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丽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专家作者与学术新手间的摘要修辞对比研究
王月丽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以60篇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为语料,以Santos(1996)的五语步模型为分析框架,重点探讨了专家作者与学术新手在学术论文摘要修辞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1)两类作者均视研究“内容”“方法”与“发现”为常规语步,但在研究“背景”与“方法”语步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2)两类作者均偏好“背景-内容-方法-发现-结论”的语步构建模式,但专家与新手运用此模式的频率为3:1。(3)两类作者均倾向以“现在时态”呈现研究“背景”“内容”与“结论”,但其运用频率在研究“内容”语步差异显著。上述研究发现对应用语言学专业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研究与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摘要写作;学术论文;修辞结构;作者间差异;应用语言学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科研成果的激增与快速更新,学术论文摘要在学术成果发表、索引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然而,学术论文摘要具有高度规约化的语篇特征,能否产出高质量的英文摘要并将其成功地推销给潜在读者,直接关系到众多追求国际学术地位研究者的学术前途,而对于初涉学界、英语为非本族语的学术新手而言,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综观文献,前人对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修辞结构[1]-[7]与语言特征[8]-[9]两大范畴内,涉及医学、生物学、心理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然而,大部分研究以探究专家文本为主,旨在发现摘要语篇的修辞结构和语言实现的总体特征,对学术新手的摘要写作关注偏少。本文以中国本科生学术新手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专家作者的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摘要文本的语步发生频率、语步构建模式及语步时态表达上的修辞差异,以推动国内学术写作研究与教学发展。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学术论文摘要体裁研究多以“语步”为分析单位。“语步”概念最早由Swales[10]提出,并被界定为“为总体交际目的服务、且具有特定交际目的的体裁组构最小单位”。[6]不同语步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其系统化互动使得论文摘要呈现出某种特定的语步构建模式。目前,在众多摘要写作语步结构模型中,Bhatia[11]的四语步模型、Santos[6]的五语步模型及Hyland[12]的五语步模型最为流行。在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研究方面,Santos可谓先驱者。Santos[6]在深入考察94篇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基础上,提出了论文摘要的五语步构建框架,具体如表1。
表1 Santos(1996)的语步分析框架
Santos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94篇)摘要都包含语步2与语步3,80%的摘要有语步4,出现语步5与语步1的摘要比例分别为53%与43%。据此,Santos推断语步2、语步3与语步4为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的常规语步。后来,Pho[5]也有类似的发现,其研究所涉及的20篇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都包含语步2、语步3和语步4,80%的摘要含有语步5,出现语步1的摘要仅占45%。此外,继Salager-Meyer[13]之后,一些学者对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的时态选择也进行了深入研究。Tseng[14]以选自三种应用语言学期刊的90篇学术论文摘要为语料,考察摘要不同语步的动词时态选择偏好,其研究发现:“现在时态”往往出现在“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结论”语步,而“过去时态”常出现在“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语步。这一发现与Santos[6]及Pho[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Suntara&Usaha[15]的研究显示“研究结果”语步更倾向于使用“现在时态”而非“过去时态”。事实上,正如Swales and Feak所言,“‘研究结果’语步的动词时态选择似乎存在着相当大的学科差异与个体差异”。[16]这些结果表明,学术论文摘要中的动词时态选择远比想象中的情形要复杂,需要深入研究。
1.语料。
本研究语料由30篇专家作者英文摘要和30篇学术新手英文摘要组成,总容量为14,400词。专家文本从2011-2013年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TESOL Quarterly上的学术论文摘要中随机抽取。新手文本从2011-2013年安徽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中随机抽取。鉴于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写作通常在论文主题部分完成之后进行,常疏于导师监管,其写作水平完全能真实反映学术新手的写作能力。另外,为保证对比研究的效度与信度,所选语料基本对等,单篇字数控制在150-200单词范围内,且均选自EFL教学方面的实证研究论文。
2.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以Santos(1996)的五语步摘要模型为框架,以句子为基本赋码单位。这一方面是因为此模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语步分析问题(见表1),易于操作;另一方面,其实用性已被前人研究所证实。摘要言简意赅、结构紧凑,而且本研究所涉及摘要均源自实证研究,语步嵌套是不可避免的。Pho[5]的研究表明:摘要中同时达成两个以上交际目的的单句应被解码为两个以上的语步。据此,本研究中的语步嵌套语句均依据所实现的交际目的被赋码相应的语步标记。比如,在“Using the National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 of...we present...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中,表示研究方法的表达式“using…”使语步3(研究方法)嵌套在语步2(研究内容)中,此句被赋码为“语步3-语步2”。此外,基于我们对摘要各语步动词时态的前期观察,本研究着重考察两种最常用的时态形式: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以突显两类作者在时态选择倾向及时态用法上的差异。
1.语步发生频率。
统计发现,专家摘要文本中的各语步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X2=24.320,df=4,p<0.05),新手摘要文本的各语步发生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X2=22.222,df=4,p<0.05) (见表2)。此外,多数专家作者在摘要文本中呈现语步2 (30/30=100%)与语步3(28/30=93.3%),而新手作者在摘要文本中多呈现语步1(30/30=100%)、语步2(22/30=73.3%)与语步3(21/30=70.0%)。(见表3)
表2 卡方独立性检验变量列联表(n=60)
表3 不同学术水平作者摘要文本各语步发生频率(%)
