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霞,吕勇兵
(吕梁学院 中文系,山西 离石 033001)
“俗成语”是和“雅成语”相对而言的来自于群众口语的成语。它们是在某一区域惯常通用的,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 整体性的语义的四字组词语[1]。河曲方言中的俗成语数量庞大,表意功能超强,不仅辨义精准、表意细腻、针对性强,而且形象感极强,充分证明了其旺盛的生命力所在。本文着重探讨河曲方言俗成语的语义特点,以期展现其独特魅力。
李淑珍等认为四字格俗成语的典型语义特点包括描述性、形象性、贬义性及幽默性。笔者发现河曲方言中的俗成语除了具有这些语义特点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语义特点:
汉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追求平衡和谐的偶对思维的特点,反映到生活方面,就是喜欢事物的成双成对,事事讲究对偶和对称,在语言上也形成了求偶求对的表达习惯。俗成语同成语一样,是“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2],是由四个字构成、在读音上是二二音步、在结构上相对固定、语义表达上是叙述性单位。而河曲方言中的这种二二相承的两个音步间在语义结构方面尤其突出地体现出对称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完全二二相承式”的四字俗成语中多采用近义、反义、类义语素来两两对应 ,前呼后应,从而实现语义的对称。为了便于从语义角度对其阐述,我们将前后两个音步称之为语步[3]56。
分析近义式四字俗成语语义对称性可按重叠式和非重叠式两类进行:
1.重叠式近义对称俗成语
(1)完全重叠式近义对称俗成语:前后语步都采用重叠音节构成的AABB式完全重叠式,其语义结构是完全对称的。如:
抠抠掐掐 痴痴瞪瞪 捣捣挖挖 刁刁挖挖
将将就就 停停当当 谨谨让让 宽宽滔滔
利利静静 绵绵善善 碗碗盏盏 盘盘碟碟
猫猫狗狗
这类俗成语以动词性、形容词性为多,但都具有描述性。动词性的多用来描述动作者此类动作的持续或重复,形容词性的则表达了说话者对此类性质或状态的肯定或追求。也有少量是名词性的,且多用来描述一类事物,形容其多,有泛指或类指作用,如“人人眼眼”描述人,且形容人多。而从形式上看,这类完全重叠式俗成语绝大多数是由基式AB式双音节词的两个音节分别重叠构成的[4],其中有些AB式词在普通话中也存在,如揣摩、将就、停当。但重叠之后一般表示的是动作的重复、数量的增加或是对性状的强调,从而形成反反复复的语义效果。更多的这类成语的基式AB式词只存在于河曲方言中,如痴瞪、捣挖、抽扯、宽滔等,但重叠之后使得说话者原本认定的消极性的意义减轻、积极性的意义得到加强,即描述中体现了说话者的感情色彩有所变化,如“捣挖”原描述随意乱动别人东西的可恶行为,扩展成“捣捣挖挖”后使得那种厌恶的色彩大大地降低甚至变成了中性色彩。当然极少数由AA和BB两个叠式组合而成的河曲俗成语,在河曲方言中A与B也不能组合成词,如量量数数、盘盘碟碟。
(2)不完全重叠式近义对称式俗成语:前后语步中的第一个语素相同,第二个语素则是近义、类义语素的ABAC式俗成语。如:
老脸老面 没皮没脸 没遮没挡 没明没夜
没亲没故 没时没晌 满打满算 毛手毛脚
急打急闹 屡走屡看 不歇不住 不当不正
火烧火燎 绝情绝面 热接热待
这里的前后语步从形式上看其中一个字相同,从语义上看则是另外两个字可以看做是把一个双音节合成词拆分开来,如:脸面、脸皮、遮挡、打算、打闹,但构成四字俗语后其描述性进一步增强了。这一类里,前后语步中的第一个语素还可以是虚语素,即词头,如:
圪惊圪乍 圪拧圪扭 圪叮圪吱 圪丁圪蛋
2.非重叠式近义对称俗成语
这类俗成语大部分是前后语步在语义上互相照应、互相补充。如:
边头沿畔 小村薄舍 瘪糜烂谷 粗声愣气
粗蹄笨胯 明展大亮 单衣薄裳 破衣烂裳
担惊受怕 瘫眉诨眼 攒牙撂舌 紧把牢抓
夹吃带喝 没精倒神 磨牙费口 打凉歇火
头昏脑热 嘴尖毛长
