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希强
【摘 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更是语言表达的实际实施者。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将学生放在首位。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得精彩,在想说、会说、能说的情境中纵深思维,立足能“言”与善“辩”的两重境界,建构“造境”、“模仿”、“体验”、“扣词”、“构建”、“交流”等六种系统训练学生“说”的有效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育;语言表达能力;实践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将学生的说与数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数学文本、课堂、班级、学生本身,让学生在想说、会说、能说的情境中纵深思维,习得言语表达的能力,说出精彩。那么,该如何系统地培养与训练学生说出精彩?笔者经过大量的实践后,归纳、反思、总结、提炼,试图剖析学生从能“言”到善“辩”的两重境界,建构“造境”、“模仿”、“体验”、“扣词”、“构建”、“交流”等六种系统训练学生“说”的有效实践策略。
一、能“言”——说出自信
在教学中营造恰当的外部环境,刺激学生想说的欲望,引导学生品味说的过程,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指导他们揣摩、体验“说”的魅力,让学生能够掌握课堂的节奏,说出自信,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1. 造境,激趣导课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愿望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言语表达的魅力与风采,让学生产生说的欲望,从而在课堂与生活中尝试去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时,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对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猜疑,让学生大胆猜测表达观点。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在课的开头就牢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有了兴趣也就有了说的动力,有了说的欲望也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2. 模仿,言传身教
数学言语具有高度概括性、简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言语表达能力,但对于数学问题的表述还是较为随意,不能够完整、规范地表达出具体内涵。而小学生对于教师有着天生的崇拜感和依赖感,学生会对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
经过实践,笔者发现言语模式的建立尤为重要。第一阶段为跟读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说的能力较为薄弱,需要规范地建立起数学语言的表达模式。一般表现为教师说一遍,学生说一遍。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5的加减法练习》时,教师利用图形进行数学语言分析,然后利用形象的肢体语言为学生提供思维模式:“把已有的3只和再来的2只合起来”(用两只手分别表示“已有”和“再来”做合起来之状)。教师接着让学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自己尝试说一说,然后找表述能力较强的学生面对全班示范,再让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检查对错。个别学生说得不完整的,可由教师示范,学生再模仿表达。
第二阶段为套用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主体意识较为强烈,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对教师的表達模式有了清晰的概念,能够自己尝试表述。那么,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叙述,笔者通常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表达模式,让学生套用句式,把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更好地表现出来。在表述主观问题时,可用“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我根据……知道了……”;在比较、解释问题时,可以用“因为……所以……”;而在叙述操作过程时,可以用“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先……再……最后……”的句子来表达。在学生熟悉句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强化巩固,并适时引导修正,让学生的语言变得更加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3. 体验,感受成功
好的言语表达蕴含着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说、会说、想说,充分挖掘自身的表达潜能,激发学习积极性。
师:今天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主学习连乘、连除的知识,有信心挑战吗?
生:有!(学生自信地喊道)
师:请你根据书本先自己大声说一说例题,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关键是什么?
生:计算。
师:你能给这些算式起个名字吗?
生:连乘、连除、乘除混合。
师:哦,你们取的名字跟书上的一样。请你说一说这个算式。(出示一道连乘算式,生读算式)
师:你能向大家说一说这个算式怎样计算的吗?
生:先算2×3=6,再算6×4=24。
师: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看到在2×3的下面画了一条线,在线的下面写了一个6,就表示先算2×3=6。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条横线和6告诉我们先算的部分。
生2:我想到以前我们都是先算左边的两个数,再和第3个数计算的。
师:你真会联系,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在数学中用过的知识。
师:第二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桌交流)
师:今天通过自己叙述例题,感觉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连乘、连除》这一课的知识点非常简单,在课堂中,教师将说话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书中找到知识,拥有了说的欲望与自信,感受到了说的乐趣与喜悦,同时激发了学生继续说下去的浓厚兴趣。
二、善“辩”——辩出思维
数学教育中的言语表达训练离不开“辩”,这是一种说的方法亦是一种思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辩证的关键点,构建多重视角,透析材料与问题,在交流实践中带动思维转换,进行思维的纵深与碰撞。
1. 扣词,提炼关键
数学教材中对于概念、法则、性质以及操作步骤和解题方法的表述,往往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会出现很多精准的关键词。然而,这些关键词语都是学生在平时容易忽视的。那么,在训练学生言语表达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紧扣关键词,将数学道理简要地说出来。尤其当面对复杂的问题与材料时更要进行提炼,可以让学生采用不同的符号做上标记,帮助分析、表达,使学生能够如用波浪线划出关键词语;用圆圈表示注意等等。同时对问题与材料中的长句进行细琢磨、深推敲,再提炼缩短。
2. 构建,多维视角
数学教育中对于材料与问题的分析常常难以把握,多维视角不得不说是一种良好的技巧。在小学阶段想要建立学生的构建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多维视角透析材料,就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这也是训练多维视角的前提。多维视角的转换需要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需要成为常态。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问“你对上面的例题有什么想说的,材料之间有什么异同”、“你对他的观点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你可以提出什么不同意见”、“假如不这样还能怎么办”等等。这些提问可以带动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3. 交流,合作沟通
利用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们能够相互提出自己的见解,取长补短,让学生们在感受数学概念、性质、公式的形成过程以及解题思路的同时,进行思维的辩证,这对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师:这样的一个图形,你能直接计算吗?为什么?
生:不能,它是不规则的。
师:那我们可以怎么办?你能在算之前告诉你的同桌你打算拿这个小家伙怎么办吗?说完之后算一算。
生:行。
师:小组合作交流,各自说一说为什么你会想到这么算,你喜欢这么算的理由是什么?听了大家的解法后你觉得你更喜欢哪一种?最不喜欢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生互相交流并全班交流)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每一位学生都对小组中的解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评判,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增加了学生的思维深处的交流,为学生思维的辩证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综上所述,依托“造境”、“模仿”、“体验”等策略训练学生能“言”;依托“扣词”、“构建”、“交流”等策略培养学生善“辩”。在数学教育中,师生平等交流、相互探讨,相互补充,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开掘说出精彩的培养空间,扬起新的教学之帆,为有效教学起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曼.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中小学数学,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