如上表3所示,在专家文本中,语步2以100%的发生频率位列各语步之首,语步3(93.3%)紧随其后。相比之下,语步1的发生频率最低,仅为56.7%。语步4(76.7%)与语步5(63.3%)居中。而在学术新手文本中,语步1发生率最高——100%,语步2(73.3%)次之。语步3(70%)居中,其后为语步4(60%),语步5发生率最低,仅为(46.7%)。以Kanoksilapatham[17]提议的60%语步发生率为常规语步与可选语步的取舍点,上述结果表明:专家作者视语步2、语步3、语步4与语步5为常规语步,语步1为可选语步,这与Suntara&Usaha[15]的研究发现是一致的。相比之下,学术新手认为语步1、语步2、语步3与语步4为常规语步,而语步5为可选语步。[18]由此可见,专家作者与学术新手均视语步2、语步3与语步4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常规语步。
进一步统计两组摘要文本的对应语步并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专家作者与学术新手在语步1(X2=16.596,df=1,p<0.05)与语步3(X2=5.455,df=1,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首先,学术新手一致认同语步1,也即是“研究背景”,在摘要语篇中不可或缺(100%),而专家作者视其最可有可无(56.7%)。虽然Hyland[2]的研究发现“导言”(相当于本研究中的语步1)在摘要中的发生率呈增长趋势,但学术新手视其为摘要语篇必不可少的语步也是异常的。从写作者的学术素养看,这种认知差异很可能因为本科生的学术知识不健全,不具备专家般的学术自信,倾向于以显性语句明示研究背景,以彰显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而,进一步考察语步1的措辞不难发现,本科生语言表达简洁性不佳,其概括能力尚待提高。此外,在语步3——“研究方法”上,学术新手虽视其为常规语步,但对其重视程度远不及专家作者,这可能与学术新手还未深刻理解研究方法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有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术新手普遍视语步5为可选语步,这一方面印证了国内作者英文摘要“结论”语步的习惯性缺失现象,[17]另一方面也充分暴露了国内学术新手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18]“以研促教”能力还亟待提升的问题。
2.语步构建模式。
研究发现,专家文本语步构建模式的偏好依次为“语步1-语步2-语步3-语步4-语步5”(30%)、“语步2-语步3-语步4-语步5”(30%)与“语步2-语步3-语步4”(10%),这与Suntara&Usaha[14]的研究发现是完全一致的。统计发现,学术新手最频繁使用的语步构建模式为“语步1-语步2-语步4-语步5”和“语步1-语步2-语步3-语步4”,分别只占13.3%。相比之下,专家作者选用频率高达30%的“语步1-语步2-语步3-语步4-语步5”模式在新手文本中的发生频率仅为10%。由此可见,虽然两类作者均偏好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发现-结论”的语步构建模式,但专家作者与学术新手使用此模式的比率为3:1。新手摘要语步构建模式的任意性与非常规性表明,我国大学本科生有待强化摘要宏观结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语步时态表达。
摘要语篇各语步动词时态的发生频率如下表4所示。
表4 各语步动词时态发生频率
从上表4可见,专家作者在语步1、语步2与语步5倾向于使用“现在时态”,而“过去时态”被频繁运用在语步3中,而且语步4多以“现在时态”与“过去时态”相结合的形式呈现。除去语步4的时态呈现,本研究结果与Tseng[14]及Suntara&Usaha[15]的研究发现是基本吻合的。在Tseng[14]的研究中,语步4优先以“过去时态”表达(82%),而本研究超过半数以上(55%)的语步4以“现在时态”与“过去时态”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上述差异可能因为本研究数据源自2011-2013年的TESOL Quarterly,而Tseng的研究数据源于2005-2007年的TESOL Quarterly。这也表明即使同一学术期刊,其学术摘要写作实践也存在历时差异。在Pho[5]看来,摘要“结果语步”时态表达所发挥的功能各异,以“过去时态”报道研究结果有助于塑造研究者的客观立场,而“现在时态”多被用来彰显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在本研究中,专家文本语步4的主、从句分别以“现在时态”“过去时态”的形式呈现,这表明专家作者一方面极力客观地报道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又意在使其研究结果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这也体现了“研究结果”报告方式能充分展示研究者的学术立场与态度。
从上表4也不难发现,新手文本的语步2、语步3、语步4与语步5都无一例外地选用了“现在时态”。进一步的卡方检验发现,学术新手与专家作者在语步2的“现在时态”运用上出现了显著差异(X2=11.44,df=1,p<0.05)。这与学术新手没有完全将学术“研究过程”与“成果报告”有效区别开来有关。深入考察学术新手摘要语步3的文本发现,在以信息呈现为主的摘要文本中,30%的学术新手没有呈现“研究方法”,而在70%描述了“研究方法”的文本中,17%的文本选择将“研究方法”语步嵌套入“研究内容”或“研究发现”语步,还有10%的文本非理性地选用“将来时态”描述业已完成研究的“方法”。Santos[6]认为,“研究发现”语步以“现在时态”表达暗示了研究产生的是无可争议的真理,而选用“过去时态”表明“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限定性。考虑到大学本科生的学术身份自我认同感还比较低,其完全依赖“现在时态”归纳“研究发现”是比较主观的、随意的。然而新手作者与专家作者在时态选择方面的差异表明,大学本科生在摘要动词时态处理方面的能力与灵活性还非常欠缺,急需在学术写作教学中得到提升。
通过统计与分析,本研究发现:(1)学术专家与新手作者均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发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常规语步,尽管它们在专家文本中的发生率均高于相应的新手文本,但专家作者视“研究结论”为常规语步、“研究背景”为可选语步,而学术新手的认知恰恰相反。(2)两类作者在“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语步的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专家作者与学术新手在摘要语步构建模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两类作者都偏好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发现-结论”的模式,但专家与新手使用此模式的比率为3:1。(4)在动词时态选择方面,虽然专家作者与学术新手在“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语步均偏好“现在时态”,但其运用频率在“研究内容”语步差异显著(p<0.05)。
上述研究发现对学术写作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不断成长的学术新手,大学本科生不仅要了解其所在学科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而且需熟悉其时态表达方式。学术写作课程应适时以显性教学方式向学习者传授有关学术论文摘要修辞结构的知识,并辅以大量的实例分析与写作操练,切实提高学术新手的摘要写作能力。尽管本研究着重探讨专家作者与学术新手在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中的修辞差异,但所涉及的数据规模与数据类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充分理解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写作,更大规模、源自更多渠道的论文摘要还有待探讨。
[1]Cross,C.,&Oppenheim,C.(2006).A genre analysis of scientific abstracts.Journal of Documentation,62(4),428-446.
[2]Hyland,K.(2004).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3]Lau,H.H.(2004).The structure of academic journal abstracts written by Taiwanese PhD students.Taiwan Journal of TESOL,1(1),1-25.
[4]Martin,P.M.(2003).A genr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Spanish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science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2(1),25-43.
