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瑞
摘 要:随着慕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课程免费向全世界学习者开放,教师课堂“讲师”角色正在面临挑战。本文以环境、学生、课堂的变化为出发点,系统地分析了“慕课+翻转课堂”课程模式发展的时代背景,并通过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任务担当,阐明教师在课程构建和实施中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慕课学习;翻转课堂;教师角色;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12-02
随着2012年“国际MOOCs元年”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名师课程通过MOOCs平台免费向全球学习者开放。2013年,中国高校加入了国际MOOCs 阵营,开始建设自己的MOOCs。同年,我国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把“MOOCs”翻译成“慕课”。与此同时,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牵头,先后成立了C20慕课联盟(高中)、C20慕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因此,2013年也被称为“中国MOOCs元年”。201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联手网易推出了“中国大学MOOC”平台,“在这里,每一个有意愿提升自己的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随着慕课的出现,传统课堂知识传授的模式正经历着挑战,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必将发生变化。教师角色重塑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重塑的时代背景
台湾大学叶丙成老师在2014年9月,北京大学召开的在线教育主题论坛上指出:“我们传统的老师定位自己的角色是上课讲演,MOOC让这个事情变得很危险。MOOC出现后老师应该好好思考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慕课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它的出现将给教育带来哪些变化?教师应该如何重塑自己的角色?
(一)教育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国内外的教育变革越来越趋向于强调“关注学习者个体差异”培养学习能力的个性化教学。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个性化教学需要的教育网络环境日趋完善,云计算服务、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了教育的创新发展之中,基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分析使教学研究摆脱了主观臆断的诟病。因此,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认为“与大数据同行”就是未来的学习和教育。慕课作为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平台,帮助个体学习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普及化和规模化。教育环境的变化表明,教师传授知识的角色逐渐被慕课取代,能够基于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教学,具备“教练”潜质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青睐。
(二)学生的变化
当今90后、00后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见证了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与成熟。在大学与中学校园里,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现象早已不再新鲜,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正在普及。无处不在的WIFI和越来越优惠的手机套餐服务正在改变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叶丙成于2014年9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在中国,20%的慕课学习者是中学生。慕课已经成为高中生提前了解大学课程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变化表明,教师的信息素养将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所授课程领域最新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成为该课程的专家,否则,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三)课堂的变化
近几年“翻转课堂”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它正在改变着教学的流程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首先,这种模式将“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实现了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先学”指的是知识传授过程,它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后教”指的是知识内化过程,它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协助在课堂上完成。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再是向学生讲授知识的“讲师”,而是辅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教练”。这种混合学习的课堂教学就是翻转课堂。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虽然不用再专注于知识的讲解,但这并不代表教师责任的减轻。首先,教师将面临制作慕课或者为学生选择合适慕课的责任,这需要教师全面掌握课程内容;其次,教师要重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并与学生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堂的变化表明,教师需要研究课程、研究学生,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和研究者。
二、如何重塑
当前的慕课大潮催生了“慕课+翻转课堂”的课程模式,面对这次全新的挑战,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课程,重新塑造自己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中的角色。
(一)课前
课前指的是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的主要准备工作,即:分析课程结构、整理课程资源、设计课程作业。无论是准备将自己的课程制作成慕课,还是借用网络上已有的慕课资源,在课程开始之前,这三项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1.分析课程结构,建构课程知识图谱。
