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燕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简单、浅层次的课堂活动,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挖掘和解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倡导深度学习有其必要性。本文简要阐述初中思想品德深度学习的内涵以及为实现思想品德深度学习的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关键在于教师全面提升思想品德学科素养,做好“深度”的准备:深度的教学目标、教师备课的积累、精彩的教学设计、有针对性的当堂反馈等。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深度学习;深度准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23-02
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第四届全国课博会除了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好课堂,还探讨了“深度学习”这个议题。深度学习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而是课堂教学改革在追求质量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一个话题。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解释数据。说到底,深度学习遵循人脑认知规律,认知过程逐层进行。因此,我们在深度学习过程中,由舒适区走向发展区、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实现认识的不断递进和深入。
一、深度学习的含义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又该怎么样进行深度学习呢?深度学习并不是教师讲解有多高深,而是走向有思维挑战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也要引领学生、发展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一定是可以看见真实的课堂,学生真实合作、真实表达、真实发问,师生真实共处、真实对话、真实连接,让课堂的一切真实起来。思想品德课堂忌讳高深的道理和空洞的说教。
思想品德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德育与知识传授的双重任务,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学科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教材内容大多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很多知识链接是学生好奇的知识,教材中又安排了很多实践活动,每个话题都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思想品德课中的深度学习
这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内在学习动机,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既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深度学习是针对那些表层、浅层的学习而言,旨在将课改推向深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做好“深度”的准备:深度的教学目标、教师备课的积累程度、精彩的教学设计、有针对性的当堂反馈等等。
(一)深度的教学目标
首先需要教师树立新课改理念,教学中要体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南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指出:“课程价值的定位以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引领初中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有助于培养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人。”思想品德学科的深度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倡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其次,需要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即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依据学情,基于学生生活、学生能力,有阶段性,关注高级思维能力,指向学科本质。
(二)教师备课的积极程度
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二要积累时事新闻热点;三要积累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名人名言、典型事例、诗歌、歌曲等。也就是說,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通过教学实践和听课活动发现,备课挖掘的深度往往决定了一堂课能达到的高度。这个深度指能正确解读教材的程度,通过活动案例对教材的重难点能准确阐释。在初中思想品德优秀课堂展示上,精美的课件制作、恰当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往往被定义为枯燥的课堂,那是因为教师备课不充分、在教材使用上照本宣科的结果。综观近几年脱颖而出的初中思想品德优秀课堂,均能体现出执教者对教材的使用和挖掘上的匠心独具。由于教材编写的前置性与时政材料的突发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因为教材中部分材料的熟知度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从而冲淡对课堂投入的积极性。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收集并有机处理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善于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将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素材纳入课程。备课的深度并不是备课内容的深度,而是指教师挖掘教材的能力和用心程度。教学实践中发现,精彩的课堂有教师思想的灵魂,有对教材内容的绝妙解读,都少不了教师费尽心思的备课。
(三)精彩的教学设计
它包括创设恰当的活动案例、精心设计问题、有效组织活动。上课的高度是指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既能准确解读教材的重难点,又能适合学生,做到设疑问难、精讲点拨。问题要精心设计,区别于表面化的问题,即没有实质性的问题设计,或无关学生的质疑点。一定要找准学生学习上的质疑点和薄弱点设计问题,方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活动的深度,是跟问题设计直接相关的。如果问题的设计比较肤浅、表面化,那么活动也会缺乏深度。比如,初中思想品德顶级课堂展示上,刘彩萍老师用扑克牌(内容是法律条款)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亮牌、出牌、吃牌中感受到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度的课堂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的学习活动。活动要与学习目标契合,有探究性、挑战性,各环节之间呈阶梯状。要创设真实情境,以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好的课堂是可以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地方,是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地方。好课堂里出素养、好课堂里出精神、好课堂里出公民。
(四)有针对性的当堂反馈
是指设计的课堂练习要“精、准”,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当堂达成率,也能加深、拓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课堂实践中发现,教师对练习设计的敏感度不强,仅仅为了有练习可以让学生做而设计练习题。教师不精心设计练习,要么与教材内容脱节,要么因难度较低而缺乏诊断性。有些教材难点通过课堂活动解决一部分,需要通过精心设置的练习,尤其是通过精选的材料分析题加以拓宽、延伸。有针对性的当堂反馈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的目的。
当然,深度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极高,要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熟知课标要求,还要深谙学情,从学生的成长、发展角度设计学习。还有一点要特别留意,不要脱离教材,让学生的学习无所依据,从学生角度,为学而教。要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空间和时间,课堂应是学生们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过程的课堂,学生们的主动参与使课堂变得生动,充满生机。同时也是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课堂。
在讨论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存在于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普遍问题,使我感触到课堂教学中最本源的东西,就是要将备课、上课等教学环节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得快乐和有意义。我们的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要力求让思想品德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肖胜华. 运用多媒体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J].发明与创新,2015,(3).
[2]曾志强.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快乐阅读,2015,(12).
[3]许信英.如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加活跃[J].新课程(中),2015,(9).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