[5]Pho,P.D.(2008).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a study of linguistic realizations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and authorial stance.Discourse Studies,10(2),231-250.
[6]Santos,M.B.D.(1996).The text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s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Text,16(4),481-499.
[7]Swales,J.M.,&Feak,C.B.(2009).Abstracts and the Writing of Abstracts(Vol.1).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8]Hu,G.,&Cao,F.(2011).Hedging and boosting in abstract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rticl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and Chinese-medium journals.Journal of pragmatics,? 43(11),2795-2809.
[9]Hyland,K.,&Tse,P.(2005).Hooking the reader: A corpus study of evaluative that in abstract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4(2),123-139.
[10]Swales,J.M.(1981).Aspects of article introduction.Aston ESP Research Report No.1 Language Studies Unit.Birmingham:University of Aston.
[11]Bhatia,V.K.(1993).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Longman.
[12]Hyland,K.(2002).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writing.Harlow,England:Pearson Education.
[13]Salager-Meyer,F.(1992).A text-type and move analysis study of verb tense and modality distribution in medical English abstract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1(2),93-113.
[14]Tseng,F.P.(2011).Analyses of move structure and verb tense of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journ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1(2),27-39.
[15]Suntara,W.,&Usaha,S.(2013).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in Two Related Disciplines:Rhetorical Variation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6(2),84-89.
[16]Swales,J.M.,&Feak,C.B.(2004).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Vol.1).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7]Kanoksilapatham,B.(2005).Rhetorical studies of biochemistry research article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4(3),269-292.
[18]李萍,Josta van Rij-Heyligers.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论文摘要体裁对比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9(1):39-44.
[19]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25(2):32-36.
[20]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8(2):138-146.
A Contrastive study on Rhetoric of RA Abstracts by Academic Experts and Beginners
Wang Yue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Anhui 236037,China)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rhetorical variation of abstracts written by experts and Chinese undergraduates by investigating 60 RA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Santos'(1996)5-move model was adopted a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1)Though abstracts by the two groups of writers shared Research Presentation,Research Method and Research Findings as conventional,yet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Research Sit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2)The two groups of writers tends to construct abstracts in the model of Situation-Presentation-Method-Findings-Discussion,but the frequency ratio between experts and beginners is 3 to 1;3)With regard to verb tenses in each move,despite the similar tendency of Present Tense in Research Situation,Research Presentation,and Research Discussion,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Present Tense in Research Presentation.The findings have significant research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 RA abstracting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bstracting;RA;Rhetorical structure;Authorial variation;Applied linguistics
H030
A
1672-6758(2015)10-0130-4
(责任编辑:蔡雪岚)
王月丽,硕士,讲师,阜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学术话语分析与语料库应用。
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项目“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中的评价对比研究”(2015SK005)、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英汉学术书评语篇中的负向评价研究”(SK2014A343)、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语料库驱动下的学术语篇评价研究”(2015FSSK03)的研究成果。
Class No.:H030Document Mark:A