慕课是以“基于系统设计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展开的, “系统设计”在慕课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系统设计之前,教师需要系统地梳理课程的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调整和修订,进而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课程知识体系,即课程知识图谱。教师建构知识图谱的过程,就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再认识、再整理的过程。当课程内容以“碎片化”方式出现时,知识图谱不仅是指导教师循序教学的指南,也是指导学生合理有序安排学习的依据。
2.整理课程资源,制作课程微视频。
在慕课学习中,微视频是传递学习内容的重要方式。每个小视频自成一体,围绕一个概念、一个原理,或一个话题,逐步深入,有始有终,相对完整。 因此,在建构了课程知识图谱后,教师需要整理课程的现有资源,为每个知识点设计最适宜的微视频表达方式,提供对应每个知识点的拓展学习材料。然后,从网络中选取适宜的视频片段,或者自己制作微视频。
3.设计课程作业,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慕课+翻转课堂”课程模式中,教師除了切分课程知识点,并按照知识点提供优质微视频和学习资料,还需要为学生设计作业和习题。在设计课程作业和习题时,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注重引导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作业和习题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情况,也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考核学生的评价与创造能力。这样的设计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endprint
(二)课中
课中指的是课堂教学,即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前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由低级认知逐渐过渡到高级认知。
1.课堂讨论,答疑解惑。
课堂的翻转虽然使教师“传道、授业”的角色不那么明显了,但是教师“解惑”的作用愈加重要。学生学习中的疑惑一部分产生于课前的微视频和拓展资料学习,一部分产生于课前的作业或习题。从事翻转课堂研究的先驱亚伦和伯格曼认为,翻转课堂的最大好处在于那些挣扎中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在翻转后的课堂中,学生有更多表达疑惑和展示学习结果的机会。教师需要认真设计课堂活动,带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独立练习,个别指导。
亚伦和伯格曼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最需要老师的时候不是老师讲授知识的时候,而是他们做作业遇到难题的时候。这是学生内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他们经历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认知递进过程。此时,他们最需要获得教师的帮助指导。
(三)课后
课后指的是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在“慕课+翻转课堂”课程模式中,教师在课后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1.在线答疑,拓展延伸。
在“慕课+翻转课堂”课程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宝贵和最有效的学习时间。常常会出现课堂讨论和辅導时间不够用的情况。所以,课后的在线答疑就成为课堂讨论和答疑的延伸。除了互动、答疑,教师课后还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单独提供各种拓展学习资源,帮助他们继续探索提高。
2.开展研究,提升课程。
慕课具有由大规模和开放性带来的特征,这有利于教师基于慕课开展研究。慕课开课后,平台会自动记录并统计数据。中国大学MOOC 平台提供的可视化信息包括学员注册信息、具体教学资源的学习情况、讨论参与情况,包括测验和作业的得分统计情况。教师可以基于这些数据,改进课程,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也可以通过向学习者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学习动机、学习体会或者对课程的建议等等。不过,教师需要提高数据观察与分析能力。
三、重塑的意义与挑战
“慕课+翻转课堂”是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从站在讲台上的讲师到站在学生身边的教练,教师要经历从知识讲授型教师向知识、技能、研究等综合型教师的转变。
(一)提升综合素质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从“知识本位” 过渡到“综合素质本位”。对始终站在人才培养一线的大学教师来说,不断按照时代要求提升综合素质无疑是个挑战。在“慕课+翻转课堂”课程模式中,教师不仅要对课程内容有全面深入的掌握,还要带领和辅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要具备过硬的教学设计能力,娴熟地进行网络操作,基于课程教学开展研究。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者,而是要兼具专家、教练、设计者、学习者和研究者等不同角色于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二)增强信息素养
从20世纪50年代的广播电视教育,到80年代电脑和幻灯机的出现,到90年代多媒体教学的逐渐兴起,到进入21世纪后网络技术的渗透,再到2012年慕课、大数据的出现,信息技术一直在推动着教育的变革。每一次教育变革中,教师的信息素养都要经历一次挑战和提升。在“互联网+”时代,与大数据同行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为教育服务,将决定教师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未来。
(三)加强团队合作
现代教育中,教学和科研都已从单兵作战迈入团队合作。北京大学的汪琼老师在《教你如何做MOOC》的慕课课程中,将慕课的制作人员分成了教学、技术和服务三大团队。三个团队既明确分工,又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慕课课程制作和上线运行任务。再从翻转课堂实施过程分析,课前集体研讨、课中相互观课、课后共同反思的方式能够不断提升翻转后的课堂教学效益。在专业化和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加强团队合作。
四、结束语
近几年对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研究越来越多,慕课作为翻转课堂大规模推广的前提基础,曾一度被誉为——继火的发现之后最重要的创新。为此,有人担心,在线课程是否会取代课堂教学?比尔·盖茨认为“技术是对教师的重新部署,而不是要去取代他们。”在线课程是革命性的,但它更有可能作为正式教育环境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只是教师要重新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完善个人角色,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与大数据同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