并向校内学生开放运行。②改造升级原有的精品课程资源;学校原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些原有的课程资源可以经过技术处理改造升级为“慕课”资源,实现精品课程大众化,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在“慕课”建设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③引进其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目前,学校的“慕课”建设尚处在校内课程资源的建设阶段,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大胆引进国内外农业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充实和完善“神农在线”的“慕课”资源,使之逐渐朝着“大农业慕课”的方向发展。

3.以“慕课”的质量审核与学分认定为重点

“慕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质量审核与学分认定为重点。在“慕课”建设过程中,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正确对待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质量意识、系统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严格质量审核,确保“慕课”质量。同时,还要探索研究“慕课”的学分认定。教育部也已发文,指导和鼓励部分高校创建高校内部或者高校之间具有考核标准的慕课学分认定和学习认证机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展开在线学习以及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转换和学分认定。[5]

我校在“慕课”建设过程中,秉持精品意识、质量意识、系统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严格把关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重视课程的规划设计、制作发布、共享应用与评估评价等环节,努力确保课程的高质量,从而共享优质的“慕课”资源。同时,积极进行“慕课”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力求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积极学习“慕课”的热情。

4.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农耕文化为职责

高校具有传承和发展文化的社会职责,与理工高校相比,农业高校是培养服务“三农”人才的高校,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其校园文化的主体,因此,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是农业高校的重要职责。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所蕴含的精华思想与文化品格都十分优秀,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勤劳勇敢、艰苦奋斗、邻里相帮等等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是值得传承和发展的中国文化精华。[6]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文化传播呈现出“多样”与“趋同”的特点,某些强势文化正在“同化”弱势文化,而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为“文化入侵”提供了便利,致使文化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甚至成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形下,农业高校以传承、保护和发展农耕文化为重要职责,充分运用“慕课”这种高科技传播途径和先进手段,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传承、保护和发展我国的农耕文化,这对于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抵御文化入侵具有现时代的实际意义。

5.以相应的人事政策和知识产权为保障

相应的人事政策对于“慕课”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高校应适应“慕课”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从事“慕课”工作的教师、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慕课”的教学、技术与管理工作。

保护知识产权对于“慕课”的建设也至关重要。美、日高校一般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问题,而我国的高校往往偏重“慕课”的数量,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高校应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分析国际上“慕课”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办法,依据我国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高校“慕课”的实际建设情况,建立适合我国高校的“慕课”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效保障“慕课”建设者与相关各方的权益,保证其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性。

6.以发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为必要内容

有资料报道,美国和日本在“慕课”资源建设之初就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MIT的“慕课”一上网就向全球开放,同时还与其他国家的有关组织和高校发展合作,哈佛、耶鲁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在许多国家开放;EdX和Coursera在面向全世界开放的同时,还邀请其他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参与,如EdX和Coursera已邀请我国的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参与。

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也应积极发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2014年秋季,我校研发的“神农在线”慕课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国内农业高校中首个自主开发建设的“慕课”平台。2015年4月10日,山东16所高校成立优质课程共享联盟,我校是发起单位之一,联盟的目标是:互助共享、合作共赢、共同提高。目前,“神农在线”已在校内开放运行了农业生态学、果树园艺学、植物生理学、数字电子技术等“慕课”课程。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农业高校参与,以充实和完善“慕课”资源,努力改进和提高“慕课”质量,建设“大农业慕课”,为国内外提供更好的具有农林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从而满足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需要。

五、结语

国内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与发展才刚刚起步,我校“慕课”建设工作是2014年上半年正式启动的,“慕课”建设所需的基本软、硬件已初具规模,2014年秋季,我校研发的“神农在线”慕课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国内农业高校中第一个自主开发建设的“慕课”平台。以我校为例,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第一,专门用于“慕课”工作的软、硬件技术设备还不够完善,原有的精品课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应用;第二,专门从事“慕课”工作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远远不够,缺乏一支技术强、水平高的专业队伍;第三,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与科学指导,缺乏相应的人事政策和激励机制,也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这些都是“慕课”建设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国内农业高校“慕课”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慕课”在农业高校的应用与发展必将促进农业高校的教学发展,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慕课”发展所产生的数据将是农业高校大数据的重要信息来源,“慕课”的发展必将推进大数据的发展,为大数据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反之,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又会作用于“慕课”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总之,建设农业高校“慕课”,首先要选择适合农业高校的实际情况并能突出农林特色的建设定位和运行模式。同时要明确“以专业的人才队伍和技术平台为基础;以‘慕课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为核心;以‘慕课的质量审核与学分认定为重点;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农耕文化为职责;以相应的人事政策和知识产权为保障;以发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为必要内容”的建设方略,努力建设“大农业慕课”,突出农林特色,发挥农业高校自身具有的优势,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与信息服务,同时推动农业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

参考文献:

[1][3]胡树祥,石鹏建,郑家茂.等. 美、日开放教育资源考察与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2):12-17.

[2][4]孙永华. 明确思路 扎实推进MOOCs开发应用工作[N].山东农大报,2014-5-18(2).

[5]张大良. 高校可自主探索慕课学分互认[N].中国教育报,2015-05-08(3).

[6]唐珂.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J].前线,2012(2):72-76.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