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现状调查与培育策略

2017-05-16 08:53宋依琳鲍静
教育界·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职业精神中职学生

宋依琳+鲍静

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

【摘要】以“责任、诚信、合作、学习、抗压”为核心要素的职业精神培育是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突破传统德育“全方位育人”“实践育人”等难题的创新尝试。当前学生职业精神现状如何?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是否符合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文章通过调查寻找瓶颈,努力构建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互联网+”新形态。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策略

一、调查背景与基础

职业精神是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的行为表现,是从业者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能动的思想表现,反映从业者的精神追求和境界。为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强调的“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原则,实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融合”的目标,2014年12月至今,我校关注并持续开展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研究。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用人需求和中职学生能力水平,我校重点开展了“责任、合作、诚信、学习、抗压”五大内涵的中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实践:初步将职业精神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了多形式的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逐步引入校园,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职业精神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笔者利用学校OA平台邀请52所企业和462名在校生参与职业精神现状和需求调查,对于全面掌握学生职业精神现状、存在问题、改进策略和提升教育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本校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现状,比较衡量本校学生职业精神水平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研究优化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实践方案的改进策略,为课题研究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二)样本选择和受访者基本情况

1.学生问卷

调查对象为我校2013、2014、2015级三个年级四大专业学生,利用网站发布调查问卷462份,回收问卷459份,其中有效问卷453份,有效率为98.69%。据统计,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250人,占55.43%;女生203人,占44.57%;其中,会计专业学生127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101人,金融事务专业105人,信息技术专业120人;参与调查者中,一年级学生152人,占33.55%;二年级学生159人,占35.10%;三年级学生142人,占31.35%。所选择的样本性别、年级分布及专业分布相对均衡,避免因被试数量的差异造成误差。

2.企业问卷

企业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与我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52家企业,利用网站发布调查问卷,共计回收问卷50份,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100%。参与调查的50家企业中,86%为私营企业;企业规模在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35家,占了调查企业的70%;业务分布在服装、电商、人力资源、家电、动漫等行业。参加调查的企业与到校开展就业招聘企业统计情况基本吻合,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三、现状分析与检视

(一)企业、学生职业精神認知吻合情况比较

调查发现,企业对员工具备职业精神的重要性看法比较一致,八成企业认为员工具备职业精神有重要意义,其中72.50%的企业认为,员工的职业精神与业务能力密切相关,员工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对业务工作的完成情况影响直接。调查还发现,64%的企业公司文化体现出对员工职业精神的要求。

与之相比,学生对职业精神的重要性认识有分歧。54.33%的学生认为,职业精神对未来的就业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45.67%的学生则认为相较于专业技能等外显的职业能力修炼,隐性的职业精神因素对工作影响不大(表1),58.10%的受访学生认为职业精神与业务能力没有必然联系(表2)。在工作态度就是竞争力的今天,学生该种程度的职业精神的认知水平,是就业、择业时学生出现缺乏担当、急功近利、得过且过工作态度的根本原因,学生对职业精神重视程度未达用人单位的标准。

(二)企业对学生职业精神满意度评价与学生职业精神自评比较

表3显示,企业对学生职业精神满意度评价与学生职业精神自评差距较大,尤其对中职学生“责任”“合作”“抗压”三个职业精神,评分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企业对该三项分数总体评价低。调查还显示78%的企业对学生职业精神满意度评价为“一般”,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为12%。

(三)不同年级学生职业精神五要素自评分比较

1.不同年级组的“诚信”与“抗压”无显著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诚信”的F值=0.296,P值=0.057>0.05;“抗压”的F值=1.591,P值=0.213>0.05。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诚信”分数依次为(平均3.42、3.69、3.52),“抗压”分数依次为(平均3.51、3.68、3.71),没有显著差异,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在“诚信”和“抗压”这两个因子上的变化情况不明显。

2.二、三年级的“责任”“合作”和“学习”显著高于一年级的水平,但二、三年级间差异不显著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责任”的F值=1.301,P值=0.000<0.05;“合作”的F值=1.022,P值=0.047<0.05;“学习”F值=1.036,P值=0.000<0.05,表明不同年级在“责任”“合作”和“学习”上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二年级“责任”分数(平均4.08)和三年级“责任”(平均4.16)的分数显著高于一年级“责任”分数(平均3.17),但二年级与三年级的分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二年级“合作”分数(平均4.26)、三年级“合作”分数(平均4.17)显著高于一年级“合作”分数,但二年级与三年级分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二年级“学习”分数(平均3.17)和三年级“学习”分数(平均3.09)显著高于一年级“学习”分数(平均2.38),但二年级与三年级的分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在“责任”“合作”和“学习”三方面的职业精神发展停滞。数据分析结果见表4。

(四)不同专业学生职业精神五要素自评分比较

表5显示,四个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得分仅在“抗压”要素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对应指标得分显著高于会计、金融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这表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在抗压精神方面承受能力更强。出现这一原因可能与信息技术专业面向美工绘图、管线埋设等重复性体力及脑力岗位工作相关。另外,可能与该专业学生性别构成以男生为主有关。