这些俗成语中的A和C、B和D两两是近义关系,AC或BD有时可以组合成双音节合成词,如:破东烂西、破衣烂裳、少毛没草、耗精费神、真本实事。反言之,即不少四字俗语里的其中两个字相当于是一个合成词的拆分,或者是把普通话中两个合成词构成的短语两两拆分重新组合成本地方言俗成语,如“破东烂西”、“破衣烂裳”就是对成语“破烂东西”和“破烂衣裳”的拆分组合,拆分组合后A和C、B和D语义上两两对应,对称感更强了。而“少嘴没马”是把河曲话中的合成词“嘴马”(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嘴巴”)拆分再和“少”“没”两两组合而成,比喻一个人不善言谈,是拙嘴笨舌之流。
河曲俗成语中的这类非重叠式类的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就是语义上同义反复,即前后语步从语义上看是同义表达,其数量相对较少,如:
半迟不早 半干不湿 不精半明 亲生自养
1.前后语步之间整体语义相反或相对,形成一种整体式对比俗成语[5],如:挨前错后、狼多肉少、天旱雨涝等,其数量比较少。
2.前后语步中各有一个成分语义是相反或相对的,而另一个成分是同义、近义或类义关系的单反式俗成语,其中有的是前反式,即前后语步间的前一个成分构成反义关系,如:
大名小字 大炖小炒
前肠后肚(比喻二婚女子带着跟前夫所生的孩子嫁人后又怀孕或生了孩子)
有的则是后反式,即前后语步间的后一个成分构成反义关系,如:
跌东倒西 戳东拐西 爬天跪地 夹哭带笑
拿轻扛重 扯天拉地 说长论短 刁红抢黑
踏深站浅
也有少数单反式河曲俗成语其中一个成分是相同的,即同词相应,另一个是相反的,如:
口里口外 是长是圆 说死说活 一来一往
一冷一热
由上可见,相当数量的河曲俗成语语义结构是对称的,有的是前后语步间的整体对称,有的是前后语步隔音节对称。
河曲俗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附加式,即通过添加一些表音性的衬字——传统所言“词缀”来构语,“这些衬字音节从一个到三个不等,位置也比较灵活”[6],基本没有意义或带有一些附加的意义,可以增强节奏感。利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建构滋生出大量俗成语来,而且增强了这类俗成语的形象色彩或感情色彩,使其表义效果也大大增强。
其中最常见的衬字就是晋语里使用非常普遍的“圪”,它的能产性很强,不仅能构成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词语,而且能构成四个音节的俗成语,且形式多样。
1.“圪 A圪 A”式:圪拧圪拧(形容走路晃晃悠悠、磨磨蹭蹭),圪噌圪噌(模拟声音的响声);
2.“圪 A圪 B”式:圪呢圪喃(形容说话吞吞吐吐),圪里圪旯(指角角落落);
3.“圪 ABC”式: 圪僵打蠕(动作缓慢、反应迟钝),圪梁瓦块;
4.“A 圪 BB”式: 笑圪盈盈、轻圪飘飘、棉圪腾腾;
5.“AB 圪C”式 : 抖鸡圪擞(形容发抖的样子或是轻浮、自夸的样子),吐天圪哇。
其中的衬字“圪”位置灵活,可位于前面、中间第二字或第三字的位置上,也都没有独立的意义,但是所构成的俗成语多是用来描述性质或状态的且都非常地形象、传神,而“圪 ABC”式和“AB 圪C”式俗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多用来描述一些不好的性质或状态,“A 圪 BB”式却又有鲜明的褒义色彩,表示的是说话者对这类性状的肯定甚至是夸赞。
此外,比较常见的前缀还有“日”、“忽”,如:日慌打忙、日神打赶、日眼呼呼(形容某人不识时务地干某事或出现在某种场合)、忽溜忽撒、忽里楞腾,这些词语中多附加上了说话者的反感、不认同的色彩。
在中间添衬字的较少,较为常见的是“不”和“里”,如白不拉嚓、光不条条、平不塌塌;冒里实砍、土里土气、妖里妖气。这些俗成语基本也是带有贬义色彩的,但“‘不’+重叠式”构成的俗成语中“不”的主要作用是舒缓了语气,而没有增加负面色彩,甚至有的恰好相反,如“平不塌塌”表达的是满意、认可。
在语尾添衬字的更是常见,且这类后衬(也称“后缀”)数量也是衬字中数量最多的,而且基本都是双音节的[6]234-238。常见的有“污烂”、“打蛋”、“不菜”等,加在动词和形容词后形容性质或状态。如:
