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综述

2017-03-29 03:33杨志强刘润民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综述高职院校

杨志强+刘润民

摘 要:职业素养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成功和学校发展的基础。目前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职业素养内涵研究;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研究;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研究;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研究。在梳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综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10-02

2015年11月3日,教育部在《高等職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提出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丰富了职业素养的理论研究,并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文献数量及分布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的脉络,更权威地反映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状况,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搜索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检索时间为2016年12月3日,选择时间跨度为“2006-2016年”,共检索到437条学术记录,通过整理与分析,去除高职院校的公司化管理、高职学生顶岗实习、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工作、地方志等方面的文献,共获得212篇有效文献,其中期刊论文192篇,学位论文17篇,会议论文2篇,OA论文1篇。

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相关文献发表年限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有关文献发表的数量,还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文献发表的趋势。从2006年至2016年(2016年截止至11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文献总共212篇,具体分布趋势如图1所示。2006-2009年为起步阶段,研究者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都在5篇以内,这是由于此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问题不突出,国家未重视,因此,研究者较少;2010-2012年为发展阶段,发表的文献迅速增加,由7篇增至32篇,这与2010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密切相关;2013年以后为逐步上升阶段(2016年统计数据不完整),由于国家重视,尤其是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等理念的落实,文献发表的数量不断增长。

二、职业素养的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职业素养内涵研究、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研究。

(一)职业素养内涵研究

近年来,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的热度不断上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这种定义不仅模糊,而且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并非相同概念,因此,仅可作为参考。

目前学术界的观点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有的学者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及职业意识等方面”,大多数学者认同这个概念。然而,有部分学者认为,职业技能不属于职素养的构成要素。还有的学者认为,职业素养是一名员工在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笔者认为,职业素养作为衡量从业者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应当具有完整性,需要包含以上五个方面。

关于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表1所示:

上述分类方法各有不同,但都没脱离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素质冰山理论。麦克利兰将职业素养比作一座漂浮的冰山,把水面以上的部分称作显性素养,它占冰山的1/8,是容易被测量的,一般代表学生的知识、职业行为、职业能力等,可以通过各种证书或考试证明;而位于水面以下的7/8是冰山隐藏部分,被称作隐性素养,代表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是不容易被测量的。

素质冰山理论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划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显性素养是隐性素养的外在表现,隐性素养是显性素养的内在支撑,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加强1/8的显性素养培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对7/8的隐性素养的培育,二者结合,共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研究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职业素养,不仅制约了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学校教育以及企业发展会有较大影响,不同的专家学者对现状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罗忠实对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职业素养归纳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诚信、跳槽率高;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适应环境慢,团队意识差;敬业意识不强,纪律观念差”五个方面。盖克荣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问题主要分三方面:一是职业基本素养在知识与技能至上的教育传统中难以超越;二是高职教育实践中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被边缘化及简单化;三是高职毕业生职业基本素养存在先天不足。除了学术界,用人单位也担心学生职业素养低而难以应对快速变化发展的职业要求,比如,部分就业学生存在工作不踏实、缺乏团队协作和吃苦精神、眼高手低、盲目攀比等问题。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当前社会、企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职业素养的缺失既不利于学生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以及国家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寻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显得十分必要。代表性观点如表2所示。

以上学者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原因的阐述,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方面、学生自身方面以及社会背景方面。总体而言,不论学者从何种角度进行阐述,都指出了原因所在。

(三)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的分析endprint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表3所示。

通过汇总以上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途径方面,要综合学校教育、企业环境、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总体而言,不论学者从何种视角提出培养途径,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分析

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对职业素养现状问题的准确反映和对培养途径的合理把握,不同研究者对职业素养的评价有不同观点。

当前专家学者基本采用细化职业素养要素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进行评价分析。例如,有的研究者将职业素养具体化为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知识三方面,将职业意识再细分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等。与此对应的是,有的研究者将职业素养细化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四个指标,然后将每个指标细化评价。

综合众多专家学者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相关表述,细化职业素养要素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基本都能对学生职业素养给出合理分析。

三、职业素养研究展望

随着“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出,社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以上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总结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与方向将是:

从研究视角看,应该具备多元化视角,尤其是企业视角和社会视角。从多元化的视角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助于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厦以及通过合理借鉴与变革,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从研究内容上看,加强实践运用。职业素养重在通过实践去培养,注重开发,要将理论研究融入实践。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方面,必须突破“重理论、轻实践”这一局限,落实理论、加强实践,二者同步并进。

从研究行为上看,研究者之间应该加强交流、沟通与融合,以免研究力量的分散以及无谓的研究重复,从而造成整体研究的低效。因此,对于以后的研究过程,需要研究者提高创新性,增加新颖的观点,改进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研究态度和学术氛围。

总之,学生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的现有成果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现代职教理念的不断发展,职业素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杨艳.高等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

[2]梁枫.职业素养修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3]肖润花,王春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

[4]刘伟.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

[5]叶蓉,文峥嵘.职业素养通修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综述高职院校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