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福 王国庆
摘 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说会说、善想善说的过程,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丰富的情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会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关键词:课堂;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运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阶段口语交际教学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语言表达就是交际双方为特定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的思想感情的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各个方面的个性发展,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学生流利准确的进行口语表达,是口语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然而有很多学生却不善于表达,即使表达也会出现“心是口非”、词不达意的现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摒除自卑心理。
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相当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例如笔者在《论语十二章》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翻译,对学生翻译中出现的差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埋怨或当场嘲笑。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应简单冠以“不可救药”之类的定论,教师可以在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其中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道理,强化其竞争意识。
二、引导学生讨论,把问题补充完整
有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学生把握不住或短暂时间不能圆满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修正和补充。在《台阶》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事业和人生的话题,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全体同学得到深刻的人生启示:人生在事业的成功中才能绽放出光彩。这样也使不善于发言的同学产生学习激情,激发他们自我表达的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意思说,做老师的要善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他而不是处处硬拖住他,激励他而不是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要把现成的答案硬灌给他。在口语训练中也要贯彻这条原则。学生不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不主动参与交流,不仅与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与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也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埋怨责怪学生,也应从自身的授课艺术上去找原因。教师可以应用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教学中,可以设计“假如有一束花,你会把它献给文中的谁?”通过这一轻松的课堂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欲望,又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
四、发挥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生动性
语文教学应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学的美妙,领悟智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的性格气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产生自我呼应与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独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简直是最愚蠢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个性体验,提高口头表达的生动性和精彩度。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学生很自然就体会到平凡生灵的伟大。这时我继续引导学生品读,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破坏,生物濒临灭绝现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踊跃发言。由小及大,由点到面,深化对于课文主题的认识和思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美的一朵浪花,没有尊重的课堂是看不见生命的律动的,肯定也是沉闷的。
五、巧设辩论赛场,激发表现欲望
辩论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见解,揭露对方的缺陷,以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辩论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辩论中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精心筛选,严密组织语句,锻炼了自己的听、说、读的能力。如教学《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一文时,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营造课堂辩论的气氛,辩论的观点上“庄子和惠子间的争论谁赢了?”正方和反方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还可以使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这样,课堂显得非常热闹,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精彩,很有辩论的味道。整个教学从教师的包办中走出来了。教师没有任何暗示性的语言偏袒某一方,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学生不再感到发言是一种痛苦,一种无奈,一种负担,而是自己用智慧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