(五)问题检视

通过上述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笔者可以对当前本校中职生职业精神现状做出基本描述:当前学生职业精神认知水平随年龄成长有上升和发展趋势,二、三年级学生职业精神评分普遍高于一年级学生;从专业角度看,不同专业的职业精神差异不明显;但是,学生职业精神现状与企业用人单位在认识和需求上不太一致,企业对学生总体职业精神满意度不高,尤其在责任、合作和抗压方面,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及用工岗位要求差距大,职业道德人格有待完善。

四、策略探索与改进

(一)策略探索

1.职业精神校内培养途径

表6显示,学生与企业对于职业精神在培养途径上有共同的倾向,以下四个途径均获得企业和学生的认可:利用智能终端实现的线上互动、学生自主参与的实习实训、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指导讲座以及专门课程教学。另外,企业和学生对以下培养途径有分歧:企业更认可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以加速职业精神的养成,如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及技能竞赛等,而这三个途径学生的参与意愿不强烈。

在线学习方面,参加调研的学生有近九成具备上网硬件和环境,这使得在线开展职业精神培养具备现实操作性。调查显示,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多为两个小时以上(占44.81%),90后中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成长,更喜欢互联技术,更热衷于网络化学习,以手机为主要智能终端的互联网在线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针对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学生希望课程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启发性。统计显示,近九成学生希望课程应更贴近自己的专业实际,提供更多职业信息以辅助其了解面临的就业问题以及提供更丰富的案例、视频作为参考。53.20%的学生希望增加线下职业能力训练和提供实践机会。统计还显示,学生对随年级变动开展的跟踪辅导的意愿还不强烈。

2.职业精神企业培训与实习管理

利用智能终端,开展线上共管,实现远程培训和实习管理,成为七成参加调研的企业愿意使用的方式。企业更愿意利用远程的手段,开展实习生的岗前培训(表7)。另外,有86%的企业倾向愿意利用网络开展顶岗实习评价代替填写实习手册,提高企业人事部门的效率。

(二)策略改进

通过上述学生及企业的问卷反馈,在下一阶段的职业精神培育实践研究中,可从以下四方面探索、改进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策略。

1.开展校本职业精神课程体系研究,课程设计体现整体性、发展性

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职业精神的教育应该贯彻到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的全过程。目前,职业精神教育的开展主要是德育课程主阵地、专业课程渗透的方式。由于各门必修德育课须按国家标准完成教学,针对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则相对零碎,因此,构建适合本校各专业学生学习的校本职业精神课程体系,显得尤为关键。课程纵向设计方面,应根据学生年龄和心态的不断成熟,以选修课程形式开展后续辅导和跟踪,避免学生职业精神训练和养成的停滞,持续达成职业精神教育的长远效果。

2.完善在线学习及信息推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网络化

我校已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微信企业号注册已告完成,在线教育硬件设备已经具备,课堂已非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唯一渠道。而且,我校学生也自行建立了“财校——微观天下”等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许多学生予以关注。针对职业精神教育的渗透式特点,大量的信息资源可通过在线学习被激活,专业教学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可形成联动机制,通过微信企业号推送适合学生专业的典型案例、具有示范性的时事新闻人物、提供参考的职业决策方法介绍、发布社团、志愿服务活动推介;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开设职业精神教育的微课程,实现职业精神教育在线学习资源整合、完善,从而提高职业精神教育的传播广度和频率。

3.加强企业职业精神教育示范力度,实现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双融合

我校创新“校企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继续摸索校企联动经验。如商务英语专业建立外贸外包业务实践基地、跨境电商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学校和企业双导师,按岗位开展项目实战,定制培养外贸电商人才;会计专业开展“分门类订单班,引企入校,创辦双联财务咨询公司”,将企业真实任务转换为学习项目,搭建真实的实训平台,工学结合培养人才;金融事务专业以“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为导向,校内校外交替实践、模拟操作与真实业务相互切换,从单向到综合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电商专业突出“互联网+”特征,将企业任务贯穿培养过程,主要以创建典型岗位工作室的方式,通过“企业培训老师-老师培养学生-师生为企业服务”的循环,培养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都符合要求的电商人才。这些校内实践场所,可引进企业的经营文化、管理模式,把行业现状和企业文化带入校园,在促进学生把专业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职业特点,按照企业和岗位的要求,在学校和企业的双重作用下熏陶职业精神。

4.探索职业精神培养评价体系,实现职业精神评价制度化、标准化

评价(考核)制度直接关系着职业精神教育的落实。在下一研究阶段,笔者将探索建立学生思想品德及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校内评价体系囊括现有的学生德育操行考核、学期劳动卫生考核、出勤情况、志愿服务等;校外职业精神培养评价需更新现有的实习管理手段,开发网络考勤平台,严格实习管理制度,以便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强化职业精神。由此实现学生在校内、校外以及各个学期获得职业精神培养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屈娜.中职学校职业精神教育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靳世杰.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15(06):9,12.

[4]余丹艳.浅谈关于中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22):116.

[5]张玲,王其昌,杨晓雷.“走出去,请进来”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164-165.

[6]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0.

[7]索小伟.态度就是竞争力[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34.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职业精神中职学生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