麻烦污烂 黑青污烂 恶心污烂 厮气污烂
糊涂打蛋 背锅打蛋 圪丢打蛋 歪溜打蛋
水汤不菜(指水哇哇的) 冷汤不菜 凉汤不菜
这些后缀也有增强感情色彩或程度的作用,形容和描绘的多是不好的、消极的一面。
而“油子”是常用的加在动词或名词后表示喜欢做某事的某一类人,具有名词性,如和事油子、捣鬼油子、官司油子、比斗油子(常犯事挨巴掌的人)、人命油子、挑事油子(常常挑起事端的人)。“马爬”多用于补充说明让人难以忍受的动作或形状,如:撅气马爬(很憋气)、害人马爬、跌倒马爬、圪撂马爬(性格古怪、行为让人难以忍受)。此外河曲俗成语中还有些三音节的后缀,如“不溜秋”、“不楞腾”、“不拉几”[7],多是用来形容某种性质的,且也是不被喜欢和肯定的,如黑不溜秋、懵不楞腾、灰不拉几、软不拉几等。
修辞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手段。河曲方言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不仅造出了数量庞大的俗成语,而且许多俗成语的语义建构都是通过修辞手法实现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修辞方式也正是形成河曲方言俗成语的理据。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摹状、比喻、夸张、借代、比拟[8]等。
摹写人或事物的声音、状态等,抓住所描摹对象的典型特征,传神地表达语义。
这类俗成语的数量众多,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摹写声音的,如:
叽叽咋咋 圪咕圪咕 吱吱扭扭
哩哩啦啦(摹写人说话或水滴的声音)
一是摹写状态的,如:
绣毛打蛋 赤红不溜 烟雾火燎 红眉烫眼
笑眉忽肆 光眉圪俊 圪蛋顽闲 小瘤小蛋
水鸡马海 晾面朝天 平不塌塌 气汤翻滚
棉腾帐裤(形容冬天穿的很厚)
毛头圪絮(形容头发散乱)
常用一些具体的事物或东西、特征、行为来比喻具有相似特征的景象、人、或行为,语义上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类河曲俗成语多是用来描述那些消极类的人或事物。如:
黑塌烂火:用这种破败不堪、暗淡冷清的景象来比喻人家或商铺等不景气、萧条、衰败的样子。
歪即疙撂:本指物品不周正,歪歪斜斜,后也用来比喻人脾性比较怪异,不同于常人。
溜沟涮棒:比喻溜须拍马,喜欢奉承别人。
靠屁吹火:比喻靠不住。
类似的词语还有,漏油灯盏、落窝草鸡、馕饭圪桶、铜底铁帮、破家乌龟、抿嘴老虎、牛皮灯篓等。
通过想象故意把某种动作行为或特征进行渲染和夸张,对其进行突出和强调。河曲俗成语中多用类似“天”、“地”、“山”、“海”等具有宽广的义域及典型特征的典型词语来构语。如:
哭天笑地 赶天连地 隔山探海 风急火燎
急崖上树 千补万纳 扬风诈马 喧天驾雾
说死说活(比喻利用各种方式谈话都未达到效果)
海天没沿(形容人心或欲望像海和天一样不满足)
拉天扫地(形容物品超级长)
抓住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来借此代彼,从而突出其语义特征。其中作为借体的俗成语或其中的部分词语之所以能代指本体是有不同依据的。
有的借用典型动作行为来指代类似的动作行为或特征。如“翻箱倒柜”代指大开架势寻找东西,“爬崖上树”借指比较淘气的行为,“挑毛拣刺”指一个人非常挑剔。有的则借用有代表性言语指代相关的特点或状态。如“圪泡打蛋”和“拾屉拾挞”是借用当地常用的骂人话来形容骂骂咧咧的样子;“呀咦苦耐”是借用遇事时的口头禅来代指一个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吱吱哇哇”代指吵吵嚷嚷。 还有的借器官来代本体。如“前肠后肚”代指和前夫后夫所生的孩子;“笨嘴凸舌”代指一个人表达能力弱。还有的是以具体代抽象,如“硬弓实箭”指代过硬的本事。
此外河曲俗成语里还常用到互文、比拟的修辞手法,其中互文是在前后语步之间,如托墙靠壁、摇门楔窗、破铺烂盖、费精倒神。比拟则有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的如“展油活水”、“猪声菜气”,这样使物品具有了人的性状,变得活灵活现;拟物的如“软鸡八代”、“挠头狮子”、“乌狼杀叫”、“走风漏气”,用物的习性特点来形容人,指人像鸡一样无力、头发像狮子一样毛毛稍稍、像狼一样嚎叫。
由上可见,有些河曲俗成语的语义是比较隐蔽的,其中借助了一些修辞手段,只有把这些揭示出来,从而使其意义与理据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语义。
河曲俗成语中有一类非常特别的偏义成语。偏义成语源于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二者一脉相承,只是词和语的区别,其本质是相同的。河曲方言中的偏义俗成语整体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关的语步构成的并列式俗成语,但其中一个语步已经表达了整个俗成语的真正意思,另外一个语步只起陪衬作用,而不表示意义,根据其意义偏向,可分为两类:
只有前一语步用来表意,后一语步起陪衬作用。如“紧赶慢赶”表示很着急地赶做什么事情,因此只有前面的语步“紧赶”表意,而后面的“慢赶”不起表意作用,只起陪衬作用;“紧走慢走”指抓紧时间赶路;“受受活”形容辛勤劳作,累得要死;“拉长磨短”形容绳索长或一个人没完没了的一直在说话,意思偏在前半段;“遮明翳黑”形容把光线给挡住了;“多嘴淡道”则形容一个人多嘴多舌,“淡道”不表意;“紧气没力”形容一个人拼尽全力。这类偏前式俗成语数量较多,而且许多是“ABCB”重叠式,其中A和C多是反义关系,如“紧赶慢赶”;而另外的“ABCD”式俗成语中则多是A和C同义、B和D反义,如“无(少)轻没重”、“抢死扑活”、“侷死赶活”,或者A和C反义、B和D近义,如“多嘴淡道”。
整个成语的意义后一语步已经表示,前一语步陪衬构语而无意义。如“有要无紧”表示对方觉得不要紧、一点儿也不重视,前面的“有要”只起陪衬作用;“无远没近”形容走了很远或距离很远,“有要没紧”、“少深没浅”也属于这类,但这类偏后式俗成语数量相对较少。
这些偏义俗成语从某种角度说是古代偏义复词的遗留或传承,体现了语言的继承性以及某些俗成语的古语性。河曲俗成语中这两类偏义俗成语数量上的差异印证了语言表达中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它们的总体存在更是有力地证明了成语包含俗成语通过添加陪衬成分等方式来构语,使得整个俗成语和谐又对称。
河曲俗成语的语义结构印证了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讲究和谐平衡的心理取象,为了构语又常常要添加一些附加了贬义色彩的衬字来增强其表义效果,为了形象地、生动地表意又常常借助一些修辞手法曲折构义,同时又保留了类似于并列式合成词中的偏义复词的偏义俗成语,使其古语性增强。具有这些特点的河曲俗成语既反映了当地的地域特色,有以俗为主的一面,同时又体现了其雅的一面,保持了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1]徐 波.舟山方言俗成语修辞考察[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
[2]李淑珍.山西方言四字格的语义特点及其认知研究 [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司阳.忻州方言四字格俗语探究 [D].太原:山西大学,2011.
[5]刘振前,邢梅萍.汉语四字格成语语义结构的对称性与认知 [J].世界汉语教学,2001(1).
[6]吴建生.三晋俗语研究[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书海出版社,2010 .
[7]姚勤志.平遥方言四字成语的构成方式[J].语言科学,2003(9).
[8]靳雨.忻州方言四字格俗语的构成方式和修辞特色 [J].语文研究,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